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西方兵学《制胜的科学》苏沃洛夫(1729—1800),俄罗斯著名军事统帅和卓越军事理论家,俄国军事学术和军队改革的奠基人。
参加过反普鲁士的“欧洲七年战争、俄土战争和欧洲反拿破仑战争,一生率部作战35次,从未有过败绩。
历任步兵团团长、旅长、预备军军长、驻意大利北部俄军总司令等职,获元帅军衔。
在他统帅驻乌克兰俄军期间,他研究了亚历山大、汉尼拔和凯撒等人的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战争的经验,写出了一部著名的军事著作《制胜的科学》。
《制胜的科学》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队对抗演习或演习前的训练”,主要供军官使用,阐述了苏沃洛夫以贯穿冲击演练来训练军队的方法。
第二部分“向士气口授必须的知识”其中列举了苏沃洛夫关于战术和战斗勤务的基本原则。
其主要思想观点是:一、人是制胜的决定因素,因此应当把人置于优先位置来考虑,要注重战前对士兵进行严格的操练和实行铁的纪律,使每个士兵确信自己有力量,勇敢向前。
士兵这一名称理当包含军队中的所有人,上至最高级的将军,下至最低层的火枪兵、骑兵和步兵,这些人无例外地都要经受严格的训练。
要使士兵成为本领高超的战士,成为自己祖国的可靠卫士,就应该懂得如何训练,如何作战。
为此,应该让部队通过演练来熟悉战争中的各种现象,这些演练又必须非常接近于实战,这样,士兵就会把真正的战争看成不过是演习而已。
“训练从难,征战易。
训练从易,征战难”。
而军人服从命令是保持秩序井然的基础,军队的坚强指挥是建立在服从命令的基础之上的,故服从应该是绝对的,任何下属对上级的命令不仅不得争辩,就连议论也不许可。
二、战略行动的基本方法是进攻,无论是对不设防的野外,还是设防的城堡,都要坚决进行进攻。
“军事学术之真谛,是从敌人最要害的部位直接进攻敌人,而不是采取间接的迂回方式接近敌人。
只有的勇敢的进攻才能制胜”三、战术的基本原则是:“观察”、“快速”、“猛攻”。
观察的实质是要善于判断敌情和地形,及时制定正确的作战计划;快速是要求部队具有高度的机动性和突然性。
军队为及时赶赴前沿阵地或占领有利的时机和地势,必须善于以急行军的速度赶路。
从这层意思上说,脚是决定胜利的基本条件;猛攻的表现是在敌人聚集兵力和准备抵抗之前发动进攻,而猛烈攻击是战斗中的主要形式。
在战争决定胜负的关头,用强有力的火力和刺刀突击,狠打猛追。
四、战争的主要目的是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打退敌人是失败,而消灭敌人才是胜利”。
集中兵力兵器于决定性的方向上,分批消灭敌人,而不要把部队分散布成警戒线。
五、战争中没有一成不变和一劳永逸的固定原则,一切都要根据敌方特点,以及难以预料和变化多端的条件而定。
如:用线式纵队打击正规部队,用方阵对付异教徒,都是适例。
在注重进攻的同时,在个别情况下也可采取防御,为保存兵力避难优势敌人的突击而实施必要的退却也是完全可行的。
《制胜的科学》集中反映了苏沃洛夫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治军之道,包括军事成就、军事思想、指挥风格和指挥艺术等,影响俄国军界好几代人。
十月革命后,列宁审批的第一本红军战士手册中,也引用了它的主要原则。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级苏军将领对苏沃洛夫的治军方略和战术原则备加推崇,苏维埃最高主席团还于1942年7月颁布了制定一、二、三级苏沃洛夫军事勋章的命令。
《制胜的科学》与其作者的名字一起,受到世界各国军事理论家的广泛注意。
克劳塞维茨《战争论》克劳塞维茨(1780-1830),普鲁士军事理论家,西方近代军事理论奠基者。
参加过欧洲反法联盟对拿破伦的战争。
历任骑兵军参谋长、军团参谋长、柏林军官学校校长等职,获少将军衔。
他先后研究了1566-1815年间所发生的130多个战例,总结了自己所经历的几次战争的经验,在此基础上写出了一部体系庞大、内容丰富的军事理论著作《战争论》。
《战争论》全书共8篇124章。
