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高考备专题总复习(一)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发展史专题一:中国古代各少数民族的发展一、知识归纳1、匈奴族(1)先秦:①祖先:北狄(蒙古高原一带)。
②以畜牧业为主,也从事农业生产。
公元前3世纪广泛使用铁器。
③战国:秦、赵、燕三国筑长城防御。
(2)秦汉时期:①秦汉之际,冒顿单于统一北方草原,占领河套地区(奴隶制国家)。
②西汉初期,汉匈和亲(被动和亲)。
③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反攻匈奴,匈奴被迫迁徙漠北。
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其它各部仍游牧于漠北或西迁。
④西汉元帝,王昭君出嫁呼韩邪单于(主动和亲),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⑤东汉初年,匈奴分裂。
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威胁中原及河西、西域。
⑥东汉前期,窦固、窦宪大败北匈奴。
北匈奴政权瓦解,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2、西域各族(秦汉时期)①汉朝时期,(西域位于甘肃玉门关和阳关以西、葱岭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②公元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出使西域,西域诸国回访。
③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④东汉初年,西域各国重被匈奴控制。
⑤东汉明帝时期,班超担任西域都护。
3、突厥族(1)南北朝:兴起于阿尔泰山一带。
6世纪中期统一西北地区,中亚各国归附。
突厥是沟通中原和中亚贸易的桥梁。
(2)隋唐:①隋初,突厥分裂为东、西突厥。
②隋末东突厥南扰。
③唐朝贞观初期,唐俘获颉利可汗,东突厥灭亡,并设都督府管辖东突厥故地(“全其部落,顺其土俗”)。
④西突厥在隋唐之交控制天山以南,影响了丝绸之路的畅通。
⑤唐太宗设安西都护府,统辖高昌故地。
⑥唐高宗,西突厥灭亡。
⑦武则天设北庭都护府与安西都护府分治天山南北。
4、维吾尔族(1)隋唐:①祖先:回纥,7世纪初,受突厥汗国奴役。
②东突厥灭亡后,唐太宗任命回纥首领为瀚海都督府都督。
③8世纪中期,唐玄宗册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④安史之乱期间助唐平叛,自唐肃宗始与唐和亲。
⑤8世纪后期,回纥改为回鹘。
⑥9世纪中期,回鹘瓦解。
西迁(新疆,维吾尔族);(甘肃,裕固族);有的西迁至中亚地区。
(2)宋元:元朝称畏兀儿。
(3)明清:清称回部,1757年乾隆平定回部贵族大小和卓的叛乱,1762年设伊犁将军。
5、女真族(满族)(1)隋唐:祖先是唐朝时期的黑水靺鞨。
8世纪前期,唐在黑水靺鞨设都督府,正式划入唐版图。
(2)宋元:①两宋称女真。
居住松花江、黑龙江下游一带。
②北宋中后期,完颜部统一女真各部,受辽的统治。
1115年,阿骨打建立金,推行猛安谋克制度,1125年与北宋联合灭辽。
1127年灭北宋(“靖康之变”)。
③与南宋形成南北对峙局面。
1234年蒙古灭金。
④辽金时期黄河流域的女真人不断与汉族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3)明清:①明初期,东北建州等部归明朝奴儿干都司管辖,②明后期,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建立八旗制度。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后金。
③皇太极改女真为满洲,1636年,改国号为清,④1644年清军入关,经20多年战争,基本统一全国。
6、契丹族(1)隋唐:居辽河上游。
唐末开始农耕生活。
(2)宋元:① 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统一各部并逐步接受汉族封建文化,② 916年建契丹国。
后改为辽。
③创制契丹文字,实行“蕃汉分治”。
④1005年与北宋订立澶渊之盟,宋辽对峙局面形成。
⑤1125年,辽被金灭。
⑥元朝,进入黄河流域的契丹人与汉族不断融合,元朝时被视为“汉人”。
7、藏族(1)隋唐:①祖先:吐蕃。
②战国到东汉,西羌陆续进入西藏地区与当地的游牧和狩猎部落融合,成为吐蕃人的祖先。
