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活中的细节

生活中的细节

19.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诗人北岛曾痛心地指出,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

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从人们生活中刪除细节。

【文题解读】这段文字出自于诗人北岛的新书《城门开》出版之际,接收香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人林思浩的一次的专访。

当时林思浩问道,“光和影,味道和声音,你一开始三篇写的这些显然都是难以言传的细微之物,这些能说是悠长岁月仍留在你身上的感受吗?这种类似于化学作用的感受对你接下来写到的人物和情节发挥的作用大吗?”北岛是这么回答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

我在大学教散文写作,让学生写写他们的童年,发现几乎没人会写细节。

这是非常可怕的。

意识形态化、商业化和娱乐化正从人们的生活中删除细节,没有细节就没有记忆,而细节是非常个人化的,是与人的感官紧密相连的。

正是属于个人的可感性细节,才会构成我们所说的历史的质感。

如果说写作是唤醒记忆的过程,那么首先要唤醒的是人的各种感官。

这也就是你提到的化学反应,与诗歌中的“通感”近似。

以这三篇开头,是为了让感官充满开放,甚至强化放大,这是我的记忆之城的基础。

”“细节”,《现代汉语词典》的释义是,“细小的环节或情节”。

而北岛在这里所说的“细节”,实际上指的是我们的过往生活的点点滴滴,包括伴随我们成长的人、事和物。

时至今日,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过分的商业化和娱乐化已经让我们的心再也无法安然,无法淡然地去静听一朵花开的声音,无法从容地去品尝生活的原酿,只是一味的地“匆匆,太匆匆”向前奔走,蓦然回首,不禁发出“天空没有留下翅膀的痕迹,但我已经飞过”的慨叹。

所以材料意在提醒我们:在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我们更应该“慢慢走,欣赏啊”!更不能因为某种利益原因而随意删除我们的生活细节,保护好我们民族的一些记忆,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丢失我们生活的“根”,才能“记得住乡愁”,而不会成为到处飞舞散落的“九秋蓬”!【审题指导】1. 此细节非彼细节不能写细节决定成败。

材料中,对细节是有限制的,有导向的!2. 材料中的“细节”,情感导向十分明显,被删除的应是生活中曾存在的,却在商业化、娱乐化的冲击下遗失的、被忽略、忘却的点滴:空心化、模式化、快节奏、粗糙感和倦怠感等弊端。

3. 材料中“细节”内涵:它指的是人们在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细致的生活方式、细心的处世态度、细腻的感情交流、细小的审美情趣、细密的文化内涵等等。

这些“细节”,应具有小、慢、真、美、精、趣、厚等精神特质。

4. 立意建议:考生应对处于“没有细节”的时代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特征进行观照和反思,从而表达积极思想和美好愿景。

【参考范文】下面两篇文章稍作改动,还是比较切合文题立意的。

★★★★★改写化用要切题:所写的细节应该是生活中曾存在的,却在商业化、娱乐化的冲击下遗失的、被忽略、忘却的点滴:空心化、模式化、快节奏、粗糙感和倦怠感等弊端。

一条少年的街道安庆秋天的一个黄昏,我回到村庄,站在村口,开始了对一条街道的凝视,想通过它找寻童年生活的细节,然而就是在这一刻,我突然有了孤独,不想说话,只想用一个曾经的少年的目光静静地看着一条街道的深处,那还是我的少年的街道吗?我是什么时候疏远或者想要逃离这条街道的?我在心里不止一次地问过自己。

