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科学制备平菇培养料

如何科学制备平菇培养料

如何科学制备平菇培养料8月上中旬,是早秋栽培平菇的黄金时期,采用发酵料栽培平菇,是提高平菇产量和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之一。

但不少菇农因培养料制备不科学,导致栽培失败。

平菇培养料正确的制备方法是:一、采用合理的配方。

平菇对培养料中的C/N有一定的要求,C/N范围为1:30—33,方可确保平菇菌丝的正常生长与出菇。

以下几个配方供选择使用: 1:玉米芯1000公斤、麦麸100公斤、尿素4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蘑菇健壮素1公斤;2:玉米芯800公斤、棉籽壳200公斤、麦麸80公斤、尿素3公斤、过磷酸钙10公斤,蘑菇健壮素1公斤。

二、科学发酵。

首先将培养料翻拌均匀,然后适当添加水份,料水比通常为1:1.3—1.4,在添加水的过程中要采用分批逐次的方法,切忌一次添加,以防养分流失。

待水加够后,要立即进行堆料发酵。

将培养料堆制成宽1.2—1.5米,高1—1.2米,长不限的料堆,料堆表面用木棍打若干小眼,并在料堆上插2—3根温度计。

待料堆的温度升至65℃以上时,进行第一次翻堆,翻堆时要注意将料的内外翻拌一致,以后每天翻堆一次,连续翻堆3—4次,每次翻堆后,可用低毒杀虫剂喷洒料面,防治蝇蛆等害虫的产生。

在发酵时,不少菇农习惯在料堆上覆盖薄膜,但这种方法不可取,因为平菇属好氧性菌类,如果缺氧,就会产生厌氧发酵,导致培养料变酸腐败,造成菌种不能正常萌发生长。

三、正确调节水分和使用杀菌剂。

培养料经过几天发酵,会使水分散失一部分,造成培养料含水量偏低,在装袋前应适量添加水,使培养料的含水量达到65%左右,标准为:手用力握培养料,手指缝有水滴出现,不快速滴下为准。

结合培养料调节水分,使用防治杂菌的杀菌剂,如克霉灵、蘑菇专用多菌灵等,一般的使用量为培养料干中的0.05—0.1%,能有效地抑制杂菌,使平菇菌丝尽快长满出菇。

如何进行平菇培养料堆制?平菇培养料堆制应选择适宜当地平菇栽培的配方配臵好培养料,堆成底宽220厘米、高60-80厘米、上宽60-100厘米的长垄,堆好后用草帘、棚膜等物覆盖,以保持料堆湿度。

堆后24-72小时当料温上升时,即可开始翻堆,料堆发至14-16天并加入辅料(石灰、磷二铵、敌白虫),翻堆后当料温升到60度后,棉籽壳维持2-4天,玉米芯维持5-7天,秸杆粉碎料维持7-10天,发酵结束后降温、散发废气。

