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中国行政史第七章

文书房---职掌通政司封进的本章,送司礼监
实际是司礼监的收发机构,且司礼监宦官均出自 文书房
六部在明代是重要的职能机构
明代六部的地位和权力因为中书省的废除而较前代 空前提高,六部听命于皇帝,其间再也没有转承机 关,成为事实上的中央最高行政机构。
1、吏部:
掌握全国人事大权,负责各机构的编制,选拔、任 命官员、考核官员。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 一人为副,下设文选、验封、稽勋、考功四清史司;
从上述可以看出,明代六部职掌虽无大的变化,但户、 刑两部之下实行按地区划分辖区的制度,打破了自唐以 来六部二十四司的体制,反映出户、刑两部在国家行政 管理中的重要性。
洪武初年,设大都督府为中央最高军事机 构。
洪武十三年改革军事机构,大都督府被一 分为五,设左、右、中、前、后五军都督 府,权力分散,且职能也发生变化,仅限 于军队的管理和训练。
(三)对官员管理的监控
明朝监察官员全面参与官吏的人事管理,使官 吏制度的实行状况处于监察机构的全面监督之 下。
选拔官员:考试中、试卷事宜皆有监察御史出席; 任用:官员赴任要先到吏科报到; 考核:吏部与都察院共同负责 (四)特务系统
明朝还设有对各级官员和人民进行秘密侦察的 特务机构---锦衣卫和东、西厂,合称厂卫。
以上诸各设一人为长,少卿二人为副,下设寺 丞若干人。诸寺权力较前代大大减弱,成为六 部的附属机构,只有大理寺的权力有所加强, 它是最高审判机关,明朝司法制度规定,由都 察院掌纠劾,刑部负责审判,大理寺主持复核。
省---道(省的派出机构)--府—县 一、省----三司分立与督抚的设置 省级三司: 1、承宣布政使司(布政司)(名词解释): 明朝先后在京师和南京两直隶区外的全国各地
3、六科是在六部地位提高后为加强对六部官 员的监察则设置的,直辖于皇帝,主管稽察六 部事务,同时掌规谏、封驳诸事。
(二)地方监察系统
地方监察的三种形式:
1、督抚对地方的监察;督抚是从都御史出巡制度 发展而来。出巡地方的中央大员称巡抚或总督,巡 抚或总督是以中央最高官员的身份巡查地方,故权 力很大,甚至有便宜行事的特权。多兼民政和军政
道的种类和不同道的职责:
道主要有二种:一是布政司系统的分守道;
二是按察司系统的分巡道。
它们分别是布、按二司的派出机关,其职责偏 重于监察。
分守道由布政司参政、参议主管所辖之道之民 政。代表布政司掌管所属府、县行政事务,是 省府间的行政区。
分巡道即按察司副使、佥(qiān)事分区巡察, 是省内小监察区。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之间的制约关系(简析明代五军都 督府和兵部的关系。 ):
五军都督府与兵部为平行军事机关,既互相配合, 又相互牵制。
1、五军都督府仅掌兵籍和军政,即军队的管理和 训练,军队的调动权和军官的选授权在兵部,最高 指挥权则在皇帝手中。
2、遇有战争,由兵部秉承皇帝旨意任命总兵将军, 总兵将军统帅从全国各卫所调集的军队去作战,战 事结束后,军队回归卫所,总兵将军归还印信。如 无兵部调兵令,五军都督府不能擅调一兵一卒。
《明会典》对行政机关的职掌和事例进行 了详细规定和记载
(一)都察院和六科
两大系统:1、都察院;2、六科。 三类官吏(都御史、监察御史和给事中)
1、都察院(明代撤销御史台,把台、殿、察 三院合一)。有纠察百官、考核官吏、参与会 审等权力。
2、都察院基层官是十三道监察御史。基本手 段是照刷文卷,即清理公务文书。
3、从职权上看, 历朝宰相拥有法定职权,即决策参与权和行政执行
的指挥权,而明代大学士包括首辅在内仅充任皇帝 的个人顾问和助手。仅有决策参与权,而不具备行 政执行中的指挥权,即只尊旨草拟诏旨,而不参与 施行,作用的忽大忽小,十分不稳定。
明代以内阁制度代替宰相制度,反映了我国封建社 会晚期专制皇权的高度发展。
厂卫由皇帝的亲信人物和心腹宦官掌管,不隶 属于任何监察、司法机构,是皇帝监视大臣和 人民的私重叠,地方监察体系中存在三套 系统,致使钦差大臣满天飞;
2、职权的混乱,造成互相牵制,以致出现 明中期后科道官员把持朝政的弊端;
3、皇权无限膨胀使监察官员行使监察权失 去保障,厂卫机构和廷杖制度使监察官员 望而生畏。
另还有一些专职道,专门负责全省或省内某一 区域的某些具体业务。
道的辖区的不定性和道员品秩的差异性:
道的辖区大小极不规律,或以一全境为辖区, 或以省内某一区域为辖区,有相互重叠的,也 有相互交叉的,还有毫不相关的,总之道的设 置依需要而定,无有定制,同一区域不同种类 的道各有治所,各有所掌,互不侵扰。
设十三布政司。布政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 首,下设参政,参政协助处理政务。
布政使的职责是宣布和执行中央政令、考察官 吏、掌握一省田土与户口、征收赋税。
可见,布政使已不能像平章政事那样无所不统, 而只能主管民政与财政了。
2、提刑按察使司(按察司):
按察司主管监察和司法,设提刑按察使为 首,下设副使、佥事负责处理政务。按察 司下属机构,其名称和职责与布政司下属 机构相同。
二是将元之路的总管府、散府改为府,将某些大州 升为府,府成为明朝中级地方行政区划的主干;
三是宋时府是一种特殊区域,州是中级行政区划的 主干,到明时州成为一种特殊区域,州领县远远少 于府领县,且州之行政区域缩小。
府的长官称知府,京府称府尹。