7世纪前期,松赞干布定都逻些,仿照唐朝官制,创制了吐蕃文字。
③唐太宗,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后两百年间,新赞普必请唐天子“册命”。
④8世纪初,唐中宗时金城公主入藏。
⑤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长庆会盟”。
(2)宋元:蒙古政权建立后,吐蕃臣服于蒙古。
元朝在西藏委派官吏,驻扎军队,征收赋税,中央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行政区。
(3)明清:①明称西藏为乌斯藏,设立卫所,建立僧官制度,整个明代,西藏各教派势力都一心拥护中央政府。
②清朝时顺治和康熙册封“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此后,历世达赖和班禅都必须经过中央政府册封。
雍正时,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同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乾隆时,建立金瓶掣签制度。
8、党项族(1)隋唐:羌族的一支,唐中期居住宁夏、甘肃、陕西西北一带。
(2))宋元:1038年,元昊建西夏。
①仿效唐宋政治制度,设中书省、枢密院等机构。
②推行科举制;创制西夏文。
③1044年元昊与宋和议,宋夏之间基本维持了和平局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
后被蒙古所灭。
9、蒙古族(1)宋元:生活在蒙古高原上。
12世纪中后期,铁木真统一蒙古。
1206年建立蒙古汗国后发动征伐战争,西达中亚、俄罗斯,南达到印度河流域,先后臣服西夏、金、吐蕃、大理等政权,1271年忽必烈改为元,定都大都。
元朝统治中心完全向中原转移。
1276年灭南宋,统一中国。
1368年,元朝灭亡。
(2)明清:①明代内地蒙古族与其它民族融合。
草原蒙古族分为鞑靼、瓦剌等部。
②明朝永乐年间,鞑靼和瓦剌的首领先后接受明朝封号。
③明朝中期,瓦剌威胁明朝统治。
④明朝后期,鞑靼首领俺答汗被明朝封为顺义王,蒙汉两族和平友好数十年。
⑤明末清初,分为漠南、漠北、漠西三大部。
清采取“联蒙制汉”的方针,入关前,漠南蒙古已经归属清,后漠北和漠西蒙古也臣服清。
⑥1757年乾隆平定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叛乱,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和科布多参赞大臣。
⑦乾隆时,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1771年,渥巴锡)。
10、南诏-大理(1)隋唐:彝族和白族的祖先。
7世纪前期,六诏中的南诏建立政权。
8世纪前期,被唐玄宗册封为云南王。
(2)宋元:大理政权建立,后被蒙古灭掉。
11、回族元朝时由阿拉伯人、波斯人与汉、蒙、畏兀儿等民族杂居通婚而成12、五胡演变:(1)匈奴:先秦北狄,隋唐以后,匈奴逐渐融合于其他民族之中,不复见于记载。
(2)鲜卑:先秦东胡。
后拓拔宏(孝文帝)建立魏,史称北魏。
北魏分裂以后,鲜卑族逐渐消失,大部分族人融合于汉族之中,而少部分则融进了奚(有传实为鲜卑族后裔)和契丹中(3)羯:为晋人对杂胡的泛称,其来源至今仍然扑朔迷离,后世记载甚少(4)氐:先秦西戎,隋唐以后,氐族已不复见于记载,融合于各个民族之中。
(5)羌:先秦的西戎,长期活跃在中国西北一带二、规律小结:1、从秦汉至明清,整个中国的历史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史。
2、各少数民族在与中原汉族的交流、融合中,不断向前发展,为祖国的统一与强盛作出了贡献。
三、高考热点冷点1、各少数民族在不同历史阶段发展的主要状况和重要历史事件,是历年高考的重点。
2、各民族间融合的背景、方式和影响,是高考的冷点。
四、巩固练习1、匈奴分裂为南北二部,南匈奴南下与汉人杂居发生在 A、秦朝 B、西汉 C、东汉D、西晋2、“西藏的布达拉宫是世界文化遗产,初为唐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文成公主营建,清代重修。
‘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
对上文蕴含信息归纳完整的是①藏族在唐时称吐蕃②唐蕃和亲③佛教文化的历史传承④藏族文化在祖国和世界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C、②③ D、③④3、宋辽通过澶渊之盟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和平。