每平方米用40%甲醛10毫升加高锰酸钾5克密闭24小时,然后放气至无味时,即可移入培料场,或用20%过氧乙酸10毫升加水1000毫升洒菇房。

平菇培养料加盐可平菇栽培中.用多菌灵防治杂菌污染效果虽好,但菇体残留农药.对人体有害,且成本较高。

据试验平菇生料栽培时.每100千克干培养料加1 5千克食盐(事先用适量水溶解l拌匀,能防止杂菌感染.还可提前5~7天出菇。

因食盐中含有丰富的钠、钙、镁等平菇生长所需的金属离子,若在子实体分化初期和每潮菇采后.喷洒10%的食盐水.可使菇体无农药残留.品质也有所提高。

怎样防平菇培养料酸腐酸败菌在湿热天气离极易滋生,稍不注意就会给平菇生产造成损失。

防治平菇培养料酸腐,应抓好以下6个方面:1.培养料要新鲜所采用的培养料,如稻草、玉米杆、麦秸等应是新鲜且无霉变的,使用前在烈日下暴晒3天。

2.菌袋堆放要松散采用直径在20厘米以下的塑料袋栽培平菇,且发菌时只对方1层,不要重叠,有利散热。

3.提高PH值在调配培养料时,用石灰提高PH值,使其PH值为8.5~9,甚至更高一点,以营造不利酸腐菌生长繁殖的环境。

4.通风保持平菇栽培场地通风,以利平菇生长。

5.光线要暗平菇菌丝生长期环境要黑暗,可以用黑布和草帘遮挡门窗,但在菌蕾形成时要有一定的散射光。

6.降低湿度和温度 A.湿度:冬、春季将培养料的湿度控制在60%~65%。

B温度:在场地周围植树,以利于遮阳。

此外,如温度太高(在30℃以上),可在通风处挂湿布或喷水用于降温。

平菇培养料配制方法先将溶于水的物质溶于水中,磷肥研细后同其它辅料撒在粉碎后的干料上,用上述水溶液将料搅拌均匀,拌好的料进行堆积发酵。

将料堆积成堆底100cm、高80cm左右,视投料量而定,料少可建圆堆。

最后用直径约10cm木棍向料堆每间隔l米扎一个通气孔,以利通气。

堆好后,料边可放磷化铝以防虫并覆盖塑料薄膜,料内插温度计,料温55℃,时间持续两天后翻堆,把边料往中间堆,中间料往两边翻,以使培养料发热一致。

堆积发酵时间以4天为宜,中间要翻2—3次料。

见到料内有大量的灰白色的放线菌,不酸臭,即可铺料播种。

麦秸、稻草在使用前在日光下曝晒2—3天,用石磙压扁以利吸水,然后浸泡于PH 值为12的石灰水中1—3天。

捞出沥水3小时,然后再边铺料边把石膏、磷肥撒入堆中,堆成高l米、宽1.5米的长堆,踏实盖膜后发酵。

料温升到的65℃时保持12小时,然后翻堆,共翻堆3-4次,每次翻堆时在料表面喷2%的辛硫磷杀虫剂,发酵期5—7天。

在连续阴天和寒冷季节,一定要注意发酵温度,人为控制使料快速升温。

料发好后,将麦麸撒在料堆上,尿素溶于水后泼到料中,再混拌匀,使料的含水量在60%左右。

玉米芯用机械粉碎至黄豆粒大小,将粉碎料放在清水中浸泡一夜,捞出后沥水,使含水量达60%—65%不滴水为宜。

此时可加入其它辅料接种。

平菇高产栽培平菇高产栽培的产量标准是每1公斤原料达到2公斤以上鲜菇产量。

所谓大面积达到3公斤、4公斤、甚至5公斤鲜菇产量是不可能的,是一种误导。

平菇栽培管理技术错综复杂,千变万化,重点应抓住以下四个主要问题。

一、营养元素合理配给平菇属木腐菌类中的一个异养生物、体内无叶绿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自己制造养分,但它能依靠菌丝细胞分泌的各种酶的作用,来分解和利用自然界现成的营养物质或人工配制的多种“全营养”培养基。

营养物质是平菇生命的能源和形成子实体的物质基础,就广义来讲,凡能为其提供能量、合成细胞物质及在新陈代谢中起调节作用的物质,都是平菇的营养源。

主要分为碳源、氮源、无机盐类和生长素等。

生产中,首先是主要原料质量要优。

所选用的各种物质必须新鲜、于燥、无霉烂变质、无虫蛀,凡是己被雨淋和霉烂变质的原料均不宜作培养材料,即使成功,也难高产。

其次是培养基的碳氮比例要合理。

合适的碳氮比为34~40:1 。

如果氮素不够,会明显影响产量,若氮素过高,轻则会导致菌丝徒长,营养生长周期延长,推迟正常出菇时间。

重则若栽培方式不当,导致料内游离氮不能有效挥发,将会严重抑制菌丝生长,甚至在料中生长大量鬼伞类杂菌。

第三是添加无机盐类营养(矿质营养)的比例不能失调。

钙能促进菌丝体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磷不仅是核酸和能量的组成部分,也是碳素代谢中必不可少的元素;钾在细胞组成、营养物质的吸收及呼吸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

添加比例分别为:钙1.5%~2%,磷1%~1.5%,钾0.3%。

总而言之,营养是平菇高产的物质基础,基础打牢了,夺取高产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二、菌种基因应考核论证优良菌种是夺取平菇高产的重要条件,这是众所周知的常识。

