一.单选题A:38 安史之乱造成的文化南移,其结果是(A.南方经济远远超过北方)。
B:5 被后人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千古巨著是(C.《史记》)。
C:1 从汉代起,历代统治者的统治术可概括为(A.外儒内法)。
9 创造出诗、书、画三位一体的抒情模式,将之融汇出完整的艺术整体是在(C.宋元时期)。
11 从地域上讲,茶文化主要代表了哪个亚文化圈的文化现象(C.南方亚文化圈)。
29 从本源上讲,炼丹的思想属于(C.神仙家)。
2 从整个封建社会发展历史看,明清时代可以称之为(C.蜕变时代)。
8 创立了拜上帝教并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的人物是(A.洪秀全)。
15 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B.消弭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限)。
23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命题,所体现的思想是(B.人本思想)。
D:3 对于“和”在中华文化史上的巨大作用,我们可以看出(A.“和”成为民族文化融合的动因)。
32 第一个在吸取诸子学说精华的基础上对原始儒学进行全面清理和升华的儒学大师是(C.董仲舒)。
24 对“止于至善”,正确的理解是(C.不可能到至善之境,因此永不能停止)。
6 《大学》和《中庸》所提出的掌握知识的步骤是(B.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20 道家应对社会纷争提出“无为”,其中的“为”指的是(A.人的作为)。
22 “德”的内涵在古代经历了一个演变的过程,“德”成为美德的代称是在(C.宋代)。
28 “道生一”语出(D.老子)。
F:18 佛教传入中国,最初是流传于社会上层,佛教开始深入下层是在(B.东汉末年)。
23 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是(D.两汉之际)。
42 佛学中国化的过程中,相应地产生了士大夫的僧侣化和僧侣的士大夫化,其中,士大夫的僧侣化被称为(A.居士)。
4 翻译《天演论》,介绍进化论思想的人物是(D.严复)。
9 凤在皇室和民间有着广泛的引申意义和象征意义,从文化原型上进行溯源,凤是(B.凤是南方各族图腾物的结合体)。
G:25 关于我国的法制,下面说法正确的是(B.古代中国从没有实现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3 根据著名学者苏秉琦的研究,起源时期的中华文化可以划分为(C.六大区系)。
17 根据考古材料,中华大地出现活跃的先民的身影可以追溯到(C.一万多年前)。
25 关于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说法,下面认识最为准确的是(B.不生事扰民就能达到天下大治的状况)。
41 “观风”的意思是指(B.收集各地民歌,并从中找出民怨)。
H:1 鹤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有代表性的文化现象。
宋代享有“梅妻鹤子”美誉的是(B.林逋)。
7 华夏民族共同的图腾是(B.龙)。
37 “和而不同”的文化特征产生于(A.百家争鸣)。
J:8 君王若顺天而行,修德政,则天降祥瑞以示庇佑;若君王违背上天之意,则天降灾异以示警,甚至使之败亡,授命于新王朝。
这一说法即(B.王权天授)。
22 酒文化在殷代已相当发达,还出现了以制造酒器出名的氏族,如(D.长勺氏)。
28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B.利)。
41 将情界定为与人的本性相冲突的后天的欲望,从而使“情”与“欲”合而为一的是(C.宋儒)。
K:35 开禅宗作翻案文章的先例的人物是(D.慧能)。
16 孔子释仁为(D.爱人)。
29 孔子认为最上等的是“生而知之者”,最下等的则是(C.困而不学)。
L:14 历史上最体现法制特色的王朝是(A.秦)。
24 历史上有茶仙之称的是(A.唐代陆羽)。
12 龙凤相配,最主要的就是象征着(C.阴阳和合)。
4 礼向“内圣”方面发展,由外在行为规范入于人“心”中,出现于(C.宋学兴起之时)。
31 临终前写下“孔曰成仁,孟曰取义。
惟其义尽,所以仁至”的人物是(A.文天祥)。
43 礼是社会行为的规范,提出重建礼教最早始于(A.孔子)。
M:34 名士文化不断演变,名士从置身山林一变而为设馆授徒、主持讲坛、批评朝政,是在(D.宋元)。
31 明代市民文学的主体象征——小说,发源于(D.宋元话本)。
10 墨家用以规范行为的是(C.天下公利)。
N:26 南宋朱熹是理学集大成时期的代表人物,他创造性地发挥了二程的何种思想并将之视为最高范畴?(A.天理)。
Q:10 琴在古代中国之所以成为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形态,根本性的原因是(D.自古以来,乐教即被视为至神至妙的统治术,而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
43 秦王朝的统治术主要采取的是(D.法家思想)。
17 清朝后期,为了维护业已衰化的封建肌体,清王朝对外采取的政策是(D.闭关锁国)。
35 清政府废除八股取士而改试策论,是在(A.1901年)。
39 清朝综合处理边疆事务的机构是(B.理藩院)。
R:37 儒佛道三家思想第一次碰撞的产物是(B.魏晋玄学)。
37 儒家从一开始为中国知识分子选定的人生的最佳道路是(B.学而优则仕)。
40 儒家的“仁学”之所以既能为统治者所接受也能获得普通百姓的认同的原因是(B.“仁学”建立在切近人伦的亲情之上)。
S:2 “恕”的本意是指(B.“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6 宋代理学思想的核心内涵是(C.理)。
15 “四艺”之中,居首的是(B.琴)。
20 宋代催生出新的私学教育,其基地称为(D.书院)。