县,长官为知县,特受重视,尽量使知县久任。
乡老人制:
2、户部:掌财权,掌管全国户口、土地和赋税事 宜,同时也负责管理漕运、茶马、赈济和盐政等与财 政相关的事务。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一人 为副,下设按当时省区域划分的十三清史司;
3、兵部:主管武官人事、军用物资的管理和供给。设 尚书一人为长,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武选、职方、 车驾、武库四清史;
就是在每一乡挑选一名德高望重的老人担任 “老人”。协助地方官吏统治广大乡村,负责 教化乡民和处理乡民的诉讼事务。只有重大案 件才诉诸官府。每乡均设申明、旌善二 亭,“老人”于亭中裁决一般民、刑事纠纷。
里甲制度: 明代在乡村实行里甲制度。以 110 户为一里,
每里设里长十人,轮流为首,十年一轮,剩下 100 户分为十甲,各设甲首一人。里长的主要 职责是督促生产、征收钱粮,摊派徭役。 里长和“老人”在乡间处于同等地位。
一、中央政府的行政体制 二、地方政府的行政体制 三、行政运行与行政监督 四、行政官员的管理
一、宰相制的废除和内阁制的确立
内阁制度与宰相制度的异同,有根本的不同:
1、从职务设置上看 历朝宰相皆定员定制,明代大学士却无定员定制。
2、从地位上看
宰相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及其他职能机构是 其法定下属机构,明代内阁却不是法定行政机构, 其首脑内阁大臣也不是法定最高行政长官,六部也 不是其法定下属机构,有些阁臣品秩还低于六部尚 书。
4、刑部:司法机关,专主审判,设尚书一人为长,左 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按当时省区域划分的十三清吏 司,分管各省上诉案件和重大案件;
5、工部:主管营造、农田水利诸事务。设尚书一人为 长,左右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 田四清史;
6、礼部:掌礼仪、祭祀、宴飨、科举、外交和官印制 造诸事务,同时兼管皇族事务,设尚书一人为长,左右 侍郎各一人为副,下设仪制、祠祭、主客、精膳四清史。
朝廷之外还有部议和专家研议。
2、票拟、批红
部院题请、内阁票拟、司礼监批红构成国家大事的 决策处理程序。
设内阁大学士—宣德,条旨—正统初年,票拟 司礼监:是宫中的掌内外章奏及批红大权的机构,
它以掌握对内阁票拟的批红权而成为皇帝的代言人。 并且司礼监宦官参加内阁议事,享有决策权,其实 权超过内阁,已成为中书决策机构的一部分。
皇帝在票拟批红决策系统中的作用: 内阁票拟后由皇帝作出最高裁决,即用红笔在
奏折上批答,称为批红,对票拟不同意时,皇 帝可加以改动或发还内阁令其重拟,称为改票。 后来,宦官弄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取代皇帝批 红,成为皇帝处理机务的最贴近的助手。 3、封驳制度 内阁和六科的封驳权: 内阁除有票拟权,还有封驳权,即如认为皇帝 诏书因不合时宜而不便下达时,可将诏书封还 加以驳正。 六科也有封驳权,内廷拟旨交六科,六科认为 不合理者,六科给事中可加以驳正缴回,称为 科参。
因此,这样的监察制度不可能长久。
一、官员的选拔、任用和回避: (一)官员的选拔 1、荐举。洪武年间最主要的入仕途经。 2、学校。洪武年间的重要入仕途经。官员子弟和民间
3、都指挥使司(都司):
都司主管军政,设都指挥使为长,下设都 指挥同知、都指挥佥(同签)事等。都司 下属机构,设经历司掌文书收发,断事司 管理军人诉讼事务。
三司分权对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
设三司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杜绝出现地 方割据的可能性。
三司分权鼎立,虽品秩不同,但互不统辖, 分隶不同部门的中央机构。
布政司与六部、都察院有直接关系,按察 司则听命于刑部和都察院,都司则受制于 兵部和五军都督府,遇有大事则三司官员 会商解决。
这一改革将明初行中书省权力一分为三, 三司互相牵制,达到了中央集权的作用。
三司分立防止了地方专权,但因三司相互掣肘导 致政权机器运转失灵。明朝先后设置了巡抚和总 督,在分权中又出现了集权。
2、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明的监察御史, 除对中央各部门及其官员实施监督外,更主要的职能 是采取分道巡按的方式对地方政府及其官员实施监 督,称为巡按制度;分十三个监察区,每道设监察 御史署。
3、是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专掌本 省司法、监察事务。其履行监察职能的方式是分巡 所属区域:一是在全省范围内针对某一项政务进行, 二是在省内分地区巡察。主管司法、兼管按劾、纠 察诸事。
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组织:
⑴西藏设立乌斯藏行都指挥使司和朵甘行 都指挥使司。委派藏族僧侣担任。
⑵东北地区设辽东都指挥使司和奴儿干都 指挥使司。主要官员从内地选派。
⑶西北地区设哈密卫。以少数民族首领充 任,统治今新疆等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