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面临新的发展阶段提出的新的发展任务,同时也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本报告在广泛调研和深入讨论的基础上,着重研究浙江“十三五”规划编制将涉及的六个重大问题——新常态下浙江经济增速问题、强化创新驱动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建设都市圈与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全面深化改革和强化政府治理问题、扩大开放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平台问题、建设“两美浙江”和改善民生问题,以期为浙江“十三五”规划的科学制订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浙江经济已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开始迈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
“十三五”是浙江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关键时期。
在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期间,经济减速换挡,产业链向高端迈进,二元经济结构加快调整,资本输出不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成为稳定内需主体,中小企业和新业态成为增长新亮点。
面对未来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背景和新趋势,需要确定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新思路,培育推进新常态发展的新动力,构建巩固新常态发展的新机制,牢牢把握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发展、改善民生的主旋律,狠抓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增强推进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信心。
关于新常态下浙江经济增速问题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在震荡中缓慢复苏,进入调整转型期。
“十三五”时期,世界经济增长将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因素。
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已达到上中等收入国家发展水平,在新的发展阶段面临着无法回避的生产要素供给和生态环境容量等方面的瓶颈约束。
中央准确把握经济发展大局,作出了我国经济正处在从高速到中高速的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阶段的重要判断,明确提出要从中国经济新常态出发,加快调结构转方式,注重质量效益,保障改善民生。
(一)经济增速换档是浙江经济发展的规律性现象2013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37568亿元,人均GDP 约11050美元。
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对各国人均GDP的统计排序,浙江经济发展水平大体跟全球排名51-60之间的巴西、巴拿马、土耳其、马来西亚、墨西哥、黎巴嫩等国家相当,低于高收入经济体下限约13.5个百分点,处于上中等收入经济体并接近高收入经济体门槛的发展水平。
综合经济结构等多方面因素判断,浙江经济已处于工业化后期或工业化发达阶段。
根据发达经济体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经验,鉴于浙江经济所处的发展阶段,经济增速换档放缓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二)经济增速换档仍可确保浙江发展目标实现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要求,党的十八大在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强调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省委十三届二次全会进一步作出决策部署,到2020年,实现全省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提前实现。
2010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272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52058元。
2011-2013年间的经济增速分别为9%、8%和8.2%,按照2014-2015年均GDP 增速7.5%左右测算,“十三五”时期,浙江经济年均增速只要达到6.3%左右,同时保持居民收入增速不低于经济增速,到2020年就可实现“四翻番”的目标。
(三)增速换档可为转方式调结构提供更大空间浙江经济已接近高收入经济体水平,开始迈入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
“十三五”是浙江建设“物质富裕、精神富有”,“美丽浙江、美好生活”的关键时期。
面对未来一个时期国际国内经济发展的新背景和新趋势,需要确定适应新常态发展的新思路,培育推进新常态发展的新动力,构建巩固新常态发展的新机制,牢牢把握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型发展、改善民生的主旋律,狠抓改革开放和创新驱动,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若干重大问题研究浙江省人民政府咨询委员会改革开放以来,浙江通过率先发展民营企业、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和实施“强县战略”,走出了一条内生性、市场化的快速发展道路,并在发挥比较优势基础上增强了国际竞争力。
但自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推动浙江经济发展的传统动力后劲不足,民营企业、专业市场、“块状经济”、“强县战略”等曾经推动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均遭受不同程度的消解。
当下,国际国内经济大环境的深刻变化,加上沿海省区的竞相创新发展、中西部省区的奋起追赶,浙江经济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应对外部冲击的脆弱性等问题日益突出。
“十三五”时期,浙江需要加快进行全面深化改革,以强化体制机制创新和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为突破口,培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动力,推动浙江经济在更高的起点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浙江经济适应新常态的关键在于,通过创新驱动,加快调整产业结构和优化经济结构。
浙江倘若继续勉强维持超越潜在增长率的高经济增长,不仅短期会加大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压力,中长期则“欲速而不达”,贻误经济结构调整和优化的良机,使近年显示出来的转型发展势头受阻逆转。
为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发展,必须坚定转型信念,稳定发展预期,保持中高速发展的平常心。
为此,建议“十三五”时期浙江经济年均增长速度指标确定在7%左右。
