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消化管一、选择题(一)A型题1.消化管各段之间结构差异最大、与功能关系最密切的部分是A. 黏膜B. 黏膜肌层C. 黏膜下层D. 肌层E. 外膜2.没有黏膜肌层的消化管是A. 胃B. 咽C. 食管D. 回肠E. 结肠3.对消化管皱襞形成的正确描述是A. 上皮突向管腔B. 上皮和固有层突向管腔C. 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突向管腔D. 黏膜和黏膜下层突向管腔E. 黏膜、黏膜下层和肌层突向管腔4.消化管的肌层由骨骼肌移行为平滑肌的一段是A. 咽B. 食管C. 胃D. 小肠E. 大肠5.关于浆膜的描述哪项是正确的?A. 即单层扁平上皮B. 由皮覆盖薄层结缔组织构成C. 由薄层结缔组织和间皮构成D. 构成消化管各段的外膜E. 可分泌黏液,润滑器官表面6.味蕾不存在于A. 丝状乳头B. 菌状乳头C. 轮廓乳头D. 软腭和会厌E. 咽7.人体最坚硬的组织是A. 牙本质B. 釉质D. 骨密质E. 纤维软骨8.食管下段的黏膜上皮是A. 单层扁平上皮B. 单层柱状上皮C. 变移上皮D. 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E. 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9.食管腺A. 为纯浆液性腺B. 为管状腺C. 分泌淀粉酶D. 位于固有层E. 位于黏膜下层10.食管的组织结构特点不包括A. 黏膜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B. 上、下端固有层可有少许黏液性腺C. 黏膜下层含食管腺D. 肌层为纵行的平滑肌E. 外膜为纤维膜11.胃黏膜的上皮细胞A. 主要是分泌黏液的杯状细胞B. 顶部胞质含大量黏原颗粒C. PAS反应阴性D. 分泌的黏液中含高浓度H+E. 脱落后由主细胞增殖补充12.不属于胃底腺的细胞是A. 主细胞B. 泌酸细胞C. 杯状细胞D. 颈黏液细胞E. 分泌细胞13.分泌具有抗恶性贫血的因子的细胞是A. 表面黏液细胞B. 颈黏液细胞C. 主细胞D. 壁细胞E. Paneth细胞14.胃底腺壁细胞H+和Cl-结合成盐酸的部位是A. 粗面质网B. 滑面质网C. 细胞分泌小管D. 微管泡系统15.胃底腺的主细胞主要合成和分泌A. 盐酸B. 外因子C. 因子D. 胃蛋白酶E. 胃蛋白酶原16.关于Paneth细胞的描述哪一点是错误的?A. 是小肠腺特有的细胞B. 位于小肠腺的基底部C. 细胞顶部有粗大的嗜酸性分泌颗粒D. 分泌颗粒含溶菌酶E. 属于弥散神经分泌系统17.环行皱襞和绒毛最发达的部位是A. 胃体和胃底B. 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C. 空肠和回肠D. 回肠和升结肠E. 结肠和直肠18.小肠缺乏绒毛和肠腺的部位是A. 环行皱襞B. 十二指肠头段C. 空肠和回肠交界处D. 孤立淋巴小结处E. 集合淋巴小结处19.解剖上看到的结肠带是A. 局部增厚的外纵肌B. 局部增厚的环肌C. 增厚的黏膜肌D. 黏膜下层中的集合淋巴小结E. 聚集在外膜中的脂肪细胞20.结肠的结构特点是A. 环行皱襞的数量减少B. 绒毛少而短C. 黏膜上皮中杯状细胞增多D. 肠腺长而密集,伸到黏膜下层E. 肌层中缺乏纵行肌21.肛管的结构特点是A. 黏膜上皮中无杯状细胞B. 固有层中无肠腺C. 黏膜肌为骨骼肌D. 黏膜下层有密集的静脉丛E. 环行平滑肌增厚形成肛门、外括约肌34.正常时消化管腔面可衬有A. 皮B. 单层柱状上皮C. 复层柱状上皮D. 复层扁平上皮E. 变移上皮35.由平滑肌组成的结构是A. 食管上括约肌B. 食管下括约肌C. 幽门括约肌D. 肛门括约肌E. 肛门外括约肌36.黏膜下层含有腺的器官是A. 食管B. 胃C. 十二指肠D. 空肠和回肠E. 气管37.