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二)

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二)

运城实强汽车科技学校讲座国学文化之二十四孝(二)3、啮(nie)指痛心(1)【原文】周(朝)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

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

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

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

母曰:“有客忽至。

吾啮指以悟汝耳。

”后人系诗颂之,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

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2)【译解】曾参,字子舆,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称“曾子”。

他学识渊博,提倡内省,主张“吾日三省吾身” ( 《论语·学而》) 的修养方法,著述有《大学》、《孝经》等儒家经典,后世儒家尊他为“宗圣”。

曾子以孝著称,少年时家贫,常入山打柴。

一天,家里来了客人找曾子,母亲不知他的去向,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

曾参忽然觉得心疼,知道母亲在呼唤自己,便背着柴迅速返回家中,跪问缘故。

母亲说:“有客人来找你,我就咬手指告诉你,让你回来。

”曾参于是接见客人,以礼相待。

(3)简介曾参为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教育家,鲁国南武城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

一生积极实践和推行以仁孝为核心的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

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修养。

相传其编《论语》、著《大学》、写《孝经》、著《曾子十篇》,后世尊奉为“宗圣”,是配享孔庙的四配之一。

(指颜渊﹑子思﹑曾参﹑孟轲。

旧时以此四人配祀孔子庙。

颜渊﹑子思居东,曾参﹑孟轲居西,通称四配。

)曾子是儒家正统思想的正宗传人,他把孔子的思想和学问授给弟子,又将孔子的言行整理成《论语》,上承孔子之道,下开思孟学派,对孔子的思想一以贯之。

曾子在儒学发展史乃至中华文化史上均占有重要的地位。

曾子的修养之道,它来源于《论语•学而》的一段话:“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前面一句说的是修养的方法,就是要经常反省自己。

“吾日三省吾身”。

“为人谋而不忠乎?”这句话的关键在于“忠”字,古人认为“尽己之为忠”,或者“尽心于人曰忠”,意思是说为人处事是否尽心尽力。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这句话的关键在于“信”字,古人说“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

”意思是说话要兑现,不能随便变卦,不能欺骗别人。

“传不习乎?”这句话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个是学生的角度,另一个是老师的角度。

作为学生,是否把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东西付诸实践?作为老师,传授给学生的东西是否就是自己实践的东西?因此曾子反省的第三个内容是:自己是否做到了知行合一?综上所述,“三省吾身”作为一种修养方法,其内容体现在社会活动上,是通过干事来修养自己。

而这种修养的根本点则在于“省”,“省”指反省,是通过体察自己的意识活动来修正自己的言行和思维。

要求遇到问题的时候不向外面去找原因,而是内求,从自己身上寻找原因。

(4)曾子著作《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

致知在格物。

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

(5)故事:曾子烹彘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

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猪)。

"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

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

"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

婴儿非有智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

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

"遂烹彘也。

(《韩非子·外储说左上》)4、芦衣顺母(1)【原文】周(朝)闵损,字子骞。

早丧母。

父娶后母,生二子,衣以棉絮。

闵损衣以芦花。

一日,父令损御车,体寒失鞭。

父察知其故,欲出(辞退)后母。

损曰:“母在一子单,母去三子寒。

”后母闻之,卒悔改。

系诗颂之,诗曰:闵氏有贤郎,何曾怨后娘。

车前留母在,三子免风霜。

(2)【译解】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

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 ( 《论语·先进》) 。

闵子骞的生母过早去世,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

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假棉衣。

一天,父亲出门,让闵子骞牵车。

因天气寒冷,浑身打颤,闵子骞将绳子掉落地上。

父亲一鞭打过来,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

父亲方知闵子骞受到虐待,非常气愤,返回家要休逐后妻。

闵子骞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不过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

”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

继母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同亲子。

(3)故事:在孔门众弟子中,闵子骞的孝行最为突出。

他家境贫寒,幼年时生母就因病早逝,从小失去了母爱,生活艰辛。

他的父亲后来续娶,其后母狭隘自私,对亲生的孩子百般照顾,而对闵子骞则另眼相看,甚是刻薄。

严寒的冬天,后母为他们做冬衣,给亲生儿子絮以丝棉,而给闵子骞絮以芦花。

对此,闵子骞并无怨言,对待继母更加恭顺。

闵父常年在外经商,对此一概不知。

有一次,同父亲赶车外出谋生,他因为天寒浑身瑟瑟发抖,手僵而拿不稳缰绳。

父亲不明原由,挥鞭责打,袄破,一团团芦花飞出。

父亲大惊,抚摸子骞后背,才知道儿子冬衣太单薄。

父亲深感内疚,决定休掉续娶的妻子。

闵子骞知道了父亲的想法,立即跪倒在地阻止说:"母在一子单,母去三人寒。

"父亲为子骞真诚的孝心所感动,打消了休妻的念头。

闵子骞对父母恪尽孝道,对兄弟也竭尽友爱之情,后来受到父母兄弟的交口称赞,也为当时远近人士所称道。

孔子曾深有感慨地赞叹道:"孝哉闵子骞!人不间(间就是间隙,也就是没话可说了)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论语》)闵子骞更是一个遵守礼仪的人,是孔子崇"礼"主张的维护者,使者套上车马前往迎请。

