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小作文写法例析1

高考小作文写法例析1

高考小作文写法例析近十年高考小作文命题,以测试某种表达手法为主,除了说明性手法外,以描写、记叙手法为常见。

这其中,暗含考察学生的思维能力。

包括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归根到底,还是测试考生的写作水平,只不过与大作文相比.相对单一、集中一些。

因此,就不能用大作文的写法,要把握好小作文写作重点,不能面面俱到,平均用墨。

这是写好小作文的一个总原则。

其次,小作文的审题不可掉以轻心,它丝毫不比大作文容易,有时甚至夏难,其隐含的要素较多,不像大作文的要求那样直观;而且,其多条限制之中,往往是互为条件,互相限制的,稍有不慎,全盘皆输。

因此,把好审题关是小作文写作成功的第二个条件。

第三,把好文字简洁关。

小作文命题的字数通常要求只有200字左右,因此,笔墨经济尤为重要,否则很容易给人以结构松散,文字拖沓。

甚至游离中心的感觉。

行文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测试的中心言简意赅地进行表达,语言简练,止于当止之处,切莫画蛇添足。

高考小作文常见失误警示自90代以来,普通高考作文形成了相对稳定的命题模式,除了1994年只有一篇作文外,均采取了一大一小两篇作文的方式。

这种测试形式,已得到广大师生、专家及社会的认可,主要原因育二:一是将评分主观性强的作文分成两块,可由两个以上的阅卷人批阅评分,减少了主观评分的误差,给考生以相对公正的评价;二是小作文可以更集中测试考生某一方面写作技能的水平,同时避免一篇作文分值过于集中,“一着不慎,全盘皆输”,好学生“败走麦城”的偶然性,为考生的公平竞争提供更为宽松的机会。

据笔者近十年高考作文阅卷情况看。

小作文虽然“小”,但出现的失误却远比大作文要“大”得多,暴露出了写作中的薄弱环节,值得我们引以为鉴。

一.记叙类小作文【考题】补写《妈妈只洗了一只鞋》。

要求:①根据所提供的开头和结尾,补写中间的内容。

②补写部分要与所提供的开头结尾衔接得上。

③补写200字左右。

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小乐回到家,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晾在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

(考生补写部分)小乐穿着一双干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

【失误一】思想性不强。

只洗了一只鞋,而没有洗另一只鞋,这种做法显然是违反常理的,可不少考生没有领会命题的含义,有的只是从客观上解释妈妈只洗一只鞋的原因,如说妈妈突然生病了,邻居或厂里(单位)育急事出去了;有的考生写妈妈没育找到另一只缝,原因是鞋被小猫(小狗)弄到床底下了;也有考生写如何找种种借口让妈妈再去洗另一只缝,写自己是如何原谅了妈妈的疏忽,给妈妈一个“改正”的机会;还有的考生写索性将脏鞋扔掉,又去买了一双新鞋,等等,均未能揭示出其中的深刻含义。

例如下文: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小乐回到家,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晾在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

小乐感到非常奇怪,他三步并作两步进入容厅。

妈妈没在客厅,他更感到奇怪了,因为妈妈经常在客厅里等他回家吃饭的。

小乐心中充满了问号,“妈,我回来了,你在哪里?”连着喊了两遍,妈妈才从里屋出来,边走边问道:“你把那只鞋放到哪里去了?我快找一个小时了,这不还没找到!”“喔,原来是这样,让我想想……想起来了,昨晚我睡觉的时候,小花狗把我的鞋叼到爸爸屋里了,今天早晨,爸爸对我说的。

…‘怪不得呢,我在你屋里找不到,你去吃饭,我去洗鞋。

”妈妈边说边走了。

小乐穿着一双于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

[分析]命题开头设计的情景是耐人回味的,同是一双鞋,一只洗了,一只没洗,显然是不合情理的。

妈妈之所以如此做,有意为之的其目的是启发教育小乐,自已的事应自己做。

妈妈用心良苦,小乐应该有所发现,有所领牾,从而自己动手洗另一只鞋。

思想认识得到了提高,这样就可以说文章的思想性较强,达到了立意的“深刻”。

如果只用客观的偶发往性巧合来解释开头出的场景,虽说在生活中可能发生。

但显然没有写作价值,更就谈不上什么思想性了。

【失误二】设计的情节不合逻辑。

有的考生将“补写”当成了“续写”,只注意了“承前”忽视了“启后”意思不连贯,补写的情节缺少逻揖性,不合常规,如下文: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小乐回到家,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于干净净地晾在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

