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教以乐——浅谈初中语文的趣味教学
发表时间:2013-01-23T11:31:11.200Z 来源:《素质教育》2012年12月总第105期供稿作者:舒武琼[导读]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才的起点,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舒武琼江西省余干县白马桥初级中学335100 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是学习的情感动力,是求知欲的源泉,是成才的起点,是学生学好语文课的入门向导。
课堂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实施主体教育的主阵地。
成功的教学不是强制教学,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此,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注意创设各种有效的情境,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树立学生的自信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觉得学习是一种有趣味的活动,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加速学生完成认知过程,使学生由“厌学”到“爱学”,由“爱学”到“会学”、“善学”。
如何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寓教以乐,让兴趣成为一种有效的催化剂?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多种感官共同参与,熏陶感染
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得语文课堂由单一的耳闻为主的接受方式转化为以视听等多种感官的共同协作接受,可以大大地拓展学习的空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语文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创造条件,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为学生创造一个符合其心理特征的教学情境,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学习《斑羚飞渡》一课时,为了深刻理解“牺牲一半挽救另一半”的壮举,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我放映了电影《泰坦尼克号》中沉船的画面——船长命令男人把生的机会给女人和孩子,乐队在即将沉船、死亡来临之时,依然从容演奏。
通过特定的情景渲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了斑羚的自我牺牲精神。
在语文教学中音乐的应用也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音乐作为人类的第二语言,它能轻松拨动人们的心弦,触及人的灵魂,对人的心灵有着积极的陶冶作用。
语文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音乐的这些特点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服务。
例如在学习有关春的课文时,我给学生播放《蓝色的多瑙河》,要求学生边听边联想与音乐有关的春天的景色画面,仔细体味大自然给予我们的美妙春天,把自己置身于大自然,聆听春之声。
二、力求创新,换位学习
让学生唱主角,教师与学生变换位置,是激发学生产生学习兴趣的又一重要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次不落俗套的引入,一个出人意料的设计,一件精巧制作的教具,甚至一个不同以往的语调,都会成为学生注意的焦点,都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使学生对所学内容产生极大的兴趣。
因此,教师应该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不断地创新求异,力争每堂课都能给学生新的刺激,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例如,在学习《杨修之死》一课时,我引导学生结合文体围绕着“杨修之死”的原因各抒己见,进行一场辩论比赛——千秋功过事,留与后人说。
最后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感悟,为杨修写句墓铭之词。
再如在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我请学生小组合作,制作并填写孔乙己的履历表(包括姓名、籍贯、年龄、出生年月、学历、身体状况、特长、家庭成员、主要社会关系、工作生活简历、工作单位、主要成绩、主要优点、主要缺点、总体评价等),以这个表格贯穿全文,使学生理解了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人物死因、社会环境特点。
三、趣味设置,精心导入
自然、恰当、精彩的课堂导入犹如文章的“凤头”,能安定学生的情绪、诱发学生的感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望进入学习情境。
因此,教师要善于设计富有针对性、启发性、新颖性、趣味性和简洁的导语,把课堂教学的第一锤敲在学生的心坎上。
例如在教学《愚公移山》一文时,可以用流行歌曲《愚公移山》导入,让学生耳闻“……听起来是奇闻,讲起来是笑谈……”的优美旋律,想象一身是胆的老人形象,真切地去感受愚公移山的坚定信心。
四、质疑设置,投石问路
问题是学习的起点,问题能点燃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一个或几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可能是关键词,可能是警句,也可能是某一段落。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根据“课情”、“学情”因势利导找准切入点,提出有启发性的思考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
例如,在教学《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时,我先播放电视剧歌曲《好汉歌》,然后提问:梁山好汉中最能与歌词相符的人物是谁?从而引入课题。
再紧扣“拳打”两字设计问题:为什么出手?什么时候出手?怎样出手?而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时设置问题: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地的生活情景,哪儿的生活更有趣?然后按见解的不同将全班学生分成“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大派,请学生陈述各自的理由。
总之,通过问题的精心设置,不限制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起到投石问路的作用,引导学生畅所欲言,为自己的观点寻找理由,从而深刻地、多角度地理解文章。
我认为,兴趣虽然属于非智力因素,却是学好语文的先决条件。
因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质量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了出来,语文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不但要教学得法,更要满腔热情,持久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始终处于最佳状态。
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