这次议和的背景是A、辽国财政无力支持战争B、辽军的进攻受到遏制C、北宋在财政上非常充足D、北宋军事占绝对优势4、达赖和班禅是西藏的宗教领袖。
从乾隆年间起,其继承人由A、金瓶掣签决定B、宗教上层人士推举C、中央政府直接任命D、达赖、班禅互相指定5、辽与西夏分别是契丹与党项建立的少数民族政权,两者的相似之处是A、两族均源出秦汉时期的东胡B、创立政权在宋朝建立之后C、仿汉字结构创制本民族文字D、均曾与北宋结为兄弟之国6、司马迁在《史记》中把张骞的事迹称之为“凿空”。
这里对“凿空”的理解最准确的是A将佛教文化介绍到中原地区B开辟中原与西域的交通要道C代表中央政府管辖西域地区D解除匈奴对西汉王朝的威胁7、唐朝时,回纥首领请开“参天可汗道”,政府应允。
关于这条道路,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开通于唐太宗时期B是唐代民族融合不断加强的见证C为地区间的商旅活动提供了方便D直接导致了回纥各部归附唐朝8、一位士人经历了一场剧变后,指出这是因为当时国家集权太甚,“万里之远,皆朝廷所制”,地方无力,导致“外寇凭陵时而莫御,仇耻最甚而莫报”的结果,这位学者可能经历的是以下哪一场事件?A、唐朝安史之乱B、北宋亡于女真C、清军人关,取得政权D、八国联军侵华9、《史记》载:汉初匈奴冒顿单于以其“控弦之士”三十万,是“诸引弓之民,并为一家”这里的记载主要反映了匈奴A、实现了民族内部的统一B、进兵南犯汉族C、实现了北方草原的统一D、进兵西犯西域各族10、“一国两制”是一项伟大的构想,成功解决了港澳问题。
其实,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这样的的先例,如辽统治者在其统治区内实行“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
其积极意义不包括A、有利于缓和契丹与汉族的矛盾B、有利于适用契丹控制的不同地区的统治需要C、使契丹族各部得以统一D、有利于辽的统治巩固二主观题一位西方把学家说,土尔扈特人回归的悲壮之举,“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太的叙事史诗”。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分析土尔扈特回归的原因。
(12分)(2)如何理解土尔扈特回归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8分)专题二:我国古代中央政府与少数民族的关系一、知识归纳1、春秋战国:①除中原的华夏族外,北有匈奴、东胡,西方有戎,南方有越等。
②民族融合的途径为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
③民族关系是融合与兼并的过程,为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形成与发展)(1)秦与匈奴:派蒙恬北击匈奴,取得河套地区,移民置县,修筑万里长城御其南下。
(2)两汉与匈奴:①西汉初期(“被动和和亲”,贸易往来)。
作用:缓和匈、汉关系,威胁未解除。
②汉武帝时(“战争”)。
原因:国力强盛。
军事反攻,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进行三次大战。
作用:匈奴受重创,被迫迁徙漠北。
双方争夺的重点转移到西部。
③汉元帝时(“主动和亲”),昭君出塞。
作用:密切汉匈关系,经济文化增多,四十多年和睦相处。
④东汉初年(匈奴分裂:南匈奴向汉称臣),北匈奴退居漠北仍威胁中原及西域。
⑤东汉前期(“战争”),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匈奴。
作用:北匈奴政权瓦解,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最后解除。
(3)两汉与西域:①前138年和前119年张骞两次出使西域。
其意义为:张骞通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起友好关系,扩大了西汉的影响,汉与西域个政治联系加强;西域交通畅通以后,天山南北地区第一次与内地联成一体;中原同西域乃至更远地区之间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中原大量的丝织品和金属工具向西输送,铸铁技术、井渠法也传到西域,这促进了西域社会的进步;同时,西域地区的葡萄、石榴等作物传入内地,丰富了中原的物质生活;丝绸之路畅通,促成了欧亚几大文明在这里汇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