但优与劣的鉴别标准呢?通常所说的菌丝长满瓶或袋,菌龄适宜,外观无杂菌、虫害,菌丝洁白、浓密、粗壮即为优良菌种。

其实这只是一种表面现象,并不能说明该品种(菌株)就优良。

而真正的优良品种除具备上述外观标准外,还必须具有优良的内在品质和潜在因素,即遗传基因稳定。

要求出菇温度范围广,稳产高产,菇形美观,柄短盖厚,色泽亮丽,风味独特,既要有抗杂性,又要有抗遗性。

因此,引种时须严格考核,做好出菇试验。

如国平1号、国平2号、庆丰1号、三峡1号等菌株,均具备上述特征,可称为平菇中的新秀佳品。

三、环境因子综合调节平菇生长发育,对外界环境条件有着特定的要求、只有掌握并满足其要求时,才能获得丰收,夺取高产。

温度是平菇生长发育中最重要和最敏感的环境因素之一。

菌丝体和子实体生长发育阶段对温度的要求各不相同,不同温型的菌株出菇温度差异显著,不同生产季节的温度相差明显,生产中必须从实际出发,分门别类,采用灵活的管理措施,特别是在发菌期对料温的有效调控,出菇期将温度调控到该品种的最适范围,这更是重中之重。

水是万物生命之源,平菇生产的成功与优质高产,关键在于水。

料内水多则含氧量少,不利菌丝生长,水少则营养分解困难,不利出菇。

发菌期基质含水量为65%,出菇期含水量达到68%~70%,空气相对湿度保持在85%~95%时,长出的菇大而肥厚,色泽鲜艳品质好。

空气是控制平菇菌丝长速和菇体质最的“试金石”,发菌期和出菇期料内氧气充足,室内空气新鲜,菌丝体和子实体便生长旺盛,长速快,产量高,质量好。

同时,空气也可对原基分化取到调控作用,对料内减少供氧有利于分期定时出菇。

适宜的光照既可刺激原基分化,又可调剂菇体的色泽及产品质量。

pH值是影响平菇新陈代谢的重要因素,发菌期pH值在7~7.5时,既可以满足菌丝生长,又可抑制杂菌发生。

出菇期的PH值以5.8~6.2为宜。

由此可见,综合调节各环境因子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

四、管理技巧灵活应变俗话说“三分种,七分管,管理是重点。

”管理的技巧在于应变灵活。

在各个生产环节中,必须抓住管理重点,明确主要矛盾,当严则严,当活则活。

如培养料的营养比例,基质含水量,消毒灭菌,发菌期和出菇期的温度控制,出菇期的水分管理等工作,一定要严而又严,不能有丝毫马虎,稍有疏忽,可能会导致全盘皆输。

平菇管理万变不离其中,重点离不开“温、湿、气”三要素。

在温度管理中严禁一个“高”字,水分管理中切忌一个“多”字,空气管理中牢记一个“畅”字。

只要把温、湿、气三者关系灵活应用,把握准确,夺取高产便十拿九稳。

双孢菇丰产栽培技术要点1、原料及配方栽培双孢菇的原料主要是稻草、大麦草、小麦草和家畜粪,最近报道也有用玉米秆和玉米芯栽培的。

按100平方米投料计算,常用的几种配方是:(1)、麦(稻)草1500公斤、牛粪1500公斤,尿素20公斤,石膏粉50公斤、石灰3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2)、玉米秆1600公斤(铡成3cm长的段)、干粪(牛、马、鸡、羊粪)1600公斤,石膏粉50公斤,过磷酸钙50公斤,石灰30公斤,尿素15公斤、添加剂15公斤,发酵剂10公斤。

2、堆制发酵提前将草和粪分别预湿,堆放2-3天。

底层先等距离横放几根木棒,然后铺宽1.5m,厚0.3m,长度不限预湿的麦草,其上铺一层厚3—5cm的粪层,再按上法依次铺草、铺粪。

从第4层开始,每铺完一层浇一次水,浇水量随层次的加高而加大,当料堆到80—90cm高时,再均匀横放几根木棒,上面继续铺料加水。

一般料堆高度以1.5m为宜,上下垂直,堆顶应为鱼脊背形。

料堆结束后,上面盖棚膜,防雨增温。

待料堆蹋实后,抽出所有木棒,洞孔做为通气孔。

3、翻堆建堆4—5天后,堆内温度可升至65—75℃。

当堆温开始下降时,进行第一次翻堆。

翻时应内翻外、外翻内、上倒下、下倒上、打碎粪块,抖松草料,料干的地方,适当补水并分层加入总量一半的其它辅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