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中考语文压轴题专题诗歌鉴赏的经典综合题附详细答案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1.古诗文阅读征人怨柳中庸岁岁金河①复玉关②,朝朝马策与刀环。

三春白雪归青冢③,万里黄河绕黑山。

(注释)①[金河]大黑河,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南。

②[玉关]甘肃玉门关。

③[青冢]西汉时王昭君的坟墓,在今呼和浩特市境内。

1.下面的理解或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这是一首典型的边塞诗,诗中的“金河”“玉关”都是边陲之地,“马策”“刀环”也是体现军旅生活的典型物品。

B.前两句“岁岁”和“朝朝”相对,叙说年复一年,东西奔波,日复一日,征战不止的状况,表达了戍边将土期望建功立业,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一样。

C.“三春白雪归青冢”写出了暮春时节位于边塞的“青冢”仍然是白雪飘飞、肃杀凄绝之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

D.“万里黄河绕黑山”写滔滔万里黄河,奔腾向前,绕过沉沉黑山。

所写之景看似壮阔,其实展现了征戍之地的荒凉,也使人深切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E. 诗题为“征人怨”,通篇不着一个“怨”字,但句句弥漫回肠荡气的怨情,收到了“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艺术效果。

2.这首绝句对仗工整,最后一联有数字对(“三”和“万”)、颜色对(“白”“青”“黑”“黄”)、动词对(“归”和“绕”),请任选一种“对字”,结合诗句赏析它的表达效果。

【答案】1.BC2.示例:“三”和“万”都表示数目之多,“三春白雪”指时间的漫长,“万里黄河”指路程的遥远艰险,分别从时间和空间上用边塞自然景象的冷寂、凄绝,表现了征人的怨情。

【解析】1.B项“情感一样”分析有误。

本诗前两句就时记事,说的是:年复一年,东西奔波,往来边城;日复一日,跃马横刀,征战不休。

金河在东而玉门关在西,相距很远,但都是边陲前线。

马策、刀环虽小而微,然而对于表现军中生活来说却有典型性,足以引起对征戍之事的一系列的联想。

这两句“岁岁”“朝朝”相对,“金河”“玉关”,“马策”“刀环”并举,又加以“复”字、“与”字,给人以单调困苦、不尽无穷之感,怨情自然透出。

岁岁和朝朝极言守边时间之长和战争之频繁。

与范仲淹的诗句“燕然未勒归无计”所表达的情感不一样。

C项“表达了诗人对西汉时出塞的王昭君深深的同情”分析有误。

“青冢”是王昭君的坟墓,传说塞外草白,惟独昭君墓上草色发青,故称青冢。

时届暮春,在苦寒的塞外却“春色未曾看”,所见者唯有白雪落向青冢而已。

萧杀如此,令人凄绝。

这句写景,似与诗题无关,其实都是征人常见之景,常履之地,因而从白雪青冢与黄河黑山这两幅图画里,读者不仅看到征戍之地的寒苦与荒凉,也可以感受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

诗虽不直接发为怨语,而蕴蓄于其中的怨恨之情足以使人回肠荡气。

2.本题考查对诗句的赏析。

在语言运用方面,这首诗的谨严工整也历来为人称道。

全诗不仅每句自对(如首句中的“金河”对“玉关”),又两联各自成对。

后一联的对仗尤其讲究:数字对(“三”“万”)与颜色对(“白”“青”“黄”“黑”)同时出现在一联之中;颜色对中,“白”“青”“黄”“黑”四种颜色交相辉映,使形象富于色彩美。

“白雪”覆盖“青冢”,写出边塞之荒凉、寒苦、凄绝之景,滔滔“黄河”绕沉沉“黑山”,表现征人转战跋涉的苦辛,用颜色描写的景象,使蕴含的怨情更显深重。

动词“归”“绕”对举,略带拟人色彩,显得别具情韵。

暮春时节,边塞不见春色,只见白雪飘飞笼盖青冢,给人肃杀、凄凉之感;滔滔黄河只能绕沉沉黑山奔腾,“绕”字寄寓绵绵怨情。

看似没有直接写怨,却把征人的怨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柳[唐]李商隐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①。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注释)①断肠天:令人销魂的春天。

全诗写柳,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请结合全诗内容分析作者所写之景、所抒之情。

【答案】首句中,诗人追想了“柳”在春日的样子,“逐东风”“拂舞筵”,好似与宴会上的舞女融为一体,婀娜多姿,翩然起舞。

后两句中,作者看见了“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也写出了所处凄凉环境下柳条的枯凋。

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解析】【详解】对比手法 1.诗写的是写秋日之柳,但诗人不从眼前写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上来。

你看,在士女如云的乐游苑上,在繁华似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和飘然起舞的舞女在热闹的舞筵上结合了起来,分不清谁是舞女,何为柳枝,意境是何等的优美!而眼前的秋柳,却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景象。