胃肌层的特点有A. 环外纵的2层平滑肌B. 斜中环外纵的3层平滑肌C. 肌层之间有肌间神经丛D. 纵行肌在贲门部形成贲门括约肌E. 环行肌在幽门部形成幽门括约肌38.胃底腺主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特点是A. 腺的底部最多,细胞呈柱状B. 核位于基部,胞质嗜酸性C. 细胞顶部充满分泌颗粒D. 粗面质网丰富,高尔基复合体发达E. 合成和分泌胃蛋白酶原39.小肠绒毛固有层中含有A. 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B. 丰富的毛细淋巴管网C. 丰富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D. 散在的平滑肌纤维E. 散在的神经丛40.小肠黏膜上皮的细胞组成有A. 吸收细胞B. 杯状细胞C. Paneth细胞D. 分泌细胞E. 微皱褶细胞41.胃肠分泌细胞的特点是A. 散在分布于上皮和腺体B. 细胞数量和种类多于任何一个分泌腺C. 细胞均贴附于基膜,游离面均到达腔面D. 分泌颗粒多聚集于细胞基底部E. 合成和分泌生物活性胺或多肽激素42.扩大小肠吸收面积的结构有A. 环行皱襞B. 小肠绒毛C. 吸收细胞游离面的微绒毛D. 细胞衣E. 小肠腺43.与脂肪吸收和转运相关的结构有A. 细胞衣B. 滑面质网C. 高尔基复合体D. 有孔毛细血管E. 中央乳糜管44.消化管黏膜中淋巴小结比较发达的部位是A. 咽B. 食管C. 空肠D. 回肠E. 阑尾二、名词解释1.胃小凹1.胃小凹是胃黏膜表面特有的小孔,是由胃黏膜上皮向固有层下陷形成的。
胃小凹的上皮是单层柱状,主要是分泌黏液的细胞;其底部含有干细胞,可分裂增殖补充胃的表面黏液细胞。
胃小凹的底部与3~5条胃腺相通。
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2.黏液-碳酸氢盐屏障是胃黏膜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
胃黏膜表面覆盖有一层黏液,约厚0.25~0.5 mm,主要是表面黏液细胞分泌的不溶性黏液凝胶,其中含有高浓度的HCO3-。
黏液层将上皮与胃液隔离,HCO3-可中和胃酸,使局部pH为7,抑制胃蛋白酶的活性,从而防止胃酸和胃蛋白酶对黏膜的腐蚀和消化。
3.小肠绒毛3.小肠绒毛是小肠的特征性结构,是黏膜上皮和部分固有层向肠腔突出形成的指状突起。
绒毛中轴是固有层结缔组织,含1~2条纵行的中央乳糜管和丰富的有孔毛细血管网,还含有散在的平滑肌纤维和其他结缔组织细胞和纤维;其表面覆以单层柱状上皮,含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少量分泌细胞。
小肠各段绒毛的形态不同,以十二指肠和空肠头段的绒毛最发达。
绒毛使小肠的吸收面积大大扩大,有利于营养物质的吸收。
4.中央乳糜管4.中央乳糜管是位于小肠绒毛中轴结缔组织中的1~2条纵行毛细淋巴管。
它以盲端起始于绒毛顶部,向下穿过黏膜肌层进入黏膜下层形成淋巴管丛;中央乳糜管腔大,皮细胞间隙宽,无基膜,通透性大。
中央乳糜管与脂肪消化形成的乳糜微粒的吸收有关。
5.Paneth 细胞5.Paneth细胞是小肠腺的特征性细胞,位于腺的基底部。
细胞呈锥形,顶部细胞质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电镜下细胞有发达的粗面质网、高尔基复合体和分泌颗粒;分泌颗粒含防御素、溶菌酶等。
Paneth细胞具有局部免疫功能,可杀灭肠道的细菌等微生物。
三、问答题1.简述消化管管壁的一般结构特点。
1.消化管管壁的一般结构是:①从食管到肛管的消化管管壁自向外分4层: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外膜。