小乐问:“为什么只洗一只鞋呢?“你穿着鞋在外面不小心一只脚摔在粪坑里,你回来就把鞋脱在这里,妈妈看这么脏的一只鞋,就立刻快点洗出来,好让你上学穿着。

本来妈妈是想为你洗两只鞋的,但是为了节省时间和劳动力,妈妈就没有去洗那只鞋。

小乐听了妈妈的话后想想也对,他明白了这个道理。

小乐穿着一双于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

[分析]命题开头之代了一妈妈只洗了一只鞋”,末尾是“小乐穿着一双干干净净的鞋上学麦去了”,从开头和结尾便可看出,让考生所补写的内容应是洗另一只的过程,那么这只鞋究竟由谁洗呢?再看这一句话:“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一个“但”字,揭示了莫其反常性。

因为按照常理,我们总是把一双鞋一起洗干净,然后一起晾晒,不会是先晒好一只、再去洗另一只,因此,即使中间出现意外的突发事件,也不会出现一只鞋干干净净晾在门口,而另一只没有洗的情形。

因此,将其解释为客观原因,例如妈妈生病,临时有事等均不合逻辑。

再看另一个关键处:“没有洗”,分明不是“忘了洗”或“还没洗”.暗示其中必有隐情,这正是文章的立意所在,即由小乐洗,并因此有所感牾。

其次,应注意补写的情节完整,由洗鞋到最后的“穿鞋”之间,还应有“谁干”这个环节,虽说不是重点,但也应有相应的的过渡与照应,可用“第二天”或“鞋干了”等词语做过渡,这样不仅顺应了开头设计的情节,又吻合了收尾的结局。

只有做到这些才合乎逻辑。

【优秀作文】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小乐回到家,看见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晾在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

小乐诧异地想:妈妈怎么这样粗心呢?他刚想向妈妈提出来,但转念一想,老师不是说过,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做吗?自己也不小了,也应该试着自己洗鞋了。

说干就干!小乐像模像样地洗了起来。

但因为是第一次洗的缘故,显得笨手笨脚,不管怎么样,洗得还蛮干净吗!小乐一边擦着汗,一边得意洋洋地想,一抬头,他看见妈妈正用赞许的眼光看着他。

小乐恍然大悟:原来妈妈不是粗心,而是有意锻炼我呢!于是一边把这只鞋晾在门口,一边说:“妈妈,下次两只鞋都让我洗!”小乐穿着一双干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

【优秀作文】妈妈只洗了一只鞋小乐回到家,看到自己的一只鞋已洗得干干净净地晾在了门口,但另一只鞋妈妈没有洗。

“这是怎么回事呢?小乐纳闷了。

眼前的两只鞋,一只雪白的,一只却灰不溜秋的。

“平常,妈妈总是将两只鞋洗得干干净净的让我穿啊!学校里的老师和小朋友还夸我最爱清洁呢!难道…··?”小乐突然明白了。

““原来,妈妈是在告诉我:自己的事情自己干,要爱清洁就得自己动手。

”于是,小乐拿起那只没洗的鞋,打好水,放到盆里,刷起鞋来,一下,两下,三下……小乐忙得满头是汗。

“原来,刷鞋也是不容易的事啊!”小乐明白了平时妈妈给自己刷鞋是多么劳累。

鞋刷好了,虽然不如另一只洁白,但小乐心里仍旧美滋滋的。

第二天小乐穿着一双干干净净的鞋上学去了。

这篇作文是一类卷,其突出之处在于将小乐的认识逐层推进。

首先,小乐领会到了母亲“自己的事情自己干”的用意,并自己动手刷鞋;其次,在刷鞋过程中,又体会到了妈妈的劳累,这要比单层次的认识深刻的多。

当然,文章的情节也很好。

一方面,情节的推动带动了认识层次的深入,发展脉络合乎逻辑;另一方面,行文的结尾“鞋刷好了,虽然不如另一只洁白”,也写得合情合理,毕竟这是自己第一次动手刷鞋,表现出了较高的思辩性。