闵子骞对使者说:"礼有来学,无往教。

致师而学而不能学,往教则不能化君也。

君所谓不能学者也,臣所谓不的要求,因而婉言谢绝。

盂尝君得知其中道理,为子骞所折服,第二天便换上学生服装亲自到闵子骞居所拜师受业,一时传为佳话。

闵子骞对礼的尊崇还体现在他在孝与忠不能两全时的抉择上--当父亲亡故时,子骞恪尽孝道,准备为父亲守制3年。

但在服丧之初,鲁国遭到外敌的入侵。

为了遵循礼制,保家卫国,他毅然服从君命,到战场上与敌人拼杀,直到最后把敌人赶出国门,然后脱下戎装继续为父服丧。

十哲"之一。

(4)延伸知识这个故事的发生地,就是在萧县的“鞭打芦花车牛返村”,("鞭打芦花车牛返"简称车牛返,是2700多年的古村落,系全国最长的村庄地名,孔子弟子闵子骞《芦衣顺母》故事的发生地。

中国孝文化教育基地,为安徽省千年古村,有中国最美地名的荣誉。

车牛返位于安徽省萧县西南约10公里处,五洞山的南麓)在那里还竖一块石碑,上写“鞭打芦花”处。

“鞭打芦花车牛返村”是全国最长的一个村名。

这个村春秋时期是叫“杜村”,后来为了纪念闵子骞的孝行,就改为了“鞭打芦花车牛返村”,还把每年的正月二十四日(闵子骞的生日)定为古会,在“鞭打芦花车牛返”处逢会三天,引来方圆几十里的群众,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闵子骞的故居已被改为闵子祠,是全省重点文保单位,在闵子祠的外面就是闵子骞墓。

闵子祠共有四进房间组成,是后人在原地基上重建的,原本的故居早已毁于历史的洪流中。

在闵子祠第一进院落和第二进院落中,分别栽种有一棵银杏树和一棵柏树,这两棵树都是当年闵子骞亲手栽种的。

据当地县志记载,其中那棵古柏树,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了。

是安徽省现存树龄最古老的柏树,已列为全国挂牌保护树木。

5、百里负米(1)【原文】周(朝)仲由,字子路。

家贫,尝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去世),南游于楚。

从车百乘,积粟万钟。

累褥而坐,列鼎而食。

乃叹曰:“虽欲食黍薯之食,为亲负百里之外,不可得也。

”有诗为颂,诗曰:负米供甘旨,宁辞百里遥。

身荣亲已没,犹念旧劬劳。

(2)【译解】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

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吃,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这使他常常想起双亲在世的情景,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百里负米去孝敬父母,也实现不了了。

”孔子赞扬他说:“你侍奉父母,真是生时尽力,死后尽心啊。

” ( 《孔子家语·致思》)(3)简介百里负米讲述了孔子的学生子路孝敬父母的故事。

原文记载:“周仲由,字子路。

家贫,常食藜藿之食,为亲负米百里之外。

亲殁,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乃叹曰:“虽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得也。

”子路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

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

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其:“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4)人物介绍仲由一生追随孔子,保护孔子,积极捍卫或努力实践孔子的思想学说,对儒家的贡献、对后代的影响也是很大,为子至孝,善政为民,诚实守信,忠义仁勇,闻过则喜,闻善则行,见义必为,见危必拯,其德其行如日月在天、江河行地。

光照人间润泽华夏,位列十哲,世称先贤。

仲由(前542年―前480年),字子路、季路,孔子得意门生,春秋末鲁国卞(今平邑县仲村镇)人,为《二十四孝》中为亲负米的主角。

孔门十哲之一,小孔子九岁,也是弟子中侍奉孔子最久者。

仲由以政事见称,为人伉直鲁莽,好勇力,事亲至孝。

除学诗、礼外,还为孔子赶车,做侍卫,跟随孔子周游列国,深得器重,是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周敬王四十年(鲁哀公十五年,前480年),卫乱,父子争位,为救其主孔悝,被叛臣杀死,砍成肉泥。

三月初三结缨遇难,葬于澶渊(今河南濮阳)。

(5)故事评说仲由从小家境贫寒,为人非常节俭,经常吃野菜度日。

仲由觉得自己吃野菜没关系,但怕父母营养不够,身体不好,很是担心。

家里没有米,为了让父母吃到米,他必须要走到百里之外才能买到米,再背着米赶回家里,奉养双亲。

后来父母双双过世,他南下到了楚国。

楚王聘他当官,对他很是礼遇。

俸禄非常优厚。

但他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好而感到欢喜,反而时常感叹,哀伤父母早早过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