关于强化创新驱动与促进经济转型升级问题强化创新驱动是加快转方式调结构,重塑发展新动力,保证“十三五”期间浙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创新的核心是科技创新,同时也包括商业模式创新、管理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
必须坚定信念,抓住机遇,聚焦重点领域,实现重点突破。
(一)坚持创新驱动,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浙江是制造业大省,在“十三五”期间必须大力实施工业现代化战略,以网络智能制造为导向,着力把制造业做强做精,努力打造工业4.0版,建设工业强省。
要围绕构建符合浙江省情的现代产业体系规划目标,以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为导向,以专业化产业集聚区为主战场,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城市关联产业、节能环保、新型建材、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要充分发挥浙江的区位优势和港口优势,积极建设海岛型绿色石化基地和沿海新核电基地。
同时,立足现有“块状经济”,进一步鼓励企业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激励核心技术创新,鼓励依托主业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构建“总部基地驻扎浙江、全产业链全球布局”的新型产业集群组织形式,促进优势产业实现价值链升级。
(二)注重规划引领,强化现代服务业发展浙江经济已进入工业化发达阶段,必须加快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在进一步推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基础上,以全面实施“四大国家战略”为重要契机和平台,实行分类指导,强化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突出对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研发设计和数字传媒等创新性、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的强化发展;突出金融行业作为综合性服务业的战略地位,加快地方金融的多元化发展;加快发展网络经济、信息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教育、商务会展和批发分销等生产性服务业;改造提升商贸流通、旅游和房地产等传统优势服务业;协调发展与改善民生密切相关的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公共服务、社区服务和家庭服务业。
(三)找准新增长点,大力发展信息经济互联网的广泛应用将带来一场意义深远的社会经济及生活方式变革。
对浙江经济而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最大获益是信息经济尤其是电子商务和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崛起及其在经济转型发展中发挥的重要引擎作用。
统计数据显示,浙江电子商务发达,交易额占到全国交易总量的一半左右。
随着全国首个跨境贸易电子商务产业园落户杭州,以及杭州和宁波同时入选首批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以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技术创新将成为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
“十三五”期间,浙江要以市场应用为导向和重点,大力发展信息经济。
在进一步强化电子商务发展优势基础上,要大力发展地理信息服务业,重点发展基于下一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适应云计算技术、时空技术、三维技术的地理信息系统产品。
加快发展互联网金融、电子政务、数字媒体、数字营销、网络远程教育、远程医疗协作等信息服务行业。
(四)按照规模化、生态化、品牌化的要求,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十三五”期间,要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积极探索并加快落实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户宅基地用益物权、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权“三权到人、权随人走”等重大改革举措,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流转,尽快搭建农地流转信息交易平台,实现农地“阳光流转”,确保农民利益不受损害。
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组织创新,大力培育专业大户、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促使农业发展由资源优势、产品优势向产业优势、生态优势、品牌优势转变,大力促进由龙头带基地连农户的组织形式和“贸工农科教服”一体化、产业化模式。
深化农业科技推广体制改革,整合政府、科研、教育等各方面力量,形成产学研、农科教一体化的新型农技推广体制,切实提高农业科技含量。
要着力建设农产品现代营销体系,建立高效快捷、连接产、加、销的农产品物流体系,以因应现代农业发展和日益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依托舟山国际粮油产业园区和省内骨干粮油企业,发挥江海联运优势,建设粮油“海进江”物流基地、粮油加工贸易进出口基地、国家和浙江省粮油储备基地。
“十三五”时期,随着产业结构朝着“加速三产、提升二产、优化一产”的方向调整,经济增长重心将加速向服务业转移。
到“十三五”期末,随着服务业得到强化发展,制造业实现优化升级,农业精细化和组织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次产业结构将从“十二五”期末的4.5∶47.5∶48力争调整为4∶41∶55。
关于建设都市圈和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问题“十三五”时期,要积极推进以都市圈和城市群引领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立足于加快融入以上海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重点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区。
要进一步突破行政区划限制,构建都市圈和城市群内部要素自由流动、规划相互衔接和资源共享、环境共保的机制,增强都市区对全球高级要素的吸引、集聚功能,扩大现代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的辐射半径,进一步优化国土空间布局,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发挥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引领作用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核心进一步优化空间布局。
规划建设以杭州、宁波、温州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为核心的功能互补、结构合理、大中小协调的城镇体系,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带动美丽乡村建设。
强化都市区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的作用。
发展壮大湖州、嘉兴、绍兴、衢州、舟山、台州、丽水等区域中心城市,完善综合服务功能,增强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建设成为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