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第二篇“论战争理论”,第三篇“战略概论”,第五篇“军队”,第六篇“防御”,第七篇“进攻”,第八篇“战争计划”。
其基本的思想观点是: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就如同一条变色龙,每一次战争都有其自己的特色,千变万化,各不相同。
但战争的暴烈性,战争的概然性和偶然性却是其根本属性之一。
从战争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是战争的母体。
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把战争看成独立的东西,而要看作是政治的工具,是为政治服务的。
军事观点必须服从于政治观点。
任何企图使政治观点从属于军事观点的做法都是错误的。
战争爆发之后,并未脱离政治,仍是政治交往的继续,是政治交往通过另一种手段的实现,是打仗的政治,是以剑代笔的政治。
二、战争的目的就是消灭敌人。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的政治目的即是消灭敌人,而消灭敌人必然要通过武力决战,通过战斗才能达到,它是一种比其他一切手段更为优越、更为有效的手段。
消灭敌人包括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两个方面。
当然,消灭敌人并不意味着蛮干。
有勇无谋的硬干,不仅消灭不了敌人的军队,反而会使自己的军队被敌人消灭。
三、战略包括精神、物质、数学、地理、统计五大要素。
精神要素指精神力量及其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
物质要素指军队的数量、编成、各兵种的比例等。
数学要素指战线构成的角度、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到等。
地理要素指制高点、山脉、江河、森林、道路等地形的影响。
统计要素指一切补给手段等。
克劳塞维茨认为,“这些要素在军事行动中大多数是错综复杂并紧密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精神要素占据首位,影响战争的各个方面,贯穿于战争始终。
“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贵重的金属,才是真正锋利的刀刃。
”四、战略战术的基本原则。
克劳塞维茨认为,数量上的优势在战略战术上都是最普遍的制胜因素。
虽然在实际作战时,通常不可能处处形成优势,但必须在决定点上通过巧妙调遣部队,造成相对优势。
一切军事行动或多或少的以出其不意为基础,才能取得优势地位,使敌人陷入混乱和丧失勇气,从而成倍地扩大胜利的影响。
战略上最重要而又最简单的准则是集中优势兵力。
用于某一战略目的的现有兵力应同时使用,越是把一切兵力集中用于一次行动和一个时刻最越好。
会战是战争的真正重心,由几个战斗所形成的大规模会战能有效地消灭敌军,所取的的成果最大,故高级将领应当重视这种双方主力之间的战争,视其为挫败敌国交战意志的重要手段。
五、战争中的攻防。
克劳塞维茨认为,进攻和防御是战争中的两种基本作战形式。
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
整体为防御,局部可能为进攻。
进攻中含有防御因素,防御中也含有进攻因素。
进攻可转变为防御,防御也可以转变为进攻。
一般说来,防御有离自己的兵员和物资补给地较近,能依靠本国民众的有利条件,但它的目的是消极据守。
进攻具有“占领”这一积极目的,并通过占领来增加自己的作战手段。
六、要积极向战史学习。
克劳塞维茨认为,战争理论是成长于战争经验土壤里的果实。
战史是最好的、最有权威、最能说服人的教师。
战争理论和原则的提出,应当在研究战史的基础上进行。
当然,战争理论也要随着时代和军队的变化而变化,要适应特定国家的需要,具有时代的特点。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被誉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经典之作,对近代西方军事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克劳塞维茨本人也因此被视为西方近代军事理论的的鼻祖。
