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级人物描写专题作业设计意图:八年级的语文教学中,涉及到很多写人的文章,比如胡适的《我的母亲》、茨威格的《列夫〃托尔斯泰》、朱自清的《背影》、李森祥的《台阶》、杨绛的《老王》等,这些课文都在诉说对普通人,尤其是对弱者的关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我们不仅感受着文章中散发的博大的情怀,更被作者高超的刻画人物的技巧所有吸引。
这些文章对人物的刻画都有侧重点,学习这几篇文章的时候我们既要理解作者在字里行间寄托的情感,更要学习外貌描写、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环境衬托等多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所以在布置作业的时候除了掌握字词等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训练学生分析人物的能力。
一、基础巩固1、给下列加点字词注音鼹.()鼠诘.()问霹雳..()()孤孀.()差.使()簌簌.()颓.唐()凹凼.()箸.()伛.偻()愧怍.()吊唁.()眼翳.()髭.()鬈.发()禁锢.()颔.()首低眉广袤.()无垠2、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空(1)、长髯(覆盖遮住)了两颊,遮住了嘴唇。
(2)、这幅劳动者的忧郁面孔上(呈现笼罩)着消沉的阴影,滞留着愚钝和压抑。
(3)、那(直僵僵直挺挺)的身体好象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
(4)、一对灰色的眼睛(射透)出一道黑豹似的目光。
(5)、现在,他正(躲住)在山间坟场边的破草房里,夜夜失眠。
(6)、从她那动作的(板滞滞钝)以及步履的沉重,又见得她确实有点衰老了。
3、分析加点字词在文章中的含义(1)、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眼疾。
;(3)、隔天,父亲就用手去按一按台阶,说硬了硬了....。
在过几天他又用细木棍去敲了敲,说实了实了....。
;(4)、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5)、什么?就这么个侏儒!这么个小巧玲珑的家伙,难道真的是列夫·拉耶维奇·托尔斯泰吗?这位客人不无尴尬地抬起眼皮直勾勾...地打量着主人的脸。
;二、语言运用1、仿照下面已给出的描写“母亲”的句子,再写两个句子,使之构成排比句。
假如我是搏击的雄鹰,是你给了我飞翔的翅膀;,;,;2、不改变原意,将下面的话换成某种使用修辞格的句子。
我向那边看去,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伸着脖子在看热闹。
3、八年级课本中人物描写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你摘录其中一句,填写在下面的读书卡片上,并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进行赏析。
读书卡片标题:;出处:;作者:;摘录:;品味:;三、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4题。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
”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
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
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身下去,尚不大难。
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
他用两手()着上面,两脚再向上();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显出努力的样子。
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
我赶紧拭干了泪。
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
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
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
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
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
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
”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了,我的眼泪又来了。
1、文中括号内应填入的动词恰当的是()A.探攀缩倾B.低抓提移C.探抓缩移D.低攀提倾2、.“……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句中,三次突出“布”字有什么作用?。
3、选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试分析两次流泪的原因。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两句话非常的简短,但是情感丰富,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体会父子之情。
7、你认为画线句①与本段文字是否游离?。
请说说理由:8、画线句②、③、④各表现了母亲怎么样的性格特征:句②句③句④四、诗词赏析青玉案〃元夕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笑语盈盈暗香去”这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中的“那人”是怎样的一个人?。
