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摘要: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资源利用率越来越高,要求更多的企业在谋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大程度上去关注环境问题,把环境因素融入供应商管理之中。
本文将从绿色供应链的内涵、具体内容和实施策略等方面来探讨和研究绿色供应链管理相关理论, 从而为实现企业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打下坚实基础。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绿色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经济的发展已经使得竞争不再单纯是企业与企业之间,更多地注重不同链条上更多的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以及客户之间的竞争,注重了供应链的外部环境。
供应链管理成为企业实现整个渠道商业流程优化的一个平台被更多的现代企业所利用和推崇。
供应链的概念更加注重围绕核心企业的网链关系, 如核心企业与供应商、供应商的供应商乃至与一切前向的关系, 与用户、用户的用户及一切后向的关系。
新的环境时代对全球范围内制造和生产型企业提出了一个新的挑战,即如何使工业生产和环境保护能够共同协调发展。
目前,公众已不仅要求企业对产生的废物进行处理,更要求企业减少产生污染环境的废物,而且要求企业进行绿色管理,生产绿色产品。
绿色供应链就是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环境的影响而应运而生。
一、绿色供应链的思想内涵密歇根州立大学的制造研究协会(MRC) 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40万美元的资助下, 进行了“环境负责制造(ERM) ”研究, 将绿色供应链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 并于1996 年提出了绿色供应链的概念。
它以绿色制造理论和供应链管理技术为基础, 涉及供应商、生产商、销售商和用户,其目的是使得产品从物料获取、加工、包装、运输、使用到报废处理的整个过程中, 对环境影响最小, 资源效率最高。
可见绿色供应链把环境融入到整个供应链中, 从供应商提供的原材料直到客户消费后的商品处理的整个过程都应该考虑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保护,降低整个生产活动给人类和环境带来的危害, 最终实现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优化。
二、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内容1、从供应链管理的各个环节上绿色开发与设计:绿色开发与设计包括产品的开发、原材料的选用等应该考虑环境问题,必须讨论所有材料的生命周期,加强设计者和材料专家之间的沟通,并使用一些科学的方法。
如生命周期分析,质量性能分析(QFD,Quality Functions Deployment)和DFE等。
绿色生产与包装:生产过程通常包括毛坯制造、表面成形加工、检验等环节,而包装同样需要一定的物质通过某种技术作用于物体,两者都需综合考虑物质实体在制造过程的输入、输出和资源消耗以及对环境的影响, 即由原材料到合格零件的转化过程和转化过程中物料流动、物能资源的消耗、废弃物的产生、对环境的影响等状况。
绿色营销与输配送:绿色营销是实行绿色供应链的一个要环节, 通过绿色营销, 可以使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于企业的营销活动中。
绿色营销要求企业将注意力从单纯追求利润转而为在营销中要注重地球生态环境的保护, 促进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为实现企业自身利益、消费者和社会利益及生态环境利益的统一, 而对其产品、定价、分销和促销的绿色策划与实施过程。
绿色消费与回收:绿色消费指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应注意商品的节约,使浪费减低到最低,并且在消费的同时注意对环境的保护。
产品的回收需经过收集、再加工、再生产品的销售三步完成。
通过收集可重用零部件, 它又分为可直接重用的零部件和修理、整修、再制造、零件拆用、材料回收等, 生产出多种再生产品; 可再生零部件,即零部件本身完全报废, 但其材料可再生后再利用。
2、从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上绿色意识与观念:绿色意识与观念指在供应链链条上每一个企业的的管理者和员工都要时刻记住:提供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是环保的、无污染的,在生产和销售中成本是最低的,在产品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上都不产生或很少产生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
能够为社会带来一定的利益。
只有具有了这样是思想和意识才是绿色的,才能保证绿色供应链的顺利进行。
绿色研发与合作机制:这主要指在供应链上各参与者具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达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供应商要为生产商提供最优的原材料、生产商为消费者提供最优的产品等。
绿色的内部管理:指在供应链内部的管理中要强调人文化的管理,关心员工的生活和内心世界,调整工作时间及减轻劳动强度等措施,对员工要有充分的信任,要做到奖惩分明让他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积极性和主动性。
绿色的经营反馈机制:指在供应链正常的经营过程中,要做好“终于客户”这关键的一关,来自于客户的、来自于消费者的、来自于社会上的任何一个环节的反馈都将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供应链下一流程的顺利进行。