②黏膜自向外又分3层,即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上皮在两端(食管和肛管下段)为复层扁平,其余均为单层柱状;固有层为结缔组织,富含淋巴组织和小的腺体;黏膜肌层为薄层平滑肌。
③黏膜下层为疏松结缔组织,含有黏膜下神经丛,食管和十二指肠的黏膜下层还分别有食管腺和十二指肠腺。
某些部位的黏膜和黏膜下层突向管腔,形成皱襞。
④肌层一般是环外纵的两层平滑肌,其间有肌间神经丛;但胃含斜中环外纵3层平滑肌,食管上段和肛管下段则为骨骼肌。
⑤外膜可分为纤维膜和浆膜,前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见于食管和大肠末段;后者为薄层结缔组织覆以间皮,见于胃、大部分小肠与大肠。
2.试述胃黏膜上皮的结构及其功能意义。
2.①胃的黏膜上皮是单层柱状上皮,除少量分泌细胞外,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
②表面黏液细胞呈柱状,细胞核卵圆形,位于基部;顶部胞质染色浅淡,PAS反应阳性;电镜下细胞顶部含大量黏原颗粒;相邻细胞间有紧密连接。
③上皮下陷形成许多胃小凹,胃小凹底部含干细胞。
④表面黏液细胞分泌不溶性黏液,含高浓度HCO3-,覆盖于上皮表面,可将上皮与胃液隔离,并可中和盐酸,抑制胃蛋白酶活性,保护上皮。
⑤胃小凹的干细胞分裂分化,补充脱落的表面黏液细胞,使上皮不断更新。
这些构成了胃黏膜的自我保护机制。
3.比较食管、胃体、小肠和结肠黏膜的结构。
3.①食管、胃体、小肠和结肠的黏膜从向外都分为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其中固有层均为结缔组织,可见散在的孤立淋巴小结,在回肠形成集合淋巴小结;黏膜肌层在食管为纵行的平滑肌束,其余各段为环外纵排列的薄层平滑肌。
②食管的上皮为未角化的复层扁平上皮;固有层仅在上、下端含少许黏液腺,大部分不含腺体,但可见黏膜下层食管腺的导管。
③胃体的上皮为单层柱状上皮,主要由表面黏液细胞组成,分泌黏液,上皮下陷形成胃小凹;固有层结缔组织少,主要含胃底腺,后者为管状,由主细胞、壁细胞、颈黏液细胞、分泌细胞和干细胞组成;④小肠上皮也是单层柱状,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和分泌细胞组成,吸收细胞游离面有纹状缘,杯状细胞分泌黏液;上皮和固有层突向肠腔形成绒毛,其固有层含中央乳糜管、有孔毛细血管网,少量平滑肌纤维等;其余固有层中含肠腺,亦为管状,除上述3种细胞外,还有Paneth细胞和干细胞。
⑤结肠黏膜无绒毛;上皮与小肠相似,但杯状细胞增多;固有层中肠腺稠密且长,无Paneth细胞。
4.为什么说消化管是人体免疫系统的第一道防线?4.①消化管的黏膜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各种病原微生物和抗原物质不可避免地随饮食进入消化管腔,并可侵入黏膜。
②但消化管管壁含有大量的淋巴组织,包括固有层及黏膜下层的孤立淋巴小结和集合淋巴小结,弥散分布的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等,以及上皮浸润的淋巴细胞。
淋巴组织接受上述抗原刺激,产生并向消化管腔分泌免疫球蛋白,发挥局部免疫而清除抗原。
③在肠集合淋巴小结处的上皮散在有一种抗原呈递细胞,即微皱褶细胞,可摄取肠腔的抗原物质,并将其传递给下方的淋巴细胞,后者进入黏膜淋巴小结和肠系膜淋巴结增殖分化,并经淋巴细胞再循环返回肠黏膜,转变为浆细胞。
④浆细胞主要分泌免疫球蛋白A(IgA),与上皮细胞基底面和侧面质膜中的分泌片(镶嵌糖蛋白)结合,形成分泌性IgA(sIgA)。
sIgA被吞入上皮细胞,继而释放入肠腔。
⑤sIgA特异性结合抗原,从而抑制细菌的增殖和病毒的复制,中和抗原,降低抗原与上皮细胞的黏着和侵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