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碳酸钙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碳酸钙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可以直接以固体粉状添加,用量依粉体的粒度大小或 比表面积而定,一般为碳酸钙质量的0 . 8 % ~1 . 2 % ; 在高速混合机、卧式桨叶混合机及其他可控温混合 机中进行表面包覆改性时,一般为间歇操作,首先 将计量和配制好的物料和硬脂酸一并加入改性机 中,搅拌混合15~60min即可出料包装,硬脂酸的用 量为碳酸钙质量的0 . 8 % ~1 . 5 % 左右,反应温度控制 在100℃左右。为了使硬脂酸更好地分散和均匀地与 碳酸钙粒子作用,也可以预先将硬脂酸用溶剂( 如无 水乙醇) 稀释。改性时也可适量加入其他助剂。
图2 所示为用钛酸酯偶联剂进行干法表面包覆
钛酸酯偶联剂 惰性溶剂
混合
碳酸钙
干燥
高速混合
包装
图2 用钛酸酯偶联剂进行干法表面包覆改性的工艺流程
改性的工艺流程。为了提高钛酸酯偶联剂与碳酸钙 作用的均匀性,一般用惰性溶剂,如液体石蜡( 白 油) 、石油醚、变压器油、无水乙醇等进行溶解和稀 释。钛酸酯偶联剂用量依碳酸钙的粒度和比表面积 而定,一般为0 . 5 % ~3 . 0 % 。碳酸钙的改性温度尽可 能在偶联剂闪点以下,一般为1 0 0 ~1 2 0 ℃。钛酸酯 偶联剂和惰性溶剂混合后以喷雾或滴加形式加入高 速混合机中,这样可以更好地与碳酸钙颗粒分散混 合,进行表面化学包覆。如采用连续式的表面改性 设备,如S L G 连续式粉体表面改性机也可以不用溶 剂预先对钛酸酯偶联剂进行稀释。
湿法表面改性一般用于轻质碳酸钙及湿法研磨 的超细重质碳酸钙的表面改性。
除了硬脂酸(盐)外,其他脂肪酸(酯),如磷酸盐 和磺酸盐等也可用于碳酸钙的表面改性。用一种特 殊结构的多聚磷酸酯( A D D P ) 对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 后,碳酸钙粒子表面疏水亲油,在油中的平均团聚 粒径减小,将改性的碳酸钙填充于P V C 塑料体系可 显著改善塑料的加工性能和力学性能。据报道,混 合使用硬脂酸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轻质碳酸钙进
用钛酸酯偶联剂处理后的碳酸钙,与聚合物分 子有较好的相容性。同时,由于钛酸酯偶联剂能在 碳酸钙分子和聚合物分子之间形成分子架桥,增强 了有机高聚物或树脂与碳酸钙之间的相互作用,可提 高热塑料填充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如冲击强度、拉 伸强度、弯曲强度以及伸长率等。用钛酸酯偶联剂表 面包覆改性的碳酸钙和未处理的碳酸钙填料或硬脂酸 ( 盐) 处理的碳酸钙相比,各项性能均有明显提高。
湿法改性是在水溶液中对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 处理。一般工艺过程是先将硬脂酸皂化,然后加入 碳酸钙浆料中,经过一定时间的反应后,进行过滤 和干燥。碳酸钙在液相中的分散比在气相中的分散 较为容易。另外,通过加入分散剂,使其分散效果 更好,因此,在液相中碳酸钙颗粒与表面改性剂分 子的作用更均匀。当碳酸钙颗粒吸附了硬脂酸盐 后,表面能降低,即使经压滤、干燥后形成二次粒 子,其团聚结合力减弱,不会形成硬团聚,用较小 的剪切力即可将其重新分散。虽然常温下也可进行 湿法表面改性,但反应时间长,因此,一般都要加 温进行表面改性,改性温度一般为50~100℃左右。