多年前,当我背着包裹第一次远离家乡,在工地上想念少年的街道时,街道的一草一木都是那样亲切。

一个夜晚我独自走过街道时遇到一个归乡的老人,他也是独自在街道上走,他抽烟,细微的烟火在幽静的街道上像一束萤火。

我们有过语言交流,他拍着我瘦小的肩膀,说,“孩子,我是走一次少一次了,有机会就多走走自己的街道吧。

”可惜,那个老人,听工地老乡讲,他已经不在了。

现已人到中年的我,对于那条少年的街道,终没能够多走走。

望着黄昏里的村庄、那条街道,有一件事一直让我不能释怀。

那是高中毕业那年我去当兵,体检、政审,一切都顺利通过,就差换上军装走人。

奶奶在我不知情的一个下午去见了村里的民兵营长,在民兵营长家里见到了两个带兵的中尉。

她对带兵的人说出了我不能去当兵的种种理由,她最致命的一句话是,如果让我去当兵,她就跳井。

她毁掉了我当兵的梦想。

听到这个信息的黄昏,我是这个村子的疯子,所有的狂躁、气愤、失落、失望,甚至绝望都在我的身上疯长,无法阻挡。

在质问过民兵营长为什么突然中止我换上军装的理由后,我疯狂地跑在少年的街道上,心中充满了沮丧。

从此我不再给奶奶念信,也很少到三叔家去见奶奶。

后来我才慢慢知道了奶奶的理由:我爷爷就是当兵死在了战场上,让她守了大半生的寡。

但一切都已来不及了,奶奶再也无法亲耳听到我内心深处的忏悔。

再有,留在我记忆的胎记里的,就是我少年街道上的那些马车,那些驴车,那些骡子和羊,和慢慢腾腾的老牛。

在我少年的时光里,每天都能看到几辆马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驴车从街道上走过,几辆牛车从街道上走过。

马路上、街道里会时时有冒着热气的马粪或牛粪,时常听见牲畜的叫声:熟悉的牛儿“哞哞”声,羊儿“咩咩”声,驴儿“昂昂”声……此时又回荡在我的脑海里。

牲畜是乡村的风景,能赶着马车去走亲戚也算是一种身份,就像现在一个农民开着小车走亲戚一样。

这不由让我想起两年前的秋天我回到村庄,看到一辆一辆机动车奔跑在乡村的公路上,大型农业机械在田野里耕作。

我寻找着一匹马和一头驴的影子,后来终于找着了,我的一个本家叔叔坐在已近落伍的驴车上,后面的车架子上装满了金黄的玉米。

我久久地看着他和驴车,情不自禁地截到了他的前头。

他抓住笼头,和我聊天。

我问他村里还有多少头牲口,他沉吟了一下,板着指头数,告诉我,只有四头,全村只有四头了。

看着他写满沧桑而又无奈的脸庞,我叹息了一口气,轻轻地摇了摇头,目送着他在夕阳里远去的背影,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拧巴,我回乡寻找,寻找我曾经的过往,我还能找到吗?傍晚,我和儿子一起走在村庄的街道里,告诉他我和一个村庄一个街道的故事,告诉他这就是我少年的街道。

他迷茫地看着一个村庄的街道,看着我,摇摇头说,没意思,你看这街道多单调。

多么单调?他击中了我。

这就是一个孩子的乡村视角、一个孩子对父辈乡村生活细节的评估吗?单调?难道已经没有人再喜欢这样的单调了吗?单调和不单调,静谧和浮躁,究竟该怎样衡量,又是多么难以融合。

那一夜的寒风中,我独自在少年的街道上站了很久。

(选自《散文》2014年第9期,有删改)回归纸质时代不知多少年的习惯了,遇上好书,我都要净手焚香般虔诚打开书页,像蚂蚁啃骨头一样逐行逐行啃着。

若有精彩的段落,握在手里的笔就会灵动如飞,随心摘录,沉浸其中,好不愉悦。

可进入了汹涌澎湃的网络时代,我们的阅读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先进的电子书,置于掌上,超薄设计,清晰度高,便于携带,也理所当然成了忙碌的现代人获取知识的捷径。

于是,端坐于书案,刻苦研读的姿态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斜倚着沙发,一手飞快按动键盘,一手还端着可乐的落拓样子。

