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考试复习题

《课程与教学论》复习纲要名词解释4(20%)、简答3(30%)、论述题1(30%)、案例分析1(20%)参考《教学论稿》(王策三著)和吴晗清《课程与教学论》课件、黄华复习梳理一、发展历程1.诞生: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详细论述了课程、学科教学法、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教学原则,真正建立的教学论,达到了系统化、概括化的水平)2.确立:赫尔巴特、杜威(两种力量制衡)三个“中心”的对立,即教师中心vs儿童中心;系统书本知识中心vs个人直接经验中心;课堂教学中心vs活动中心。

赫尔巴特:阐明了心理学对教育的意义,对各国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杜威:学生中心主义的课程理论。

他认为学生是课程核心;学校课程应以学生的兴趣或生活为基础,学校教学应以活动和问题的反思为核心。

(评价:杜威重经验轻知识,重心理逻辑轻学科逻辑,重实用性轻学术性,有浓厚的实用主义和自然主义色彩。

)3.新发展:布鲁纳、赞科夫(苏联心理学家、教育家)赞科夫教学论的中心思想是“以尽可能大的教学效果来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或“致力于探求新的途径去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赞科夫提出5个教学原则:高难度原则;高速度原则;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使学生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评价:第一,赞科夫提出发展性教学概念并把它付诸具体实践,这就把握了教学论现代化的中心课题。

第二,他主张把教育学的研究和心理学的研究结合起来。

第三,他进行了真正有理论指导的教学实践,而且长达20年之久。

其研究方法、改革和实践精神都体现了科学化的要求。

布鲁纳:学问中心课程论代表人物。

学问中心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

提出结构课程论,他提出“我们将教些什么?什么时候教?怎样教法?”布鲁纳教学论思想主要内容是:学习学科基本原理;从小学开始,螺旋上升;凭发现学习;遵循动机、结构、程序、反馈几项原则。

发现学习模式: 发现学习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和学习兴趣,有利于知识的保持和应用。

评价:布鲁纳教学论思想是适应教育现代化要求(精选教材,发展智力,提高效率)的一种可贵努力;他把“结构”概念引进教学楼,并且改造了传统的迁移学说,是有积极意义的;他的理论含有较多的辩证因素,对学习主题作用绘出了较为具体的图画。

二、教学的过程本质、基本特点、原则✧教学:教学是教的活动和学的活动所构成的共同活动;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统一活动,在这种活动中,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同时,身心获得一定的发展,形成一定的思想品德。

并且教学是多样个性与一般共性的统一。

教学的作用是社会发展;个人全面发展。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任务、内容和整个活动都是认识世界或对世界的反映。

认识过程的一般顺序或阶段: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将理性认识运用于实践。

✧教学过程的三个基本原理/特点:1.间接性——学习间接经验。

间接性在于教学过程本质是一种特殊认识的过程。

教师把经验传授,与直接经验区别开,用间接经验开拓学生视野,就算学生有大量直接经验,但老师还可帮助其区别生活概念和科学概念等,利用生活经验变为科学概念,对认识的提升。

2.有领导——教师主导。

具有领导性在于教师本身就是领导。

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领导的是教学活动,在活动中是主导,因为学生无法决定教学内容和活动。

3.有教育性。

教育性在于去认识事物,在教学活动中发展学生的学科能力和心智,德育为先,智育紧跟。

✧教学永远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三、课程的基本内容✧课程:(P194)课程是教学内容和其进程的总和。

广义上说,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狭义上说,是指某一门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等。

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

✧评价:学科课程属于“传统教育”范畴(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活动课程属于“现代教育”范畴(儿童中心、直接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它们各有长短。

从整体上讲,学科课程论比较符合认识和教学的规律,更能保证学生较好地认识世界。

✧课程的三个载体: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教科书:教学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课程的总体规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是课程的两个具体结构形式,比教学计划要具体。

根据课程计划制定课标,根据课程计划和课标编写教科书。

✧课程计划:(又称为“学校课程标准”、“教学计划”)是课程的具体表现形式之一,而且是课程的总体规划。

由以下几部分构成:列出各种学科;规定各门学科的学习时数,以及在各年级的安排顺序;生产劳动、体育活动、其他活动及自学活动,以及他们的时间安排;学期、学年、假期的时间和划分。

✧课程标准:又称为“教学大纲”1.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教育质量的基础性文件。

2.课程标准体现了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规定了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并针对课程实施中的重要问题提出了建议。

✧教科书:是教师和学生学习学科知识的主要材料。

由“目录”、“本文”、“作业”、“图表与附录”构成。

✧课程标准的三个功能:指导编制教科书、指导教师教学、指导评价的依据。

✧编制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原则:1.科学性。

最根本的原则。

知识必须是科学上已经有定论的真理性知识。

2.思想性。

要求以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为指导,力图体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思想和道德精神。

