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气候变化问题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挑战之一,因此日常天气和气候变化趋势非常为人们所关注。
当前世界气候问题主要表现为全球变暖,而问题的严峻性早已上升到国家问题的高度。
维持全球气候正常运行,无疑成为许多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思考及研究的重点。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近年来在努力施行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
本文主要针对全球变暖问题的起因、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政策做主要概述。
关键词:气候变化全球变暖可持续发展
1 全球变暖的原因与主要特点
温室效应的加剧可能是全球变暖的基本原因。
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称为“温室气体”,它们可以让太阳短波辐射自由通过, 同时又能吸收地表发出的长波辐射。
这些气体有二氧化碳、甲烷、氯氟化碳、臭氧、氮的氧化物和水蒸气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二氧化碳。
2007 年政府间气候专门委员会( 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 在《第四次评估报告》中指出,近百年来( 1906—2005 年) 地球平均温度升高了0. 74 ℃( 0. 56 ~0. 92 ℃) ,而且变暖主要原因是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排放大量二氧化碳造成,其中1970—2004 年期间增加了70%。
1 1 人类、动物代谢因素
近年来人口剧增是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因素之一。
同时, 这也严重地威胁着自然生态环境间的平衡。
地球上巨量的人口, 每年仅自身排放的二氧化碳就将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其结果就将直接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不断地增加, 这样形成的二氧化碳将直接影响着地球表面气候变化。
其它动物的呼吸也对气候有着影响。
牛、羊等反刍动物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甲烷, 这种气体是除了二氧化碳之外容易在地球引发“温室效应”的第二大有害气体。
美国环保局于1991 年对全球甲烷排放源和排放总量进行了初步估测, 全球各种排放源的排放总量每年估计为 5 亿吨。
其中反刍动物排放量每年为0.65~ 0.85 亿吨, 占排放总量的15% ~ 25% 。
1 2 生产、生活因素
1 2 1 工业生产方式因素
科学家分析认为, 由于工业革命开始后人类对石油、煤炭和其它化石燃料的消耗量大大上升, 温室气体二氧化碳的释放量也随之急剧增加, 因此导致全球气温上升, 迄今为止, 化石燃料仍然是工业能源的主要获得方式。
1 2 2 农业种植方式因素
人类过量地使用化肥使氧气减少, 并使海洋沿岸水域一氧化二氮的含量增多, 可能是造成全球变暖的一个重要因素。
由于一氧化二氮吸收红外辐射的能力是二氧化碳的200 多倍, 而红外辐射是引起温室效应即全球变暖的重要因素, 因此, 一氧化二氮的增多无疑会使得全球气
温变得越来越高。
水稻田释放出的甲烷和甲烷的化合物卤化甲烷,它们加深了全球变暖和破坏臭氧层的危机。
卤族气体是水稻田中潮湿泥土里的微生物制造、然后从稻田释放到大气层的。
水田种植的方法可能是产生卤族气体的主要原因, 因为在没有种稻子的田里也有这种气体产生。
1 2 3 人类生活方式因素
人类燃烧煤、油、天然气和树木, 产生大量二氧化碳和甲烷进入大气层后使地球升温, 使碳循环失衡,改变了地球生物圈的能量转换形式。
汽车的普及使用等都给气候变暖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此外, 森林的砍伐、连年的战争都导致了温室气体不同程度的增加。
1 3 自然因素
湿地生态系统是二氧化碳、甲烷等气体的重要产生地之一, 湿地生态系统有机残体在分解过程中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 向大气中排放。
据估计全球湿地每年约释放1 5 亿吨甲烷, 约占每年大气总甲烷来源的25% 。
其他如火山爆发、太阳活动、地壳运动、大气环流变化也可能影响到全球气候变暖。
2 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
20世纪后期以来,随着全球变暖加剧,中国气候在变暖过程中也同步发生了许多变化。
天气和气候类灾害对社会和人民生产生活的影响日益加深,给国民经济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特别是近几年以来,中国重大气象灾害频发,例如:2008年初南方地区严重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2009年初北方干旱,2010年初西南大旱、5月份之后华南大部分地区多次持续强降水等。
2 1 极端高温
气候变暖对人类最直接的影响是, 全球变暖将使夏天更热, 由于热浪的次数和严重程度增加, 导致与暑热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
全球气候变暖对热相关死亡人数产生了重大影响。