三、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策略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供应链管理模式,绿色供应链管理的实施必须在“转思想、抓过程、促发展”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1、转思想现代企业要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首要的一步是要树立绿色理念,转换原有的经营暂学。
树立绿色理念,就是要具备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观念,将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企业的基本任务,促进生态与经济的协同发展。
这需要转变政府、企业、社会公众等思想。
制定相应的导向性政策——政府角度。
政府为绿色供应链运行提供法制的规范和保障,有必要进一步完善法制建设, 实行严格的环保政策, 将环保审查与质量监督结合起来, 提高对污染源的惩罚标准与打击力度, 在法规与制度上降低传统制造模式的报酬率, 为绿色制造模式提供公平的竞争环境。
要顺利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 还必须使环境立法和经济发展同步。
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企业角度。
绿色供应链管理作为一种全新的管理理念,它要求企业着眼于长远利益,以整条供应链为出发点,要求各成员树立其集体协作、信息共享、友好配合的团队精神,这就要求高层领导要转变观念,增强企业可持续发展意识,审时度势地将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确立为企业未来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增强企业的参与意识。
加强用户环境消费意识——社会公众角度。
发展绿色消费可以从消费终端减少消费行为对环境的破坏, 遏制生产者粗放式的经营, 从而有利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
同时, 发展绿色消费不仅可以从优质无污染的消费对象来改善人们的消费质量和身体健康, 而且在消费过程中通过观念的转化、行为的转变, 提高广大群众对环保、绿色消费与可持续发展的认识。
2、抓过程为保护人类健康生活和经济持续发展必须在供应链每一个环节实施绿色管理。
例如开发绿色产品,要求产品不仅本身应该绝对安全无害,其生产过程也应是安全无害;发展清洁生产,也即要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污染最轻,对环境危害最小,对原材料和能源利用最合理,对生产全过程实行最科学的管理;建立绿色营销,也即要求企业在营销过程中重视和保护生态环境,充分利用并回收再生资源以造福后代;实施绿色包装、绿色运输、绿色照明、绿色企业形象等。
保证供应链中的每一个企业、部门、员工多自觉的实施绿色管理。
绿色供应——绿色供应链的基础。
在进行产品生产时保证所有原材料的质量、成本等都是最优的,并且供应商能够做到即时供应。
这就要求企业与供应商在环境方面进行交流,同他们一起研究并制定出公司的环境方针、环境行为准则等, 双方互相监督与督促, 使两者的活动都符合社会的环保要求。
绿色设计——绿色供应链的前提。
进行绿色设计时, 应充分考虑资源和环境的影响。
在充分考虑产品的功能、质量、开发周期和成本的同时, 优化各有关设计因素,使得产品及其制造过程对环境的整体影响和资源消耗减少到最小,设计出的产品应安全、符合能源效率、资源效率、减少废弃物和污染, 产品具有可重复使用的性能等质量标准。
绿色生产——绿色供应链的关键。
绿色生产要求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 采用无害或低害新工艺和新技术, 大量减少原材料和能源的消耗, 实现“少投入、高产出、低污染”的标准, 尽可能把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各种因素消除在生产过程中。
绿色物流——绿色供应链的保障。
物流是供应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主要涉及到信息、运输、存货、仓储、物料搬运和包装等的集成。
成功的绿色供应链管理必然要求有绿色的物流。
绿色物流主要强调物料或产品运输过程中的环保问题。
企业应该建议运输商改进运输工具。
例如, 让其使用无铅汽油以减少排放对空气的污染。
对驾驶员及押运员进行培训,并在运输车上配备必要的消防措施和防护用品等。
绿色营销——绿色供应链的支持。
企业实施绿色营销, 向消费者宣传绿色消费理念,展示企业绿色文化, 引导绿色消费潮流, 让消费者了解企业所进行的环境努力。
供应链系统企业生产的产品要符合绿色环保要求, 保证生产的产品无添加剂、无防腐剂、无污染, 保护我们的生态环境, 企业的这一行为必将增强消费者对企业产品的知名度、满意度和忠诚度,在消费者心中树立企业绿色形象。
当今人类社会面临着十分严峻的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绿色供应链管理是综合考虑这两大问题的现代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实施绿色供应链管理的过程中,企业面临的问题还很多,还需要不断的加以研究和改进。
绿色供应链管理深刻的体现出了企业的绿色形象,它代表了现代物流发展与环境的协调,必将成为代表21 世纪企业供应链管理的主题。
参考文献:[1] 朱庆华1 绿色供应链管理[M] 1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4[2] 武春友, 朱庆华.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管理, 2001,(3) : 67~71[3] 王洪刚, 韩文秀.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实施策略.天津大学学报, 2002 , (2) : 97~101[4] 武春友, 朱庆华, 耿勇. 绿色供应链管理与企业可持续发展[J ] 国软科学学,2001(3) : 61 –[5 ] 黎继子1 绿色供应链管理及其实施途径的研究[J ] 1 节能与环保2003 , 14 —17.[6 ] 张余华 1 可持续发展的新理念: 绿色供应链管理[J ] 1 科技与管理,2002 (4) : 9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