马汉《海权论》马汉(1840-1914),美国海军军官,海军理论家。
参加过美国内战。
先后在护卫舰、驱逐舰、炮舰和巡洋舰上服役。
历任副舰长、舰长、海军学院院长等职,获海军上校军衔。
他潜心于海军理论的研究,共有著作20部,其中最著名的是海权论三部曲《海上力量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海上力量对法国大革命和帝国的影响》、《海上力量的影响与1812年战争的关系》。
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以争夺制海权、控制海洋、消灭敌人舰队为首要任务的海权理论。
其主要内容是:一、认为海上贸易是致富的重要途经,是民族繁荣和强盛的主要因素,因此任何一个大国都要有自己的海上活动自由,控制海洋。
而控制海洋的前提是国家要拥有足够的商品进行海上贸易,拥有足够的商务船只和基地,拥有足以保护海上交通线的强大海军。
二、构成海上力量的6个基本要素是:1、具有海洋国家所具备的优越地理位置。
2、拥有绵长海岸线的自然结构,包括领土面积、海岸线和港口特点的领土范围。
3、拥有能够从事海洋事业的众多人口。
4、渴求从事海洋贸易的民族特点。
5、认识到海洋的重要性,并竭尽全力建立起一支强大海军的政府。
如果那个国家具备了这些条件,对其海上力量的形成必然有重大推动作用。
三、要控制海洋必须建立起一支由装备着大口径火炮的重型战列舰组成的强大海军。
它必须保持对敌优势,能够在海洋上积极进攻和机动作战。
那种主张建立单纯防御的要塞舰队(把舰队作为要塞防御的手段)和“存在舰队”(认为舰队可以不要基地、要塞而存在)的想法都是错误的。
四、强调以优势兵力歼灭对方舰队,或对其实行有效的海上封锁,以夺取制海权。
为了便于随时集中兵力,主张将舰队配置在“中央位置”,以保证能随时向主要作战方向机动。
同是主张控制海上战略要点,立争内线作战,时刻注意保护自己的交通线。
马汉的“海权论”,不仅对美国的海外扩张和战列舰的建造,而且对英、德、日、法、俄等国海军建设,都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鲁登道夫《总体战》鲁登道夫(1865-1937),德国将军,军事战略家。
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并率部取得赫赫战功。
历任德军总参谋部作战处长、步兵旅旅长、集团军参谋长、东线德军参谋长、德国最高统帅部第一总军需长等职。
一战后被解出军职,从事政治和写作。
他著述甚多,最著名的是《总体战》一书。
《总体战》全书共七章。
第一章“总体战的本质”,第二章“民族团结精神是总体战的基础”,第三章“经济与总体战”,第四章“军队的兵力及其内涵”,第五章“军队的编成及其使用”,第六章“总体战的实施”,第七章“统帅”。
其主要思想观点是:一、现代战争是全民族的战争,不仅战争已扩展到参战国的全部领土,卷入战争的人员也由军队扩大到全体民众。
在这种情况下,“战争和政治都应服从于民族生存,但战争是民族生存意志的最高体现。
因此政治应为作战服务。
”二、总体战的基础是民族的精神团结。
为此应当采取特别措施,控制新闻舆论工具,镇压泄露军情和不满分子。
利用一切手段进行精神动员。
使军事教育具有种族特色,从而唤发民族精神。
三、实行国民经济军事化。
平时经济战时化,粮食、服装、燃料等重要物资,平时就要大量储备,并应把发行银行置于中央权利之下,力争战争物资自给,扩大军备工业,做好长期战争的准备。
四、军事行动要贯彻协同、突然、迅猛的原则。
要陆、海、空三军协同,不宣而战,达成战略的突然性。
要选定最危险的敌人为主攻目标,在决定性的地区投入最大的兵力,实施最沉重的打击。
要速战速决,而不要打一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
五、要建立独裁式的战争指挥体制,以具备卓越的才能、坚强的品格、充沛的精力、敏锐的观察力等优良素质的人为统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