2 861.6 36.75
2 900.8 36.46
2 832 37.14
弯曲模量( M P a )
3 381
3 420
3 273
表2 各种偶联剂对碳酸钙填充热固性聚酯的影响
偶联剂
拉伸强度 伸长率 弯曲模量 缺口冲击强 熔体流 (MPa) (%) (MPa) 度(kJ/m2) 动 指 数
不加偶联剂 66
碳酸钙
干燥
表面改性
包装
图1 用硬脂酸干法处理碳酸钙的工艺流程
硬脂酸干法处理碳酸钙的工艺流程:先将碳酸钙进 行干燥,除去水份(如果碳酸钙的水份含量小于1%可 以不进行干燥) ,然后加入计量配置好的硬脂酸在表 面改性机中完成碳酸钙粉体的表面改性。采用S L G 型粉体表面改性机和涡旋磨等连续式粉体表面设备 时,物料和表面改性剂是连续同步给入的,硬脂酸
母料填料(Master Batch Pellet)是一种新型塑料 填料。方法是按一定比例将填料和树脂母料混合, 并添加一些表面活性剂,经过高剪切混合挤出,切 粒而制成母粒填料。这种母料填料具有较好的分散 性,与树脂结合力强,熔融均匀,添加量高,机械 磨损小,应用方便。因此,广泛应用于打包带、编
பைடு நூலகம்
4
2007年第2期 中国非金属矿工业导刊 总第60期
表1 是用锆铝酸盐偶联剂( 商品牌号为F 、F P W ) 处理重质碳酸钙(粒度2μm)后填充聚丙烯材料的力学 性能。结果表明,填充材料的各项力学性能显著改 善,尤其是冲击强度和伸长率。
对于同一种碳酸钙填料,使用不同的偶联剂进 行表面改性处理,填充后的效果也会有所差别。表2
表1 锆铝偶联剂改性对碳酸钙填充聚丙烯力学性能的影响
织袋、聚乙烯中空制品(管材、容器等)、薄膜、聚烯 经注射器。根据基体树脂的不同,常用母料填料主 要有无规聚丙烯碳酸钙母粒(APP母料)、聚乙烯蜡碳 酸钙母粒和树脂碳酸钙母粒填料等几种。
APP母料是以碳酸钙和无规聚丙烯为基本原料, 以一定的比例配制,通过密炼、开炼、造粒生产。 碳酸钙在和无规聚丙烯复合前须经表面活化处理。 无规聚丙烯和活性碳酸钙的配比一般为1∶3~1∶10。 为了改善无规聚丙烯的加工成型性能,一般成型时 加入部分等规聚丙烯或部分聚乙烯。无规聚丙烯和 活性碳酸钙的配比决定了碳酸钙粒子表面包覆厚 度,从而最终影响A P P 母料的产品质量。
0.2 1 300
4
3.0
钛 LICA09
75
0.7 1 900
10
5.4
酸 LICA38
77
0.7 1 700
10
5.1
酯 K R - T T S 65
0.5 1 300
7
4.4
硅 A-172
68
1 500 1 500
3
3.3
烷 A-1100
70
1 600 1 600
4
3.2
是不同的偶联剂对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然后填充 热固性聚酯后制品的测试结果。其配方为热固性聚 酯30,碳酸钙70,偶联剂0.3。结果表明,钛酸酯偶 联剂L I C A 0 9 和L I C A 3 8 的改性效果较好。
利用超细粉碎过程的机械力化学作用也可对碳 酸钙粉体进行表面改性。碳酸钙在超细粉碎过程 中,由于机械力的作用,一方面粒度变细,与此同 时,一部分机械能积聚在颗粒内部,引起表面结构 和性质的变化,使碳酸钙表面与表面改性剂的作用 活性增加。因此在超细粉碎过程中添加表面改性剂 和助剂可在超细粉碎过程中同时完成碳酸钙的表面 化学包覆改性。