读完一段,就如同杂耍过场,头脑里什么印迹也没留下,更不要说还附带眼睛酸胀,颈椎生疼的后遗症。

如此“捷径”,浅尝辄止。

我终是又回归原点,捧起书来。

那天,我拣了一本书,走到阳台。

那儿有一把躺椅,旁边的小方凳上放着一杯清香四溢的绿茶,阳光透过窗格子一缕缕射进来。

我打开这纸质纸,原是汪曾祺的《五味》。

编法别致精美,以汪曾祺谈吃的散文32篇编为一辑。

书不厚,8万余字,却精美俊逸,内文插有齐白石八大山人,徐文长和汪本人画的瓜果菜蔬小品,亦配有坊间一些风俗小画,煞是可爱。

我一篇一篇翻过去,一字一字诵出声来。

大师的文字总是通俗明白,雅致兼疏,所谈皆吃喝之俗事,文采缤纷,饶有兴味。

我不觉慢了下来。

犹记得《昆明菜》中,说到昆明的炒鸡蛋,“一掂翻面,两掂出锅,动锅不动铲,趁热上桌,鲜亮喷香,追人食欲。

”真的把我的食欲调了起来,停在这一页,醉在这浓浓的书卷气和街巷气之中。

摩挲着厚重的纸书,身心的愉悦远远超过了阅读本身。

古人读书很喜欢用“涵咏”一词,即不时取书吟诵,沉浸其中,反复把玩。

以为不如此就无法得书之三味,恐怕“韦编三绝”也只适用于阅读纸质书吧。

易得、快捷的电子书,让人们对珍贵书籍的那种虔诚感荡然无存,很难奢望人们去刻苦阅读吧。

如今,人们做什么都要寻找捷径,殊不知,绕个道,却有鸟语花香,浅溪细流。

回归纸质时代,不仅是学习知识,更是回归一种味道,一种文化,一种智慧。

手捧《五味》,在清清浅浅的墨香中悠游,好不惬意。

【他山之石】我觉得下面的这篇文章或许能开阔我们的思路。

做个能讲出细节的人北岛曾经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没有细节的时代。

商业化和娱乐化的时代正在从人们生活中删除细节。

一个概念出来,大家纷纷去跟风。

话语中也是一样,有些人,说话只会炫耀和抱怨,却听不到任何清新动人的细节,这个情况是越来越明显了。

所以,有些话越说越累人,越说越不想开口,有些人见了不如不见。

但是,有些话,过去了这么多年,我却一直记得。

几年前,一位友人曾对我说:“我去了七次凤凰,将来老了,我还愿意穿一件红衣裳坐在沱江边喝一杯自己亲手煮的奶茶。

”她说到了冬天,凤凰的人很少,她在吊脚楼上吃火锅,漫天的雪飘飘扬扬,红灯笼,热气,雾气……这样的细节,有审美的成分,我一直记得。

对生活的热爱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

现在,太多的人会说,我去了哪些地方,花了多少钱,用什么相机拍了什么照片……但是,他们一个细节都讲不出来,他们说的你一句也记不住,因为没有真正的热爱,只有炫耀和跟风。

我记得最让人悲伤的一个细节是三年前一位朋友讲的。

那段时间,她妈妈刚去世不久,她说:“昨天,我开着车子走在深南大道上,儿子坐在车后。

开着开着,我突然控制不住情绪,只得把车停在路边,趴在方向盘上泣不成声。

儿子在身后怯怯地问,妈妈,怎么了?我静静地说,我想我妈妈了……”这个细节让我忍不住潸然泪下,友人后来对我说:“趁父母在时,好好待他们吧。

”那天下班,我就回了父母家,陪他们吃了一顿漫长的晚餐,慢慢吃,慢慢聊……我还记得这样的一个细节。

女主人住在一套只有70平方米的旧房子里,却打理着一个漂亮的花草露台。

夏天的黄昏,她穿着一件宽松布裙,把冰镇西瓜挖空盛了凉面端出来,浇上芝麻酱,再泡一壶绿茶。

她端着西瓜凉面走向露台时香风习习,伴着夏天的蝉鸣。

这样有创意、漂亮的场景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前段时间与一位长辈聊天,他谈起自己的女儿。

他说女儿上小学、中学时他从未接送过,但是上了大学后,他反而每个周末送女儿上同城的大学,这成了一件让他愉快的事。

为什么?因为一路上可以聊天,什么都聊,边走边说,一两个小时的步行,他很享受这个过程。

路上有风吹,有鸟叫,有甜品铺,还有青春的女儿神采飞扬的表情……类似的是在一个多人饭局上,听某位男士聊起自己刚上大学的女儿。

他说暑假时,他每天最快乐的事是陪着女儿看一档电视节目,房间里开着空调,父女俩坐在地板上吃着瓜子评头论足,他觉得很满足很特别很惬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