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法制观念问卷调查报告

大学生法制观念问卷调查报告

“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影响”调查报告引言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深入贯彻,全民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需要不断提高,树立全民学法,知法,守法的法治目标。

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更是未来法治社会的参与者与建设者。

1.大学生既要具备良好的思想素质和个人修养,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树立“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

学习和掌握法律知识,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运用法律的能力,是培养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容。

只有认真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增强维权意识,加强法律修养,才能在社会主义法制国家与和谐社会建设中,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合格公民。

2.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关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历史进程。

要树立社会主义法制观念、自由平等观念、公平正义观念、权利义务观念等基本观念,养成自觉遵纪守法、增强法律意识。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尽管不同时代和不同社会的人们对公平正义的理解不同,但追求公平正义一直被认为是法律的主要价值目标。

在过去的阶级社会,由于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最终只能维护和实现占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公平正义观,而不可能实现真正的社会公平正义。

只有在社会主义国家,由于法律是最广大人民意志的体现,法律才有可能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全社会的公平正义。

大学生应在正确理解法律公正(公平正义)的内涵和要求的基础上,树立起正确的法律公正观念。

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关系着我国依法治国的前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而大学教育作为公民受教育的一个十分重要的阶段,对于法制观念的培养和形成究竟具有什么作用和影响呢?大学阶段的诸多因素在其中又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通过问卷调查,我们试图了解大学教育对松江大学城在校大学生的法制观念的影响,进而提出可行性建议。

问卷共分为13个小题,包括基本个人信息,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大学教育的影响等三个方面的问题。

通过调查,数据统计,分析结果,得出了相关的结论和意见(仅为调查者意见)。

在此非常感谢老师的指导和参与调查同学的配合。

调查对象:上海松江大学城各校大学生调查方法:问卷调查法开始时间:2014-10-15 结束时间:2014-10-28样本总数:130 份原始数据来源:/report/3893420.aspx?qc= 数据统计:第1题您的年级[单选题]第2题您所在大学的类型[单选题]第3题您的专业所属学科[单选题]第4题您更倾向于以下哪种治国理念[单选题]第5题假设您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到假冒伪劣产品(价值200元左右),您更倾向于用何种手段解决问题[单选题]第6题您如何看待“小偷被抓后被绑于小区门口”的现象[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A.起到警示作用,可以有效杜绝盗窃6 4.62%B.抓到小偷后应该及时交给公安机关处理12495.38%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30第7题某案件嫌犯已经确定,但缺乏足够证据,您认同以下何种做法[单选题]第8题《法律基础》课程对于您的法制观念的影响程度[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A.影响很大1713.08%B.影响一般6247.69%C.有点影响3728.46%D.没有影响1410.77%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30第9题您在大学期间课外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单选题]第10题您认为大学期间以下哪类人对你的法制观念影响最大[单选题]第11题您大学期间是否选修过或者有意向选修法律类选修课[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A.是8565.38%B.否4534.62%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30第12题(法学专业跳过此题)您认为大学期间接受的普法教育是否足够[单选题]选项小计比例A.是2317.69%B.否8162.31% (空) 2620%本题有效填写人次130数据分析:1.基本信息分析根据年纪和专业,基本信息的数据分析分成两个不同的方向。

首先,调查中基本信息根据年级分为大一、大二、大三、大四、研究生及以上等五类,其中将低年级的大一、大二年级作为一组,与高年级的大三、大四年级和研究生及以上进行一个对比,试图从中分析出经过一段时间的大学教育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是否有区别。

从调查统计中发现,大一、大二年级占调查对象的46.15%,其余占53.85%,调查对象比例相差较小,基本上可以体现出设计此题和分类分析的目的。

其次,将调查对象分为法律专业和非法律专业(包括人文类、社科类、理工农医类),来分析大学教育对于不同专业的学生是否有不同的影响。

根据第三题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法律专业占总人数的20.77%,经过数据统计和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在治国理念的倾向选择时,低年级的大一、大二同学有31.67%的选择“依法治国”(高年级:22.86%),同时低年级和高年级分别只有1人和2人选择了“以德治国”,低年级有66.67%的选择“二者相结合”(高年级:74.29%)。

上述数据反映出,“依法治国”的理念在大学生群体中得到了高度的认同,只有极少数的同学选择“以德治国”,同时绝大数同学都更加倾向于“二者相结合”,并且高年级的同学有比低年级更大比例的认同“二者相结合”的治国理念。

对于如何看待“小偷被抓后被绑于小区门口”的现象,低年级和高年级分别有5%和4.29%的同学认为“起到警示作用,可以有效杜绝盗窃”,95%的低年级同学和95.71%的高年级同学认为“抓到小偷后应该及时交给公安机关处理”,从数据上来看,在此问题上低年级和高年级的结果几乎是相一致的。

而对“某案件嫌犯已经确定,但缺乏足够证据的情况下”,55%的低年级同学和67.14%的高年级同学更加认同“通过偷拍偷录等手段取证”,45%的低年级同学和32.86%的高年级同学更加认同“无罪释放”。

