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三题
感谢生命
那是一个万物复苏的春天,我漫步在北京朝阳门外大街上,忽然发现天空中飘着许许多多纤维状的白色物,一大片一大片,像下雪似的,但又比雪花更绵薄更柔软,纷纷扬扬,连天扯地。
我没见过这种东西,不觉诧异,还以为是附近有什么工厂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不由吃了一惊。
但看到街上的人们,穿行在这漫天漫地的乳白色雾中,一副毫不介意泰然处之的样子,任它轻轻地飘在身上,缓缓地从身边擦过,静静地落在脚边的地上,漫不经心地挂在林阴道的树枝上。
一时间,大街上像披上了一层薄如蝉翼的白纱……
后来,有人告诉我,这是杨絮。
依靠风力在传播种子。
这是我第一次亲眼见到植物自己播种生命的方式,我完全被震撼了。
我的心里简直承受不住这份欣喜和景仰之情。
我伸出一只手,只一瞬,便有一片悄悄落入我的手心,像一朵小小的白云,载着希冀的梦幻。
我不忍惊扰它美好的梦境,松开手,让它随风飘去。
我看见它在风中纷飞旋舞,一忽儿上,一忽儿下,一忽儿左,一忽儿右,像在向我招手,又像在微笑。
很快地,它与天空中无数羽毛交融在一起,带着一粒种子的希望,飘向它梦幻的草地与湖畔,去撒下一地可见的生命。
因为有了它,这世界才变得如此生动,充满着活力和勃勃生机。
谁见了这种场面也不会无动于衷,谁都不能不被这种生命不计成本、不惜一切代价的付出和投资所感动。
在它辛劳的飘散中,仿佛听见有一种声音在殷切地呼唤,那是它在呼唤每一粒种子落入黑乎乎的泥土,绽出一枚嫩绿的新芽,在春天里疯长,散发着生命的芬芳。
这是它的心愿。
但是这些成千上万飘飞着的杨絮,也许只有一颗种子能够遇到一片沃土,助它生根、发芽,长成一株浓荫蔽日的参天大树。
而其余的种子,因为土地的贫瘠,尽管艰难地生长,终究无法蔚然成阴,而早早地夭折在胚胎中,但它依然如故,在这个季节从不失约地如期而至,自始至终不间断地潜心这项浩大的生命工程的创造与劳动,只管耕耘,不问收获。
我在想,杨絮日日夜夜不知疲倦地飘送,是因为它生命本能的使然,还是一种强烈生命意识的觉醒,想在创造中使自己的生命得以延伸葆有一份永恒?是它深谙生命的无常,才将自己所有的精髓毫无保留地撒向人间,最大限度地展示一种生命过程,还是它将生命的价值,隐逸在这令人感泣的茫茫无际的生命绝唱和制造里?
我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人类的生命史。
圣经上说,人类最早的祖先是亚当和夏娃。
而唯物论者认为,人是由类人猿衍变而来。
人类的生命究竟是以何种形式转化而成,我们从何而来?尽管至今为止,世上已有无数学者对生命的奥秘这个深奥的哲学问题进行的论证和阐释,却没有一种答案能够令人完全满意和毫不置疑地信服。
其实,对于人类生命的起源,不是人类学家的我们,是用不着在这件事上刨根问底纠缠不休的。
真正值得我们深思的命题在于:在大自然生命的启悟下,我们应该懂得怎样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
由此我们没有理由不对生命投以虔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畏。
毕竟,生命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
即使在人生的道路上,事业、前途、爱情、家庭都如泡沫一样破灭了,也不必悲观,不要绝望。
要知道,生命本身就是一种资本,一种幸运,一种对不公命运勇敢的挑战和蔑视啊。
感谢生命,赋予我像杨絮一样纯洁而质朴,异常珍贵而不懈追求的存在。
(选自2001年4月5日《人民日报》,作者:李丹) 提示:本文作者从杨絮借助风力传播种子这一大自然的生命现象中引发对生命意识的哲理思考,提出了“感谢生命,珍惜生命,把握生命”这一浓缩着人生感悟的理念,寓意深刻,发人深思。
文章运用托物明理的表现手法,由物及人,虚实相生,逐层深入,说理生动形象;运用比喻、排比、拟人、设问等修辞手法,语言摇曳多姿,文采斐然,魅力无穷。
生命的奇迹
每一次生命的绽放,都是一次惊喜;每一个生命的成长,都是一个奇迹。
不知何时,阳台上那个废置已久的花盆中,竟长出一株瓜秧来,谁也不知道它究竟是怎么冒出来的。
但一个生命既悄然而至,我又怎能不惊喜相迎。
生命,不就是偶然之中的必然么?
