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含解析)(时间:25分钟分值:30分)A组(基础题)1.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政策,主要含义是( ) A.发展与邻近国家的关系B.重点发展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C.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D.重点发展与亚洲国家的关系解析:“一边倒”是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答案:B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提出“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外交政策,其基本目的是( ) A.冲破美国的外交孤立政策B.确立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C.加强社会主义阵营的内部团结D.断绝与欧美列强的外交关系解析:“另起炉灶”使中国改变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国际交往中独立自主;“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巩固了新中国的独立和主权,体现了独立自主的基本目的。
因此,B项正确。
答案:B3.1953年12月,周恩来提出的、后来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是( )A.非集团不结盟原则B.求同存异原则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公平竞争原则解析:1953年12月,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
答案: C4.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外交方针、原则,至今仍富有生命力并被广泛运用的是( )①“求同存异”的方针②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③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④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友好合作关系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求同存异”的方针是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延伸,故①③符合题意,而②④是我国60年代以后提出的外交方针。
答案:B5.在某次国际会议中,周恩来致电毛泽东、刘少奇并中共中央:根据三天会议的情况,朝鲜问题形成僵持局面。
因美国不打算解决问题,法国对朝鲜问题又不发言,英国也表示不想发言,但我们并没有失去解决朝鲜问题的信心。
该会议是( )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不结盟会议D.联合国大会解析:由题干信息可知,该会议的召开是为了解决朝鲜问题,与此内容相符的只有A 项。
答案:A6.在1955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原则,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
当时提出“求同存异”原则的背景主要是( )A.亚非国家间经济发展水平不同B.亚非国家间宗教信仰不同C.一些亚非国家存在严重的边界冲突D.一些国家的代表在会议中提出“反对共产主义问题”解析:当时一些帝国主义国家破坏万隆会议,散布“共产主义威胁论”,将矛头指向中国,导致一些国家对新中国产生误解和疑惧,为此,周总理代表中国政府提出了处理国家间关系的“求同存异”方针。
答案:DB组(能力题)7.对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正确理解是( )①同各国建立平等的外交关系②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③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有利的国际条件④争取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扩大国际影响A.①②③④ B.②③④C.①②③ D.①②④解析:①②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含义,③④是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的目的,故答案为A项。
答案:A8.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当今世界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原则。
新中国建立初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当时主要是为了( )A.加强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关系B.改善与港澳台的关系,促进祖国统一C.发展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的友好关系D.缓和与美国的敌对情绪解析: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的目的是为争取国际局势进一步好转,为即将开展的大规模经济建设创造和平环境,因此要搞好周边关系,促进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
答案:C9.周恩来总理曾说:“1954年日内瓦会议的结果表明,国际间的冲突是可以通过和平谈判解决的。
”能够体现这一精神的是( )A.三个世界理论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不结盟原则D.国家主权理论解析:由“和平谈判解决”可确定B项为正确答案。
答案:B10.xx年北京夏季奥运会开幕式上,“和”字的转换,从篆体到宋体,让大家印象深刻。
“君子和而不同”,意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互相冲突”。
运用该思想处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间关系取得成功的范例是( )A.日内瓦会议圆满成功B.两极格局的形成C.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D.“冷战”政策的出笼解析: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提出“求同求异”方针,体现了“和而不同”的思想;B、D 两项都导致了国际关系的紧张和冲突;日内瓦会议没有体现“和而不同”。
答案:C11.(10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图一《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图二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缅甸图三周恩来等人步入日内瓦会场图四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发言根据以上图片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的重点,并分别列举其主要成果。
(10分)解析:首先,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的外交活动主要是开拓外交局面,发展与苏联的关系、发展与邻国的关系和参加重大国际会议。
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和列举。
答案:第一,发展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如毛泽东、周恩来访苏和《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
第二,积极同邻国和新兴民族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如访问印度、缅甸,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等。