“清秋”“斜阳”“秋蝉”点染了环境的凄凉,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强烈的对比,表达了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全诗句句写柳,却不着一个“柳”字。

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

诗人年轻时充满幻想和信心,怀有远大抱负,正如洋溢着勃勃生机的春柳。

然而由于党争倾轧,诗人一直过着一种沉沦的生活,诗中经历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身世的真实写照。

2.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绝句漫兴·其二①杜甫手种桃李非无主,野老墙低还似家。

恰似②春风相欺得③,夜来吹折数枝花。

(注)①安史之乱之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的第二年,写作题为“漫兴”的一组绝句。

②恰似,正如。

③得,唐人口语,语助词。

(1)品味“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中“欺”字的妙处。

(2)联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经丧乱少睡眠”一句,说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答案】(1)示例:“欺”是欺侮的意思,诗人用拟人手法,将春风人格化,写出了春风欺侮主人,一夜之间吹折了主人手种的数枝鲜花,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春风的不满(怨春、恼春)或对时局的不满。

(2)示例:安史之乱,时局动乱,诗人背井离乡,流落西南,借埋怨春风,委婉地抒发了身世飘零的伤感,也含蓄地表达了对动乱时局的不满。

【解析】【详解】(1)本题考查诗歌炼字赏析。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的意思是“春色催花,已是‘深造次’,而春风竟又来欺凌,一夜之间居然吹折数枝鲜花”,“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表现了作者对春风的怨恨。

(2)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要注意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个人遭遇。

“自经丧乱少睡眠”的意思是“自从安史之乱之后,我睡眠的时间很少”,抒发了作者对时局的忧虑,对命运坎坷的感慨。

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坡羊·潼关怀古张养浩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望西都,意踌蹰。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请用简洁的语言赏析“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

”2.诗人是为了“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而“伤心”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1.一个“聚”字和一个“怒”字,分别从视觉和嗅觉两个角度形象地表现出峰峦高峻的形态和波涛呼啸的气势。

2.不是,由“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可知是为古往今来的老百姓伤心。

隐含对百姓的同情,对封建统治者的讽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诗句的赏析。

第一句写重重叠叠的峰峦,潼关在重重山峦包围之中,一“聚”字让读者眼前呈现出华山飞奔而来之势、群山攒立之状;因地势险要,为古来兵家必争之地。

山本是静止的,“如聚”化静为动,一个“聚”字表现了峰峦的众多和动感。

第二句写怒涛汹涌的黄河,潼关外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一“怒”字让读者耳边回响千古不绝的滔滔水声。

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潼关的险要形势。

有力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其吊古伤今的悲愤。

据此可作答。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表面上看起来只是回顾历史,而没有直接提到战争,然而历代改朝换代的战争的惨烈图景却跃然纸上,是对百姓的担忧和同情。

不是表现了作者对于古建筑的被破坏而感到十分的伤心。

更为百姓在战争中的遭遇而伤心,因此更加伤心。

这一句表达了作者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苦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5.古诗词阅读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仿佛梦魂归帝所。

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九万里风鹏正举。

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的开篇为读者想象了哪些景物?展现了一幅怎样的图画?2.下列关于这首词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词延续了李清照清新活泼的词风,有一种柔婉之美、B.“路长日暮”用来比喻人生少年,反映了词人早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C.词末三句话的意思是大鹏鸟正乘飞向九万里的高空。

风突然停住了,我这艘蓬草一样轻的小船该如何吹去三座神山。

D.这首词写出了词人空有才华,不能为世人所用,加之长期漂泊,年老力衰,更感到彷徨无计,唯有通过幻想,向天帝倾诉,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

【答案】1.想象了天、云、雾、星河等景物,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2.D【解析】1.考查对诗句的理解。

词一开头,便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卷。

这样的境界开阔大气,为唐五代以及两宋词所少见。

写天、云、雾、星河、千帆,景象已极壮丽,其中又准确地嵌入了几个动词,则绘景如活,动态俨然。

“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

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

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

2.A错误,这首词气势磅礴、音调豪迈,是婉约派词宗李清照的另类作品,具有明显的豪放派风格。

B错误,“路长日暮”,反映了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

C错误,请千万别停息,将这一叶轻舟,载着我直送往蓬莱三仙岛。

6.古诗文阅读(甲)临皋闲题苏轼临皋亭下八十数步,便是大江,其半是峨眉雪水,吾饮食沐浴皆取焉,何必归乡哉!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

闻范子丰新第园池,与此孰胜?所不如者,上无两税及助役钱耳。

(乙)记游松风亭苏轼余尝寓居惠州嘉祐寺,纵步松风亭下,足力疲乏,思欲就林止息。

望亭宇尚在木末,意谓是如何得到?良久忽曰:“此间有歇不得处 A ”由是如挂钩之鱼,忽得解脱。

若人悟此,虽兵阵相接,鼓声如雷霆,进则死敌,退则死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