3.理论联系实际。

这包括,既要有知识,也要有技能、技巧;既要有具体事实知识,也要有理论观点;既要有基本原理,也要有现实的社会主义建设生活的材料。

4.基础性。

一方面讲,具有普遍性或共同性,无论是事实知识或原理知识,都是客观上大量存在的食物和基本规律的反应,因而适用于广大的空间、较长的时间和众多的事物,成为用得着的工具。

另一方面讲,它具有发生性、起始性。

后来学习其他知识,必须以它为准备条件,或者都不过是它的发展。

5.可接受性。

6.系统性。

以学科逻辑系统为主,力求照顾到学生心理特点;直线排列和螺旋(圆周)排列相结合。

直线排列即各种知识(事实、原理)只学一次;螺旋排列即许多知识要反复学习。

7.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

8.教科书形式的特殊要求。

符合教学法的要求和美育的要求。

✧校本课程:以学校为本位/基础,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

✧泰勒原理:《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泰勒提出开发认可课程和教学计划都要回答的四个基本问题,并围绕四个中心泰勒提出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阶段:四、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16-17世纪在东欧一些学校教学实践中由群众创造出来,经过了三个阶段:夸美纽斯、赫尔巴特、前苏联教学论。

定义:将学生按年龄和程度编排成班级,使每一班级都有固定的学生和课程,有教师按固定的教学时间表对全班同学进行上课的教学制度。

三个基本特征:班、课、时。

班: 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同时对整个班集体进行同样内容的教学。

课:按学科和学年分成许多小的部分,分量不大,大致平衡,彼此连续而又相对完整。

这每一小部分内容和教学活动,就叫做“一课”。

时: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

课与课之间有一定的间歇。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班级授课制的改革 (西方的改革和实验)*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文纳特卡制、分组教学法、单元教学法、程序教学、小队教学(协同教学Team Teaching )、活动课时制。

✧ 设计教学法:认为学习就是形成行为,通过“刺激—反应—强化”而实现。

可以用逐步接近、积累的方法,由简单的行为联结而成。

其基本因素是:主动积极的反应;小步子;及时强化或及时反馈;自定步调。

1896年杜威在其所创设的芝加哥实验校首先采用。

它是全面彻底改革班级授课制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

其理论基础为杜威的“从做种学”的实用主义教学论。

在教学过程基本模式上属于活动学习模式,在课程论方面属于活动课程论。

它打破班级组织和“课”的体系,打破了固定统一的课时。

✧ 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特所创,对班级授课制的否定很彻底,其主要的突出的特点就是教师辅导学生个别自学。

它保存学科或分科课程,学生之间彼此不相干。

✧ 程序教学:主张小步子,把教材内容划分很细,使其简单易学。

它打破“课”的划分、班级和课时。

学生借助程序课本或机器,完全自己学习,自己掌握时间和速度。

✧ 分组教学:1. 一所学校内按学生智力或学习成绩分成年限长短不同,内容也各异的几种课程。

2. 一个班内,根据学生学习情况的变化和分化,分成内容深浅不同或进度各异的小组进行教学。

注重智力或成绩的差异,不再按年龄分班,不主张固定化。

✧ 小组合作学习:它特别注重使儿童乐意学习,是他们乐意参加到师生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来。

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小组成员间相互依赖、相互沟通、相互合作、共同负责,从而达到共同的目标。

Ps :小队教学/分队教学/协同教学:由几个教师共同负责一个班或几个班的教学工作。

一般由首席教师或高级教师大班讲课,然后分小组讨论,个别辅导,由普通教师、实习教师担任。

这可以更合理地使用教师力量,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也有利于教学活动形式多样化。

✧走班制:首先,“走班”的学科和教室固定,即根据专业学科和教学内容的层次不同固定教室和教师,部分学科教师挂牌上课,学生流动听课。

其次,实行大小班上课的多种教学形式,即讲座式的短线课程实行大班制,研究型的课程实行小班制。

通过不同班级、年级学生的组合教学,增强学生的互助合作。

第三,以兴趣为主导的走班形式。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上课内容,不固定教师与教室。

主要发展学生的兴趣爱好,开阔学生的思维。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的教学模式。

掌握学习模式强调的是因材施教,帮助大多数学生都能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掌握标准。

五、教学方法、原则、模式1.中小学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条件下,学生学习的本质是接受。

✧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的规律性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必须有客观基础,但它是人们主观制定的。

它是把教学的基本原理运用于实际教学工作必经的中间环节;是对教学中一些矛盾关系的处理原则。

✧主要的教学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并注重学以致用,发展动手能力,领悟知识的价值。

(2)自觉性或启发性原则:在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主体性,引导他们经过积极思考与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学会分析问题,树立求真意识和人文情怀(3)系统性原则:要求处理好教学活动顺序、学科知识体系、学生掌握知识和智力发展顺序这几者之间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

(4)直观性原则: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图像,聆听教师用语言对所学对象的形象描绘,形成有关事物具体而清晰的表象,以便理解所学知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