热浪冲击频繁严重导致死亡率及某些疾病特别是心脏、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病率增加, 这种影响对老人、小孩和穷人尤为显著。
在一些城市进行的调查发现,死亡率上升与温度增加有关,人们对天气—死亡率变化趋势做了多方面研究,提出了“热阀”的概念,当气温超过“热阀”时,死亡率显著增加。
2 2作物减产的影响
全球变暖对农业、畜牧业、渔业的影响有可能造成营养不良和饥饿, 这种影响对儿童特别重要。
虽然有些地区会因气候变暖而得益, 如, 气温上升, 适宜作物生长的温暖期变长; 二氧化碳浓度增加, 有利于光合作用。
这些都使作物产量有望增加, 但与不利影响比起来, 它们则显得微不足道。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致使极地冰盖融化, 使海平面上升。
淹没一部分沿海低海拔地区和岛国,沿海地区是世界人口密集、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造成巨大损失.有关学者预测,到下一个世纪, 海平面将上升10~ 32 厘米。
另外, 由于海洋面的厄尔尼诺现象, 使洪水
发生的次数与范围加大。
同时导致飓风频率增加。
这些现象的后果, 必然导致人类居住地与耕种土地的改变与迁移、耕地的减少和退化, 也会使农作物产量减少, 从而导致因食品不足而发生与营养不良相关的疾病。
2 3新型病菌产生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与环境变化, 导致传染病病原体的存活变异、动物活动区域变迁等。
如随着全球气候的变暖病原体( 尤其是病毒) 将突破其寄生、感染的分布区域, 形成新的传染病。
或是某种动物病原体( 尤其是病毒) 与野生或家养动物病原体之间的基因交换, 致使病原体披上新的外衣, 从而躲过人体的免疫系统引起新的传染病等。
又如随着温带地区的变暖,将使感染或携带病原体( 尤其是病毒) 的啮齿类动物的分布区域扩大, 每年的危害期延长, 使这些疾病扩散成为可能。
如2003 年,非典在世界部分国家和我国的流行据分析很可能是由动物向人的传播。
3 我们应采取的措施
为了进一步地防止全球变暖的继续发展和扩大,以保护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发展, 遏制危害人类健康的各种疾病的产生和蔓延, 采取必要的措施应对全球变暖及其对人类的不利影响是一项非常紧迫同时也是一项长期性的战略任务, 我们需要用全球的眼光从经济、社会、科技等各个方面进行思考, 以保障全球的可持续发展。
温室气体的累积主要是能源生产过程中人类对矿物燃料依赖的结果。
要减少CO2 和其它温室气体的排放, 一方面要增强电站、工业、民用能源的有效性,降低矿物燃料消耗, 另一方面要寻求开发更清洁有效的能源, 如风、浪、太阳能等。
同时, 禁止或减少森林砍伐、保持物种多样性、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1 促进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根本性的转变
长期以来, 人类习惯于从自然索取, 缺乏保护自然的观念和能力, 人类对能源和其他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 引发了巨大的自然灾难, 人类的生存受到了威胁. 应对全球变化从根本上要求人类改变现有生产和生活方式, 努力减少资源的消耗和能源的浪费.世界一些国家都对此发出了呼吁, 中国提出要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并且作为国家的战略目标加以推动. 我们相信, 这将促使人类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
2 促进人类社会向和谐世界的转变
从历史的视角来看人类社会, 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争夺土地、奴隶, 到资本主义社会争夺资本和市场, 人类社会是一个国家之间的斗争史, 我们也可以看到, 当一个国家受到外来势力的重大威胁时, 往往会促进国家和民族团结起来, 形成巨大的合力. 当前,在全球化的坏境下, 人类首次发现全人类面临着共同的威胁, 存在着共同的问题; 处理不好, 有可能导致人类毁灭. 这种威胁是种无形的号召力, 使人类能够团结起来, 抛弃或搁置分歧, 抛弃或搁置利益冲突,共同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总体上, 我们对人类的前途持有乐观的态度. 在历史长
河当中, 人类经受了气候变迁, 疾病流行和其他各种灾变, 但都得以生存, 当今人类掌握了如此发达的科学技术和雄厚的经济基础, 只要共同努力, 一定能够解决全球变化的问题, 人类一定会有美好的未来.
[1]刘秀铭,赵国永,李平原,吕镔,陈渠. 全球变暖与变冷利弊分析[J].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3,01:1-8.
[2]姜大膀,富元海. 2℃全球变暖背景下中国未来气候变化预估[J]. 大气科学,2012,02:234-246.
[3]瞿忠琼,陈昌春. 全球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 四川环境,2004,05:72-75.
[4]马玉霞,王式功. 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健康的影响[J]. 环境研究与监测,2005,01:7-9.
[5]徐冠华.葛全胜.宫鹏.方修琦.程邦波.何斌.罗勇.徐冰.全球变化和人类可持续发展:挑战与对策[J]. 科学通报,2013,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