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麦宽幅条播高产栽培技术
技术简介:传统的燕麦种植模式采用小垄种植,行内密度大,杂草发生严重,产量较难提高。
针对传统技术存在的问题,根据燕麦旱地栽培特点,改变燕麦传统的小垄栽培模式,增大种植带幅,利用宽幅条播种燕麦播种机,在宽带幅内均匀撒播燕麦种子,使燕麦占据宽带幅从而抑制杂草生长,并通过调整植株布局,达到通风透光,提高产量,配套高产优质燕麦品种,及施肥技术等,形成燕麦宽幅条播高产栽培技术模式。
技术特点:宽幅条播种植燕麦具有种植带型合理,抑制杂草生长、增加燕麦抗倒伏能力、抗旱集雨、适合机械化作业等特点,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增产增收。
技术参数:播种量:10kg/亩;行距:30cm;带宽:15cm;施肥量:复合肥15kg/亩;利用宽幅条播种燕麦播种机一次性完成施肥、播种。
燕麦宽幅条播高产栽培技术
1 轮作倒茬
种植燕麦必须轮作倒茬,做到不重茬、迎茬。
前茬和后茬作物之间的亲缘关系越远越好,不种同科以内的作物;前茬和后茬作物尽量选择根型不同的作物,利于作物吸收不同层次土壤中的养分;前茬和后茬作物尽量选择所需营养元素差异较大的作物。
选择前茬为玉米、油菜、马铃薯、豆科、荞麦等作物的田块均可。
2选地、整地
选择地势平坦,具备灌溉条件,前茬无长效农药残留,土壤肥力中等以上的地块。
整地标准是土地平坦,上虚下实,田间无大土块和暗坷垃,无较大的残株、残茬,达到播种标准。
整地方法是以秋翻整地为宜,也可春翻整地,机耕、畜耕均可,总体耕翻深度20 cm~25 cm,翻后耙细、拖平,以利于播种、早出苗、出全苗。
对畦灌和沟灌的地块,进行整理,播前将残留的畦埂和毛渠拖平。
3 种子准备
3.1选种
选用适合本地区特点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燕麦新品种。
种子质量应符合GB 4404.4 粮食作物种子标准第四部分:燕麦规定标准。
播种前15 d进行种子检验。
检验方法按GB/T 3543 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所有部分)进行。
品种可选择在本地区表现较好的白燕2号、白燕7号、坝燕4号、坝燕6号、坝莜3号、花早2号等品种。
3.2 种子处理
播前要进行种子清选,充分晾晒,杀死种子表面的病菌,以提高种子生活力和发芽率。
晒种后用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以种子量0.3%的药量拌种。
用拌种霜或0.2%-0.3%的甲基托布津等农药拌种,可防治燕麦坚黑穗病。
4 施肥
4.1 基肥
结合翻地施入高温发酵腐熟好的农家粪肥、绿肥、秸秆堆肥做基肥,有机肥用量约为37500kg/hm 2。
肥料使用要符合NY/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的规定。
燕麦是耐贫瘠的作物,如果土壤肥沃,可不施有机肥。
4.2 种肥
在基肥不足时可结合播种施入种肥,每公顷施复合肥(15%N —15%P 2O 5—15%K 2O )250kg 左右。
肥料使用要符合NY/T 496 肥料合理使
用准则的规定。
5 播种
5.1 播种时间
当耕层5 cm 土壤温度达到5 ℃以上时就可以播种。
兴安盟地区的适宜播期:一般北部地区在5月10日~6月10日播种;中南部地区4月5日~5月5日播种。
5.2 播种密度
保苗25 万株/667 m 2~30 万株/667 m 2。
5.3 播种数量
按照每亩基本苗数、发芽率、种子的千粒重计算播种量。
裸燕麦一般亩播种量8 kg ~10 kg ,皮燕麦一般亩播种量10 kg ~13 kg 。
100)%发芽率()(千粒重)667m /基本苗数(株)667m /kg 播种量(22
⨯⨯=g 5.4 播种方式
