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

新课程改革下中小学教育科研论文

浅议新课程改革下的中小学教育科研
新课程改革的启动,触发了一连串的教育教学变革,如何科学的应对这些新形势、新局面,教育科研当仁不让地担此重任。

一些区域的改革经验表明,教育科研对推进新课程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前,教师对教育科研的认识还存在一定的误区,一是对教育科研存在一种恐惧心理,认为教育科研是专家和学者的专利,理论高深莫测,让人望而生畏。

其实不然,一线教师最具有教育科研的优质“土壤”和良好的“环境”,教师的研究最贴近实践,教师的研究最具有实效性。

二是对教育科研的从众心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教师搞科研成为一种“时尚”,从某种程度上掀起了“教育科研热”。

人人搞课题,个个做“专家”。

一夜之间,课题满天飞,“专家”遍地是。

到处是“科研基地”,到处产“科研成果”。

对于这种“热”应该理性的分析,理性的思考,在准备做研究之前,要真正认清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内涵。

一、要真正认清教育科研,必须找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科学定位其一,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主要任务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

对我们教师来说,选择课题则应从自身的教育教学的疑难中寻找问题,从具体的教育教学场景中捕捉问题,从阅读、交谈和教学反思中发现问题,把科研与教研有机的结合起来,以科研促教研,让教育科研成为教师教学中的一种生活和自我成长的方式。

其二,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的主阵地是课堂。

课堂是教育中诸
多思想和思维的汇聚点,是教育教学问题的发源地,是问题生长的最好土壤。

教师要留意自己课堂中的问题和思维的火花,让这些思想成为我们研究的对象。

其三,中小学教师的教育科研应以行动研究为主。

我们是一线的教育者,我们的主要任务是教育教学,不需要刻意的追求纯理论的严谨和创新,我们需要的是行动研究,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教学中研究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二、要真正认清教育科研,必须找准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着眼点
中小学教育科研的着眼点应围绕“微、真、实”展开。

课题的选题要突出一个“微”,即切入点越小越好。

课题研究应着眼于教学细节,关注微观层面的教学事件和问题,针对课堂和备课时遇到的一个现象、一个问题、一个想法等等。

例如,课堂中教学的精彩生成片断,学生课堂中巧妙的解题思路,一个典型题的拓展与延伸,等等。

课题的选题要把握“真”,即提出真实而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是研究之母,没有问题就没有研究,但是并非所有问题都是我们教师的研究对象。

只有在教学实践中的真问题,才是我们研究的对象。

真问题是我们教师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如何发现真问题?(1)列出你遇到的所有问题。

(2)分析这些问题的相互关系,确定问题的轻重缓急,找出最令你头痛的问题,找出最急需解决的问题。

(3)分析问题的真伪,透过问题现象找到问题的本质。

总之,要练就一双发现问题的“慧眼”。

课题的研究要注重“真”,即真正“沉下心来做教育科研”。

在课题研究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做法:搞一个“开题会”,“科研”便算开始了。

再弄个“结题评审”,“科研”便算结束了。

编几个“方案”,抄几个“总结”,拼几篇文章,凑在一起,动辄成“书”,出“著作”,——就成了“科研成果”了,这不是真正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要解决课题中提出的问题,实现预期的目标,就需要寻找更加有效的、科学的方法和策略,而这绝不是在朝夕之间就能完成的。

因此,必须要认真地开展课题研究,同时注意观察研究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收集研究过程中的各种资料和数据,并对这些现象、资料、数据进行认真的分析,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方法和策略。

课题的研究更要注重“实”,即实践、实干、实效。

作教育科研工作不是做秀,不是为了装门面,而是为了解决教育教学中的实际问题,让师生、学校和社会获益。

中小学的课题生成是源于实践的,研究也应该与教育教学实践很好地结合起来。

课题研究不应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负担,而应成为中小学推进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载体。

课题研究要取得实效,不是动动嘴上功夫就行的,需要课题主持人和课题组成员的实干。

同时,开展课题研究,一定要从实效性出发,重点围绕课题质量的提升展开研究,切实通过课题研究解决想要解决的问题,切实改善课堂教学,切实促进教师发展,切实提升学校的整体水平。

三、要真正认清教育科研,必须注意几种不良倾向
正因为“科研”在中小学教育的重要作用没能得到充分的认识和重视,因此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的研究现状十分令人堪忧,还存在着许多不良的倾向。

一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实用主义”。

这种“实用主义”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在研究内容上大多停留在课堂实际操作的层面上;在研究目的上,大多数教师进行科研的惟一目的就是为了“职称”,“职称”一旦完成,“研究”也就“终结”。

二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形式主义”。

仅仅是为了“研究”而研究,仅仅是为了发表文章而发表文章,仅仅是为了“课题”而“研究”,仅仅是为了装点门面,至于这些成果能否转化为教学效果便无人问津了。

三是中小学教育科研中的“经验主义”。

目前的中小学教育科研的层次还很低,真的还不能叫做“科学”,大多数研究者仅止于“实践经验总结”的层面上,无法上升到理论层面上,更不要说上升到规律或哲学的层面上。

“教学匠”现象还广泛地存在着。

对经验的总结,严格意义上还不能算作科研,但它是一个起步,其作用不容忽略,不过要进行科研,仅止于此是不行的,可现状是,仅止于此者太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