碳酸钙的表面改性方法主要是化学包覆,辅之 以机械力化学;使用的表面改性剂包括硬脂酸(盐), 钛酸酯偶联剂,铝酸酯偶联剂等。表面改性工艺有 干法和湿法两种。
硬脂酸( 盐) 是碳酸钙最常用的表面改性剂。其 改性工艺可以采用干法,也可以采用湿法。一般湿 法工艺要使用硬脂酸盐,如硬脂酸钠。图1 所示为用
硬脂酸
3
郑水林:碳酸钙粉体表面改性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
行表面处理,可以提高表面改性的效果。硬脂酸与 十二烷基苯磺酸钠的比例为2∶1,用量分别为碳酸钙 质量的2 . 5 % ~3 % 和1 . 2 5 % ~1 . 2 % ,反应温度9 0 ℃。
用脂肪酸( 盐) 改性处理后的活性碳酸钙主要应 用于填充聚氯乙烯塑料、电缆材料、胶粘剂、油 墨、涂料等。
采用高频感应耦合辉光放电等离子系统,并用 氩(Ar)和高纯丙烯(C3H6)混合气体作为等离子体处理 气体对重质碳酸钙( 1 250 目) 粉末进行低温等离子体 改性结果表明,经A r - C 3 H 3 混合气体处理的碳酸钙 填料与聚丙烯( P P ) 有较好的界面粘合性。这是由于 经改性后的碳酸钙颗粒表面存在一非极性有机层, 因此降低了碳酸钙颗粒表面的极性,提高了与聚丙 烯(PP)的相容性和亲和性。
在A P P 母料这一体系中,碳酸钙粒子四周被无 规聚丙烯包覆,即碳酸钙粒子均匀地分散在无规聚 丙烯基料中。理论上,填充的碳酸钙越多越好,即 假想厚度越小越好。但实际厚度取决于工艺设备及 操作条件。
用聚乙烯蜡或聚乙烯代替无规聚丙烯作基料与 活性碳酸钙填充复合即可制备聚乙烯蜡碳酸钙母料 填料和聚乙烯碳酸钙母料填料。
采用缩合磷酸( 即偏磷酸或焦磷酸) 对碳酸钙粉 体进行表面改性,可克服碳酸钙粉体耐酸性差、表 面p H 值高等缺点。改性后产品的p H 值为5 . 0 ~8 . 0 ( 较表面处理前下降1 . 0 ~5 . 0 ) ,难溶于醋酸等弱酸 中,耐酸性较好。另外,在碳酸钙碳化过程中加入 硫酸锌和水玻璃进行表面改性,所得产品应用于丁 苯橡胶时,可改善其断裂伸长率和撕裂强度。
铝酸酯偶联剂也已广泛应用于碳酸钙的表面处 理和填充塑料制品,如P V C 、P P 、P E 及填充母粒等 制品的加工中。经二核铝酸酯处理后的轻质碳酸钙 可使C a C O 3/ 液体石蜡混合体系的粘度显著下降,改 性后的碳酸钙在有机介质中的分散性良好。此外, 表面改性活化后的碳酸钙可显著提高C a C O 3 / P P ( 聚 丙烯) 共混体系的力学性能,如冲击强度,韧性等。
经偶联剂处理后的碳酸钙(包括轻质碳酸钙和重质 碳酸钙),除了用作硬质的聚氯乙烯的功能填料外,还 广泛用作胶粘剂、油墨、涂料等的填料和颜料。
采用聚合物对碳酸钙进行表面改性,可以改进 碳酸钙在有机或无机相(体系)中的稳定性。这些聚合 物包括低聚物、高聚物和水溶性高分子,如聚甲基 丙烯酸甲酯( P M M A ) 、聚乙二醇、聚乙烯醇、聚马来 酸、聚丙烯酸、烷氧基苯乙烯—苯乙烯磺酸的共聚 物、聚丙烯、聚乙烯等。
力 学 性 能
锆铝偶联剂牌号
F
FPM
对比样
伸长率(%) 缺口冲击强度( k J / m 2) 非缺口冲击强度(kJ/m 2)
35 5.0 95.06
26 4.6 105.84
8.9 3.8 20.58
拉伸强度( M P 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