4、词人为什么塑造这样一个“那人”,有什么用意?。
参考答案一、基础巩固1、字词注音、yǎn; jié; pīlì; shuāng;chāi; sù; tuí; dàng; zhùyǔ; zuî; yàn ; yì ; zīquán; gù ; hàn; mào2、选词填空覆盖;笼罩;直僵僵;射;躲;滞钝3、分析加点字在文章中的含义终年:突出母亲一年到头的劳累;真…舔:突出母亲对我非常关爱,浓浓的母子之情流溢而出;硬了硬了…实了实了:将两个词叠在一起,体现出父亲内心的激动与期盼,心中希望台阶能够早点造好。
心里很轻松似的:父亲越是尽到了做父亲的责任,心里越是踏实,然而,其实他心里不轻松,父亲装出轻松的样子,是怕儿子看到心里难受,因此这种轻松的心情实则是一种爱心直勾勾:表现出客人的出乎意料的表情,客人难以相信这么个不起眼的人竟然是大名鼎鼎的托尔斯泰,因此抬起眼皮直勾勾的看着。
二、语言运用1、仿写句子,构成排比假如我是搏击的雄鹰,是你给了我飞翔的翅膀;假如我是激浪的勇士,是你给了我弄潮的力量;假如我是燃烧的火炬,是你给了我青春的光亮。
2、不改变原意,将下面的话换成修辞格的句子比喻:我向那边看去,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子,被无形的手捏住了,向上提着,在看热闹。
(可以改写成排比、夸张、对偶等修辞的句子,言之有理即可)3、读书卡片标题:老王;出处:《杨绛文集》;作者:杨绛;摘录: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品味:这句刻画老王临死前的神态描写非常生动形象,“直僵僵”表现出老王已就像行尸般的生活着,毫无人气;“镶嵌”一词更是传神的刻画出老王死前的状态,表现出生活的艰辛压得老王喘不过气,就像行尸般的活着。
三、阅读理解(一)1、A2、呼应前文所描述的家境贫困惨淡,衬托父亲买橘的感人举动,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爱;3、第一次是感动的眼泪,感动于父亲不惜辛劳为我买橘子;第二次是惜别之泪,要与父亲分别,看着他的背影渐渐消失,不知何时才能见到父亲,一股依依不舍之情化作浓浓的热泪夺眶而出。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
”是对儿子的告别,惦念儿子旅途平安,希望儿子一路顺风;而后一句“进去吧,里边没人。
”是对自己的孩子细心的关照;两句话虽然简短但是饱含深情,有依依不舍之情,有父亲对子女的关爱之情。
(二)5、抚养6、母亲为了家庭生活日夜操劳,从不马虎;7、不游离,寡姐们的坏习惯和坏脾气与母亲的优秀品质形成对照,突出了母亲的倔强、善良的性格。
8、劳作不息;办事从不马虎;勤俭持家、虽苦尤安。
四、诗词赏析1、这句用了借代的手法,用“暗香”借代那些打扮的花枝招展,争相看灯、戏耍的女人,与处在“灯火阑珊处”的女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那人”的可贵。
2、“那人”是以个孤傲脱俗,傲然不群的女子,内心十分孤独、寂寞。
3、词人塑造这么一个美人,用意是将自己的美好理想寄托在“那人”身上,寄托了词人在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心情,表达了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学生答题情况从学生的答题情况来看,学生回答令人不满意,对于字词注音等基础性的内容掌握不够乐观,特别是一些多音字、字形复杂的字,很多学生都回答错误了,像第一部分中的“鬈”“唁”“髭”等字都读不准音,这是比较薄弱的。
对于文章中字词的含义能够感受得到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处,能够写出这么个意思,但是还是不能完全掌握,无法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
语言运用部分侧重知识的运用,发现很多同学连最基本的知识都没有掌握,比如第2题,用某种修辞格改写句子,很多同学竟然不知道修辞格是什么意思,可见基础的薄弱。
第3题是新加进去的一个题型,目的也是通过自主品析,让学生掌握人物刻画的精妙之处,很多学生都找了动作描写,比如《背影》中的部分,可见大家对动作描写这种方法掌握比较好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个问题,对于环境衬托、心理描写等方法的掌握不够,其实在这几篇文章中还是有很多环境和心理描写的,基本没有同学找到这些句子。
语段阅读侧重学生能力运用,两个语段包括后面的诗词赏析都是以人物描写为主的,出题之意始终围绕人物刻画这个中心,第一个语段还是比较好理解的,学生的答题情况也是很乐观的,但是语段二由于是课外语段,就没有语段一那么理想了,特别是第8小题,分析母亲性格的时候,都能提到,但是就是抓不准主要的性格,可见能力还是不够。
宋词赏析选的是辛弃疾的,选这首词的原因是环境衬托比较明显,原本想让大家通过这首词来领悟衬托手法。
总的来说答题情况不是很理想,对于“那人”的人物形象分析,很多同学都没有找对思路,甚至有学生把她理解成“满身飘香珠光宝气”的妇人,这样的理解是完全错误的。
总而言之学生的答题情况是令人担忧的,从中也暴露出很多问题:第一、对于书本上的基础掌握还不够坚固。
特别是一些比较复杂的字词读音意义都不能掌握理解透彻。
第二、知识运用能力较差,大多学生习惯于依赖课本知识,一遇到课外的知识就显得手忙脚乱,比如要仿写句子,出现脑中没有思路的情况,很多同学仿写的句子,连最起码的词性都不能对应,更别讲修辞、句意得完整性了。
第三、学以致用能力不强,学到的知识只是学过去了,不能有效的运用到学习中,不能把这些知识发挥效应,这是比较严重的,考试不可能考教材上一摸一样的题目,所以还是要求一点,要学以致用、融会贯通,将学到的转化为自己的东西,有效的进行发挥。
第四、课外知识掌握不够。
这点在语言运用题很能体现。
第五、遣词造句的能力还比较差,答题的时候,只能粗略的表达出意思,而不能做到准确、精确,这也是丢分的原因,明明知道意思,但是无法用精确的语言表达出来,往往导致丢分,由此也反映出语言积累的薄弱。
纵观这张试卷,看出学生在各个方面还是需要加强巩固的,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注意能力的培养和方法的教导,上好每堂语文课。
夹浦中学(借清泉):蒋欢欢201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