第三,参加重大国际会议(或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如参加日内瓦会议,促进印度支那问题的解决;参加万隆会议,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推动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2019-2020年高中历史第23课《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教案1 新人教版必修1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叙述了建国初期新中国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确定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并在此政策的指导下,积极开展外交活动,同苏联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同时积极谋求建立新的国际关系,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并先后派代表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步入世界外交舞台,发挥积极作用。
2、课标要求:《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这一节内容作了这的要求:了解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
3、教学目标:根据课标要求、教材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确立以下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识记:独立自主的外交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日内瓦会议;万隆会议。
(2)理解: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和建国初期的国际环境,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3)运用:探究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与旧中国屈辱外交的根本区别;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处理国际关系方面的意义;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方针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掌握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
(2)粗读、精读,快速浏览,圈点划批,提高历史阅读能力。
(3)阅读材料(文字、图片、影视等),以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并借助形象思维以感知历史。
(4)通过新旧中国外交的比较,让学生学会比较历史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从世界的角度和视野来认识中国,用中国的眼光去观察世界,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新中国初期开展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与旧中国屈辱的外交有着本质的区别。
(2)新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上,我国提出正确的建议,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为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4、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和基本方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中国初期的外交成就。
难点:“一边倒”外交方针的原因和评价; “求同存异”方针的内容和影响二、说学情特点:高一学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参与意识强,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
不足:历史知识的储备不充分,历史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对策:加强学生历史综合素质的培养。
设计理念:创建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和参与性,提高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说学法阅读思考、合作探究、体验交流等。
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生成性。
四、说教法历史学习三步法“了解—理解—见解”;情景教学法;讨论法;讲述法;启发式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五、说教学过程1、历史学习第一步:“了解”——了解历史事实、历史线索、阶段特征老师指导学生快速阅读,提炼要点,先从宏观上对课文有个大致了解。
指导学生阅读时先浏览子目纲要,再勾划出提示的要点,快速记住几件历史大事。
三个子目:“另起炉灶”与“一边倒”、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走向国际舞台1.■概括新中国外交政策、外交方针◆ 采取模拟新闻发布会方式,让“新闻发言人”阐述新中国的外交方针和政策(边回答边投影仪演示)学生回答后播放影视片段:“毛泽东在开国大典上宣读人民政府公告”2、历史学习第二步:“理解”——历史因果关系、历史发展规律(投影仪演示)精读细读,思考问题,让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学习,老师给以适当的点拨,主要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其中老师备课时需查阅大量资料,尤其要弄清相关问题的学术背景。
老师如导游。
导游只是引导游客去看,去听,去体验,去享受,关键处才进行精当的讲解。
新课标要求我们老师教学不可以一讲到底,大包大揽。
要引领学生去阅读,去思考,去探究,去训练,要始终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不用扬鞭自奋蹄”。
老师警言妙语的指导,拨云见日的点拨,使学生豁然开朗,茅塞顿开。
这节课,我主要设计三个研讨的问题,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投影仪演示:1、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现在是否过时?3、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问题研究:1、第一个问题:■ 概括新中国成立时国际局势的主要特点,分析新中国实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的必要性.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
学生回答后播放“毛泽东访问苏联”影视片段多媒体演示:油画《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2、第二个问题:■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怎样提出来的?其意义何在?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这个问题的处理应当不是太难。
让学生首先要搞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概念和内涵,注意阅读78页的叙述,弄清措辞上的变化。
通过精读第二目“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明白五项原则提出的背景、过程和作用。
这个问题,学生基本上可以自我解决,老师要适当补充一些史料。
课后的“自我测评”题“简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形成过程及其内容”,也主要是对概念的准确记忆和理解。
播放影视片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和应用3、第3个问题:■亚非万隆会议上,中国方面发挥了怎样的作用和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为什么会获得各国代表的赞扬和拥护?学生回答:边研讨回答边演示答案要点这个问题又是个难点。
让学生在精读的基础上,充分讨论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