二.描写类小作文形式一:情景描写材料1:小新背双腿瘫痪的同学小牧到一公里外的学校上学,从小学五年级到现在高中一年级,一背就是6年1000多个日子。

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

注意:①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和“材料1”所提供的条件,设想小新同学上学的情景。

想象要合理。

②重点写小新,用什么人称都可以。

③重点在行动描写,也可适当运用其它表达方式。

④200字左右。

【失误一】想象不合理。

从阅卷中发现,有相当数量的考生在设想小新背同学小牧上学时的情景是不合情理的,也就是说,违背了题目所要求的“想象要合理”这一条。

譬如说,有的学生设想小新有“低血糖”病,自顾尚且不暇,何以助人?有的设想小新上学途中有条大河,必须背着小牧涉水而过;有的甚至至设想上学必经一条大河,恰逢洪水泛滥,桥被冲垮,小新只能背着小牧在洪水中拼命挣扎,险些丧失性命,等爬上岸,已累得如同一堆烂泥;也有考生设想小新经常背小牧上学途中“累昏过去”,等等,这些想象显然是不合理的。

如下文:在一条涨潮的小河前有两个人在经受着风雨的洗礼。

你看,小新下定了决心,可忧愁仍不免锁在了他的心头,他背着小牧下了深不可测的河,想游过去。

可是体弱的他经不得长时间的拼搏,渐渐地体力开始不支,牧说:“放下我!小新说:“不行,我无论如何也……”渐渐地渐渐地小新的身体一点点地向下沉,小新使出全身的力量奋力奋斗着,紧咬牙关一股劲把小牧托到了河对岸,而自己则在水中打转。

眼看小新的挣扎,小牧含着眼泪呼喊着,然而无济于事。

突然小新紧紧抓住河内的一根枯树枝又游了上来。

他们俩会心地一笑。

【分析】较合理的想象应该是:小新背小牧上学这一事件发生的背景是农村而非城市,是山区而非平原;背小牧途中一定是有“困难”的,但应把握好分寸,这个困难必须是经过一定的努力所能克服的,而非难以上青天式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优秀作文】“小新,外面雪那么大,你自己去吧。

…‘这怎么行,来,快上来。

”小新穿着笨重的棉袄背起小牧向外走去。

路上很滑,小新小心翼翼地踩着雪向前走。

一步两步……平常很近的路今天显得格外远。

小新使劲叉紧麻木的双手,把小牧向上送了送,气喘吁吁地望着越来越近的学校。

“啪”,小新站不稳滑倒了,“对不起,小牧,咱们继续走。

”小新抹了一把汗珠,搓了搓麻木的双手,蹲下来背起小牧,又向前走去。

这一次更加小心,更加稳重。

“咯吱咯吱”的响声伴着小新艰难前进的步伐。

到学校了,小新把小牧放在凳子上,揉了揉发红的脸笑了。

在这篇”一类上”作文中,冬天下雪,自然现象,雪大路滑,又背着一个同龄人,穿着也厚,动作难免笨拙,这都是情理之中的事,因此想象合理。

由此可见,作文贵在立意深刻,贵在创新,决不等同于标新立异,更不允许违背常规,否则就不可信了。

【失误二】以叙述替代描写手法。

题干已明确要求:“根据材料1”,描写背同学上学的情景,而目在“注意”项③中再次申明“重点在行动描写”,仍有考生视而不见。

如有的考生用大良笔墨探究“小牧究竟是怎么瘫痪的”,有的在交待小新是何六年如一日持之以恒地背小牧上学的,以概括的方式来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

如下文:学校离小牧家有一公里左右,然而小牧一降临人间,上帝便给了他一个不公平的安排。

小牧一天一天长大,上学了,可是双腿瘫痪无法走路,小牧悲伤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