但瓜秧的孱弱,却令我担心。
也许它的消亡就会像它的出现一样,来也悄悄,去也悄悄。
生命,原本就是没有定数的。
日子悄然而逝,但瓜秧却依旧活着,仿佛要同命运抗争似的。
小小的叶片傲然挺立,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匍匐在泥土中是一种莫大的耻辱,它们是不屑为之的。
茎叶上白色的茸毛,在阳光的映射下现出几分金黄,不由给瓜秧平添了几分柔美。
我不禁起了怜惜之心,将它的茎条攀缠到了一根本条上。
余下的,全看它自己了。
我不谙养花之道,对花素来是持着任其自生自灭的态度的。
小小的瓜秧在无人照管的情况下,若想在这盆砂土中立足,实非易事。
但它,却做到了。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它将根须深深地插入泥土中,它用茎条牢牢地攀住木条。
这一切,都仿佛在向人们证明:它要抓住生命,绝不放松。
没过多久,它开出了漂亮的小黄花,像一个个小喇叭,吹送着对生命的热爱与欢欣。
我曾一度以为,这便是它生命的极致了,灿烂的生命终将要以明日黄花为结局。
然而,我错了。
这,仅仅才是开始。
花儿渐渐地衰败了,只有绿叶上依旧泛着勃勃的生机。
阳光在叶片上流转,现出一片斑斓;雨滴声声,敲打着叶片,洗出页页新碧。
瓜秧越长越旺,叶片有的已有手掌般大小了,呈现出老绿色;有的还未褪掉鹅黄的底子;但大多是那种绿如翡翠的叶片儿。
一日,我拨开层层掩映的叶片儿,在一朵小黄花的残骸上,竟发现了一个新的生命——一个拇指般大小的小翠瓜。
我毫不怀疑这个小翠瓜终将长大。
因为我知道,这株瓜秧一直在创造奇迹,从存活,到开花,到现在结果。
生命,原本就是一个奇迹。
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
周涛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太不幸。
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
他曾经跟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
第四个
月,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艺儿没什么可学的!”
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了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钱,到第七个月,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艺儿也没什么可学的!”
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
他认识到死是最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
于是他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一个他最满意的地方,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
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
后来,他来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
“很好。
”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合适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可以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
”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
第二天,他来到一棵500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
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
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就跑过去帮助他搬车子,他想搬完了车子再死也不迟。
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
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
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助,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迟死期。
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为我的事耽误了这么久,你可以去死了。
”
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包,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
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地活下去。
他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而且他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
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著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
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选自《山河判断·和田行吟》) 提示:这是一篇寓言。
年轻人的心捉摸不定,有时像五月晴朗的天空澄澈透明,有时却像暗流卷涌的海洋深邃莫测,忧郁、彷徨是难免的。
生活需要不断寻找新的目标以激发动力。
如果失去目标,生命就像坐滑梯很快滑到最低点,甚至陷入精神“死穴”。
那位年轻人原来之所以厌倦生活,就是因为没有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奋斗目标。
后来在老人的指引下,一个个具体的生活目标引领他逐渐进入创造的境界。
拥有一份自己的事业,一个不断追求的目标,每天快乐而充实地劳动、创造,这就能摆脱虚无和抑郁,挖掘到生命本原的意义。
一棵大树生长了几百年,郁郁苍苍,冠盖如云,可是,生命之初,只因了那粒小小的种子。
这是生命的力量、创造的力量!确实,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
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看到这个年轻人的身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