实施机械化作业,主推宽幅条播种栽培技术。
利用宽幅条播燕麦播种机,进
行播种,达到宽幅带宽15cm,行距30cm,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下种深浅一致,播种均匀,播后镇压使土壤和种子密切结合以利于出苗。
6 田间管理
严格执行“三水两肥”的田间管理措施,在燕麦三叶期、拔节期和抽穗期进行灌水。
燕麦第一次浇水应在3-4叶期,此时燕麦开始分蘖,也是主穗的小穗分化期,此时是决定产量的关键时期,此时结合灌水可每亩追施尿素5-8kg。
第二次灌水应在拔节期,在分蘖末期到拔节期幼穗分化进入小花分化阶段,此时是决定穗粒数的关键时期,此时浇水和追肥有利于穗粒数增多,且能提高成穗率。
在拔节期,如果发现燕麦叶片颜色变浅,此时可结合灌水每亩追施尿素2-3kg。
此后在开花期、灌浆期进行浇水能增加籽粒的饱满度和成熟度,这是燕麦丰产的保证。
后期灌水可根据降雨情况,酌情增减灌水次数,防止土壤水分过大,造成燕麦倒伏。
燕麦生育期间一般要进行2-3次中耕除草,分别在二叶一心至三叶一心、四叶到五叶、和拔节到封垄前。
由于燕麦对药剂敏感,在燕麦生长期间,尽量不用除草剂,如必须使用,要严格控制药剂量,防止产生药害,防治燕麦田间杂草的方法有:①播种后立即给土壤喷施除草剂330g/L二甲戊灵用药量2500ml/hm2;
②在燕麦3-4叶期用400g/L立清1500ml/hm2喷雾;③48%苯达松2500-3000 ml/hm2+72%异丙甲草胺2000 ml/hm2+五氟磺草胺500 ml/hm2在燕麦3-4叶期喷雾。
7 病虫害防治
农药使用要符合GB/T 8321和NY/T 1276的规定。
7.1防治黑穗病
燕麦常见病害主要是黑穗病,选用抗病品种或者来自无病留种田的种子。
也可以播前拌种防治,用拌种双按种子用量的0.2 %拌种,或者用50 %多菌灵或者15 %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用种子重量的0.2 %拌种。
7.2 防治粘虫
在粘虫二龄期前,每m2达到15 头~20 头时进行药剂防治。
7.2.1 25 g/L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12 ml/667 m2~20 ml/667 m2喷雾,安全间隔期15 d,每季最多使用次数2 次,在低龄幼虫期防治。
7.2.2 25 g/L高效溴氰菊酯乳油10 ml/667 m2~15 ml/667 m2喷雾,安全间隔期15 d,每季最多使用次数2 次,在低龄幼虫期防治。
7.3. 防治蚜虫
在燕麦抽穗到灌浆期,每100 穗燕麦的蚜虫量达到500 头时,及时进行药剂防治。
7.3.1 70 %吡虫啉水分散粒剂2 g/667 m2~4 g/ml/667 m2喷雾,安全间隔期20 d,每季最多使用次数1 次,在盛发期防治。
7.3.2 5 %啶虫脒可湿粉剂20 g/667m2~30 g/667 m2喷雾,安全间隔期14 d,每季最多使用次数2 次,在始盛期防治。
7.3.3 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 g/667 m2~10 g/667 m2喷雾,安全间隔期21 d,每季最多使用次数2次,在发生初期防治。
7.3.4 25 %噻虫嗪水分散粒剂8 g/667 m2~10 g/667 m2喷雾,安全间隔期21天,每季最多使用次数2次,在发生初期防治。
8 适时收获
当燕麦麦穗由绿变黄,上中部籽粒变硬,表现出籽粒正常的大小和色泽,下部小穗籽粒进入蜡熟期即可收获。
可采用人工或机械进行收获。
人工收获和机械分段收获在腊熟后期进行,联合收割机收获在完熟期进行。
9 脱粒、贮存
燕麦籽粒含水量下降到18 %以下时应及时脱粒。
燕麦脱粒后进行晾晒,含水量降到13 %以下,入库贮存。
燕麦贮存期间要定期监控籽粒的含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