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案: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特色:
•①李白诗歌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侧重描写豪迈气概和激昂情怀,很少对客观物象和具体时间做细致的描述。
②李白的诗歌想象变幻莫测,往往发想无端,奇之又奇,带
有一种随意生发的狂放精神。
③李白诗中多吞吐山河、包孕日月的壮美意象,也不乏清新
明丽的优美意向。
④李白诗歌的语言风格,具有清新明快的特点,明丽爽朗是
其词语的基本色调。
•2.试论述李白绝句的艺术特色。
•答案:(1)七言绝句以山水诗和送别诗为多,表现人与自然的融合,表现日常生活中的人情之美,兴到神会,一挥而就,自然天成。
•(2)五言绝句以简洁明快的语言,表达无尽的情思,自然含蓄。
•(3)李白绝句受乐府民歌的影响,具有乐府民歌风格。
•3.简述李白歌行体诗歌的艺术特色。
•答案:1、打破诗歌创作的固有格式,笔法多变,任意抒写。
•2、激情喷涌,气势奔放,慷慨激昂,诗风豪迈飘逸。
•4.名词解释:沉郁顿挫
•答案:沉郁顿挫是杜甫诗歌的主要风格。
其感情基调是悲慨。
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5.简述杜甫诗歌创作的写实手法。
•答案:(1)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采用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
(2)以叙事写法写颠沛流离的社会生活,细微而真实。
(3)用纪行方式写山川风物,精确而传神。
6.名词解释:“诗史”
•答案:(1)指杜甫所写的反映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现实的诗歌。
(2)以时事入诗,带有写实性质。
(3)藉记事以抒情,充满爱国忧民精神。
•7.试论杜甫诗歌的“诗史”性质。
•答案:杜甫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之誉。
1.这首先在于杜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重要历史事件在其诗
中均有反映,如《忆昔》描述开元盛世的繁荣景象;其不仅可以正史,并且可以补正史之不足。
2.杜诗提供了比历史事件更为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
使人如临其境。
•3.从诗中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
从认识历史的期初面貌说,这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如《无家别》一诗,反映出当时战区人民的共同遭遇,令人不忍卒读。
•8.杜甫诗的“诗史”性质和写实手法体现在哪些方面,有何特色?
•答案:一、杜诗的诗史性质
•杜甫的诗歌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的时代动乱,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素有“诗史”的美誉。
(1)这首先在于杜诗具有史的认识价值,重要历史事件在他的诗中都有反映:从杜甫开始,以极为广阔的视野频繁地写时事;杜甫的诗提供了史的事实,可以证史,可以补史之不
足。
(2)杜诗提供了比历史事件更为广阔、具体、生动的生活画面,还有面临情景时感觉到的氛围和情思。
(3)从杜诗中可以感受到其时社会的某些心理状态。
从认识历史的起初面貌说,这类诗也具有诗史的意义。
•二、杜诗的写实手法
•杜诗的诗史性质,决定了写实的写作手法。
(1)以时事入诗,直面社会现实,继承了《诗经》、《离骚》重兴寄的爱国忧民精神,又发展了两汉乐府民歌“写时事”
的优良传统,创立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乐府。
采用客观的纪实描写手法,叙述者完全站在同情人民疾苦的立场上。
(2)既叙事件经过,又用力于细部描写,从细微处见出真实,展开画面,把人引入某种氛围、某种境界。
(3)写实中融入强烈的抒情,以时事入诗却含有泪水和深情。
•9.试以具体作品为例论述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特点。
•答案:杜诗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沉郁顿挫:
1)沉郁顿挫风格的感情基调是悲慨;
2)沉郁,指其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
3)顿挫,指其感情的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
4)杜诗“沉郁”风格的形成,是安史之乱前后特定历史时期的产物,是时代社会心理在杜甫诗歌创作中的反映。
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
•下面以《登高》为例分析杜甫诗歌中沉郁顿挫的特点:
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
此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时所写。
当时诗人病卧夔州,夔州在长江之滨。
从时间背景来看,此时正处于杜甫入蜀后的十余年,是杜诗“沉郁”风格发展的顶峰。
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
杨伦称赞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胡应麟《诗薮》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一个“哀”字,奠定了全诗沉郁的感情基调,而峡口开阔的场景愈发使得这种悲慨之情显得壮
大而深厚。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索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到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
“独登台”,则表明诗人是在高处远眺,这就把眼前景和心中情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涯。
“百年”,本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徘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相洽。
诗到此已给作客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人悲秋苦病的情思,加进离乡万里、人在暮年的感叹,诗意就更见深沉了。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两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本来兴会盎然地登高望远,现在却平白无故地惹恨添悲,诗人的矛盾心情是容易理解的。
纵览全诗,作者的情感表达波浪起伏,反复低回,更加突显了悲慨之情的深厚,完美诠释了杜诗沉郁顿挫的特点。
•10.杜诗的集大成体现在哪些方面?联系作品进行具体论述。
•答案:杜诗的集大成体现在:(1)虚心学习前人经验,不薄今人爱古人。
杜诗的叙事和写实,显然受到《诗经》和汉乐府的影响,其爱国忧民、坚持正义的精神,又是对屈原《离骚》的继承。
具体表现为对屈赋为代表的楚辞诗句语词的直接运用和点化上。
在五言古诗写作中,他接受了王粲、曹植、陶渊明等诗人的影响。
(2)作诗兼备众体,风格多样化。
杜甫擅长各种诗歌体裁,并能推陈出新。
他的五言古诗穷极笔力,充分扩充境界,由十韵而扩展至五十韵,又再扩展为七十韵的巨制。
杜诗风格崇尚绮丽、清新,后来向沉郁、老成发展,形成沉郁顿挫的主导风格,还有萧散自然、平淡简易和含蓄委婉等诸多变化。
(3)功力深厚,能自铸伟辞。
杜甫在《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中说:“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
老去诗篇浑漫与,春来花鸟莫深愁。
”由于注重对于诗歌语言的锤炼,他的诗歌里往往又给非常美丽或精警的句子。
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