6 《四库全书》的修订是有深层的历史背景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B.由明入清的知识分子有反清言论,清廷借修书以毁书)。
23 市民文化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取代士人文化成为一种显态文化是在(C.明代)。
26 “山有山神,河有河伯,海有海神有龙王,灶有灶王爷”,仙文化中的这一情况体现了(C.巫史文化的特色)。
32 《四库全书》的编纂是在清代的(C.乾隆年间)。
36 虽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剑文化中灵异色彩不断增加,但剑文化内涵始终象征着(B.正义、正气)。
9 四大发明出现之后,在中国并未获得改进,但在欧洲及日本朝鲜却实现了技术上的突破,这一现象说明了(A.伦理化的认识方式对科学精神的扼杀和制约)。
T:4 唐代寒士崛起在制度文化上的保证是(B.科举制的实施)。
7 唐代书法中,“狂草”的代表人物是怀素和(A.张旭)。
13 唐代选拔人才的主要方式是(C.科举制)。
16 唐代的古文运动作为一种文学运动,其主要目的是(B.排斥、打击六朝以来兴起的骈俪文风)。
19 唐代吸收外来文化最集中的地方是(D.长安)。
44 唐文化以高势能文化的姿态向四周输出、辐射,影响了周边的国家。
其中,曾派出遣唐使达18次之多的国家是(B.日本)。
10 体现经世致用精神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其作者是(A.黄宗羲)。
11 唐传奇及宋元话本里的侠文化表述,所体现出的社会文化心理是(A.下层人的心理安慰)。
15 体现元杂剧抒情性特征的手段是(A.唱)。
27 统一的清王朝实施因地制宜的民族政策,加强了中央在民族事务上的管理。
这有利于中央对一些地区的统治,这些地区包括蒙古、新疆、西南少数民族及(B.西藏)。
29 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主张的人是(C.郑观应)。
24 提出“天人感应”理论的是(C.董仲舒)。
W:12 魏晋人艺术表现出来最大的特点是(A.气韵生动)。
27 魏晋时期,谈玄者多为士族名士,他们谈玄的特点是(C.注重哲理上的思辨的探究)。
28 我们现在“恭敬”连用,古代“恭”、“敬”二者的关系应该是(A.敬是内在根本,恭是外在表现)。
31 外儒内法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导致的结果是(D.伦理的法制化)。
33 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老子》)。
39 我国历史上文化南移经过了几个时期,其中第二个时期是(B.唐代的“安史之乱”)。
7 《物理小识》的作者是(B.方以智)。
18 我国第一部完整的编年体史书是(A.春秋左氏传)。
X:36 先秦文化终至统一,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C.政治上的大一统)。
5 新文化运动的两大主题是(C.民主与科学)。
14 西方传教士第一次直接进入中国是在(C.明代中期)。
18 下列现代新儒学的代表人物中,不仅有哲学上的沉思,还积极参与到探索改革社会途径、直言不讳议政的实践中去的人物是(A.梁漱溟)。
2 希望社会回到小国寡民的状态的思想家是(A.老子)。
3 先秦诸子百家中属于显学的是(C.墨家)。
32 先秦诸子中,法家本着历史进化的观念,提出规范社会生活和行为准则的观念有(B.法、术、势)。
34 西汉时,司马谈对战国诸子学说的短长作了较公允的评价,他将诸子概括为(B.六家)。
38 学术导向以恢复西周的宗法社会模式为旨归的学派是(C.儒家)。
39 下面关于“道”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儒家对道的理解特别强调无为)。
Y:19 义和团的斗争,最初打出的旗号是(A.反清、灭洋)。
20 与宋代绘画相比,元代绘画显示出的特征是(B.更重意趣与心境)。
34 元朝代表性文化的特点是(A.外露型)。
1 阴阳观念在传统文化中至为重要,《周易》一书认为天地万物的变化都体现于(C.六十四卦)。
5 殷商时期的文化有浓重的神本色彩,承担神人交通重任的是(C.巫史)。
11 殷商时期,中国社会处于谁的威力之下?(B.神)。
12 殷商时期的文化是神本文化,下列不是殷商时期文化特征的是(D.以蓍草占吉凶)。
Z:17 在封建时代,“孝”的最重要的内容是(B.传宗接代)。
21 在“忠”、“信”、“诚”三者之间,“诚”更表现出(B.更注重主体性)。
30 在传统儒家文化特别是宋明理学中,“性”主要是指(C.天性)。
40 “中庸”的“庸”,其意思是(C.恒久不变)。
41 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所绘场景为(A.宋代的汴京)。
45 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酒文化的高峰是(A.殷商时期)。
46 中国艺术追求意境,从根本上讲,意境是指(D.是经过创作主体之“意”加工过的现实世界)。
47 在隐逸文化中,所谓“大隐”是指(C.身在市朝却保持着隐退的情怀)。
3 作为现代新文化运动标志的书刊是(D.陈独秀的《新青年》)。
13 在崇实尚性的思想大潮影响下,清代学术思想表现出对宋代以来的性理之学的怀疑,在学术思想上呈现出(A.汉代朴学的倾向)。
16 中国是一个尚统的国家,孔子作《春秋》,内华夏而外诸夷,即以华夏族为主而以周边少数民族为辅,所表现出的“统”是(B.政治上的正统)。
21 在东西方文化中,对“爱”的理解,有一定的一致性,它们是(C.情感的专注)。
22 在西学东渐的过程中,中国知识界对西学的态度出现差异,其中较为科学的是(B.以方以智为代表的主张以冷静的态度对待西学,吸取优点弃其伪妄)。
25 主张“万物皆因心生,没有主体,也就无所谓客体”的明代哲学家是(D.王阳明)。
30 自然山水在古代文化中被赋予了丰富的人文内涵,究其原因,最根本的一点就在于(A.天人合一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