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摘要:语文对于初中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阅读在语文学习整个环节又占有重要分量。
良好的阅读水平不仅有利于学生后续的学习,也能让他们更好地领略语文的魅力。
从我国初中生的阅读实际情况来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存在许多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结合多年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经验,对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出了策略和方法,希望为提高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提供有效思路。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阅读教学;有效性;策略
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阅读教学策略指的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等方面的策划与选择,它要解决的是怎样教和怎样学的问题
一、帮助学生理解文章情趣,培养阅读兴趣
一部分学生视阅读理解如毒虫蛇蝎,一部分学生爱阅读甘之如饴。
为什么学生会怕阅读呢?这是因为学生对某些美好的词汇感到陌生,对一些巧妙的写作手法无法领略其中的妙处。
这就需要老师由文章的表达情感入手,进而帮助学生知道文章是写了哪些内容,来表达这些情感,学生就明白,读过文章,自己内心的感受并非无源之水,而是实实在在的文章内容引发的。
而内容的平铺是绝对很难引发读者的共鸣的,接下来,老师可以尝试分析作者描述内容时所采用的优秀的写作手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写作手法的高妙处。
学生明了文章的高妙,仿佛是熟识了一个新朋友,他再见到阅读还会怕吗?
二、倡导多元解读教学,培养学生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初中生进行其他活动以及获得高层次发展进步的基础性能力。
通过对教材内容的多元化解读,能彰显学生的个性,有效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确保学生的课堂主体地位,并使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获取更多知识或信息。
初中生个体受家庭、生理、心理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在进行文本阅读时存在着诸多差异,其阅读鉴赏过程和结果也是千差万别的。
例如,在教学人教版九年级课文《愚公移山》一课时,老师可以设问:“愚公移山的做法是否聪明?”让学生自己进行自由辩答。
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既要重视和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但同时“多元”也有一个界限,这就要求教师要巧妙引导,把学生的思维引向“求佳”方面,让学生不断体会多元,感受差异性,最终形成真正有意义的创造性见解。
三、充分形成师生互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课堂的阅读教学应当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两者共同参与、协调完成沟通交流的信息传递过程。
教师只有充分发扬教学民主,才能增强学生的课堂"主人翁"意识,锻炼他们积极思维的能力和勇于质疑的胆量,让他们尝到"跳一跳就能够得到"的甜头,让学生不仅主动参与学,也参与教。
如果教师只是按照自己的思维方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或直接或抽象地告诉学生标准答案,那就难以把教学任务落到实处,也很难影响到学生的心理意识的接受,更何况学生对老师的依赖思想也会一如既往,因此,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不会被激发出来,他们就永远是臣服于知识的"奴隶",是知识的"记事本"。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在教学中,可以这样让学生民主地参与教学:教师给学生布置的作业,题目是"读书的好点子",然后提出要求:"您对本学期的阅读教学有何建议,请提出来,越多越好。
"通过对学生的建议一一阅读及认真分析,从中选取可行的建议,辟一墙报,命名为"大家的金点子",并将这些点子逐步运用于阅读教学中,这种方法受到了学生的大力支持,这样作为主体的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就能充分体会到自主学习的乐趣和参与教学实践的快乐。
当学生感觉到自己的建议被教师采纳,这种自主的权力和被激发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前奏,
也成为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的一种动力,教师通过对学生"点子"的调查,可了解哪些内容是学生最需要的,哪些方法是学生最易接受的,那些话题是学生最欢迎的,通过教学、教法的改进,就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质量,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发挥学生想像力,实现学生个体思想的转变。
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实现知识的转换,将文章中精髓部分转化为自己内在的思想,需要在拓展学生想象空间的基础上进行,二者可以相互辅助。
具体来说,就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中,注意讲课的方式,避免“权威式”教学,不要让学生对教师的解读产生定势思维。
尽管学生吸取教师的思想是应该的,但是,也不能全屏吸收。
这是素质教育对学生个人能力的要求。
为此,教师可以运用文章中的一些“断点”让学生发挥想象,对文章进行个人的思考。
最典型的就是《孔乙己》一文中,鲁迅在文章后面,并没有对孔乙己的命运进行明确的解答,而在学习这篇文章时,教师不能让学生局限于“孔乙己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这样的问题进行思考,而是要让学生从整个文章所蕴含的深刻思想进行思考,不能从“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么一句话进行猜测、阐述,这是许多语文教师犯的错误。
因此,在这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立足全文,立足当时社会背景的情况下,进行解读。
当然,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有学生自己进行发挥。
但是,教师必须要设置条件,就是让学生对自己的解读进行解释说明,让学生在自己的猜测中,贯穿一定的个人思想。
如有学生喜欢幻想,把时空进行转换,让孔乙己到现代社会,然后思考竞争激烈的中考压力下,孔乙己是否能“中榜”。
这样的思维方式,教师也是应该肯定的,毕竟学生对文章中的“科举”与当前的“高考”作了对比,是对现实问题的思考,是个人阅读理解能力的升华。
总之,阅读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但就目前来看,初中语文阅读课堂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仍亟待提升。
阅读教学直接关系到各科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提高,学生必须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才能逐渐领会、理解课文及其他阅读材料的意义,进而去学习写作技能及加深对其他课程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通过必要的语文阅读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参考文献
[1]吴春芳.浅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思考[J].课程教育研究,2011
[2]斯日古楞.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2010
[3]范红.浅议初中语文阅读有效教学探析[J].现代语文:中旬.教学研究,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