上述的数据和对比说明,无论是低年级的同学还是高年级的同学,大学教育让大学生具有了基本的、朴素的法律意识,但是涉及到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法律问题时,低年级和高年级同学并没有体现出明显的区别,甚至低年级同学比高年级同学在问卷中所体现出来的法律素养更高一些,例如问题7的选择,这说明大学教育在普及基础法律知识方面并没有体现出优势,在今后应该加强。

2.法律意识和法律知识分析第4、5题是为调查大学生法律意识而设计的。

对于第4题的调查结果,选择依法治国和两者兼有的占97.7%,由此可以体现出绝大部分的大学生对依法治国的基本国策有所认同。

但第5题的数据反映出73%的大学生在合法权益受到侵犯时,缺乏使用法律武器保护自身权益的意识。

总的来说,根据数据显示只有不到百分之三十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而在调查对象中有20%是法律专业的学生,这就突显出大部分大学生是处于法律意识比较薄弱的状态。

第6、7题则是为调查大学生法律知识而设计的。

两题有所区别,第六题中所涉及的法律知识比较基础,而第七题所针对的问题则具有一定的专业性,在第六题的调查数据中体现出95%的人认为小偷应移交公安,说明大学生几乎都具有基本的法律知识,然而在第七题的数据中,选择无罪释放的只有38.5%,则体现出,大多数大学生在面对具有一定专业性的法律知识的问题时,缺乏判断力,说明对法律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掌握得不全不牢,理解不深。

3.大学教育对法制观念影响因素分析第8题到第10题是为研究大学教育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影响因素而设计的。

第8题数据体现出,选择“影响很大”的占13%,选择“影响一般”和“有点影响”的调查对象占76%。

由此可见,《法律基础》课程对绝大部分大学生的法制观念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影响的程度不大。

《法律基础》课程作为非法学专业同学在大学期间课内接受法律教育的最重要的途径,它对大学生法制观念的培养和形成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和影响,但是目前的《法律基础》课程并未得到学校和学生的足够重视,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课程考核等方面都缺乏严格的、统一的规定,导致教学效果比较有限。

第9题的调查数据体现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课外获取法律知识的主要途径是自主阅读,占51%,另有一部分是社会实践和讲座,占36%,大多数学生在课外获取法律知识还是依赖于自己的兴趣和自觉。

第10题在调查哪类人对与大学生的法制观念影响的结果中,选择大学教育直接相关的选项(A、B、C)的占60%,说明对法制观念的影响的来源大部分还是依赖于大学教育。

此外,朋辈关系(即室友、朋友)的相处时间较长,但影响不大,仅占11%,可能是由于此类人群法制观念相当,法律水平普遍不高。

第11、12题的数据表明,65%的同学有意选修法律相关课程,62%的同学认为大学的普法教育并不足够。

说明了大多数的同学有在学校接受到更多法律知识的意愿,认为现有的法律课程并不能满足需要,也希望学校可以提供更多的渠道去获取相关知识。

在第13题的开放问答“你认为应该如何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中,不少被调查者都给出了自己的意见,笔者汇总分析发现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第一,加强法制宣传,高校应该定期开展法制教育活动,通过法律专家讲座,图片展览,法律知识竞赛等多样形式进行法制宣传;第二,通过组织与法律相关的社会实践提升大学生的法制观念,例如模拟法庭辩论赛,组织案件审理旁听,参加法院、检察院开放日活动等;第三,政府加强专业法律网站建设,为大学生寻找专业法律知识提供平台和帮助。

此外,高校对于大学生法制观念的相关的课程和讲座的设置应该更具有系统性,学生自主的学习可能是片面的,所以法制观念的培养更应依赖于学校的主导。

第10题的选项中表明,公共课老师的影响居第二位,与第8题的结论相对应。

说明法律意识的培养还是要依赖于学校。

即使公共课的影响不大,但是也不能忽视学校对于法制观念的培养的必要性。

第四题:有51.85%的法律专业的同学选择“依法治国”,3.70%的同学选择“以德治国”,44.44%的同学选择“二者相结合”;而非法律专业的同学选择“依法治国”的只占20.39%,选择“以德治国”的占1.94%,选择“二者相结合”占77.67%。

第五题:对于调查买到假冒伪劣产品的处理方式,有55.56%的法律专业的同学选择“向消协投诉”,选择“不去管它”和“找店家私了”的分别占7.41%和37.04%;非法律专业的同学选择“向消协投诉”的只占了14.92%,选择“不去管它”的占12.62%,选择“找店家私了”占67.96%。

从数据可以明显看出,法律专业同学更倾向于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和通过法律途径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且与非法律专业同学的选择对比明显,说明了大学教育对于法律专业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影响更大。

第六题:如何评价“小偷被抓后被绑于小区门口”的现象,法律专业的同学全部选择了“抓到小偷后应该及时交给公安机关处理”;有 5.82%非法律专业的同学认为这种行为“起到警示作用,可以有效杜绝盗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