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产权房”问题
摘要:
随着房地产市场的日益发展和竞争激烈,商品房的售价也越来越高,而“小产权房”作为房地产市场中的新品种,由于其低廉的价格而越来越受到百姓的青睐,据一项非正式的统计,目前单是在北京,就有五分之一的房子属小产权房。
但同时也有人呼吁政府尽快出台强制措施整顿“小产权房”,规范房地产市场。
这是为什么呢?所以笔者通过写这篇文章希望大家对“小产权房”有一个清晰地认识,并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
小产权房历史发展定义问题与风险建议
一、“小产权房”的定义
有关“小产权房”说法不一,综合现有的普遍定义为:小产权房是指村民在其宅基地等村集体所有的建设土地上缺乏土地管理部门的用地许可、缺乏建设部门的建设许可、具有违章违法性质的建筑物。
它不能获得国家建设部门颁发的房屋所有权证,其“房产证”多由乡镇政府自制颁发。
由于我国对土地和房屋实行登记制度,缺乏
登记的“小产权房”在法律意义上并不具备产权性质。
二、“小产权房”的历史发展及数据统计
“小产权房”是在城镇化迅速发展,而集体土地法规体系又不健全的大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过去,“小产权房”在村一级同意、乡镇一级批准建设的情况下就是合法建筑,房屋是否发证并不影响其合法存在。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范围内,小产权房达到全国实有村镇房屋建筑面积的30 %,其中村镇住宅约50多亿平方米。
地区范围内,天津、深圳、武汉、济南、西安等各大城市的“小产权房”也屡见不鲜。
10年前,北京郊区已经出现了“小产权房”,目前估计已超过1000万平方米,占整个市场的18 %左右,例如西安估计已达到25%至30 %。
而在我国沿海城市,例如深圳,预计已超过40 %,接近50 %.近几年来,由于城市房地产价格大幅度攀升,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普遍充当了“房奴”角色,房地产投机开发者或者城乡居民乘机在城市边缘的乡村购买廉价土地,自行设计、自行施工建设具有良好居住功能的“小产权房”,并以低于商品房一半或者更多的价格吸引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安居。
三、“小产权房”存在的问题与风险
但“小产权房”在红火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以下的问题与风险:
第一为法律风险,因为这类住房建在集体土地上,不允许对外销售,没有法律保证。
也就是说,购买这样的房子拿不到国家发给的产权证。
这是由国家法律和土地的使用性质所决定的。
在这情况下,购房人在法律上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政府相关机关的保障和法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