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中国民族
问题导入
新课讲授
中国历史上运用政治手段“变民风,化民俗”的事例是很多的。所以,民俗的变异性就是指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强行改变民俗。这种论断对吗?
一、民俗的概念
民俗:是民间的风俗习惯,是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和传承的文化现象。
从时间上看:民俗是人类社会发生、发展过程中相沿积久、约定俗成的产物。
我们通过了解民族的形成过程。可以得出什么结论呢?(学生议论)
至少应该明确下面两个观点:
1、民族的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板书)
需要说明的是,“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的共同体”的表述,只是民族的一般含义,不是完整的民族定义,作为中学生我们掌握到这个层次就可以了。
2、民族是人类历史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板书)
三、中国民族的特点及概况
长相、服饰是可以反映不同民族特征的,但不能认为划分民族的依据就是长相服饰。长相服饰与划分民族的依据之间是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长相、服饰属于民族的外部特征,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才是民族内在本质的东西,要正确划分不同的民族必须抓住其内在的特点和本质。
民族的四个基本特征:
1、共同语言:民族内部用以彼此交流思想和互相往来而通用的语言。
教案序号
1
授课班级
16高铁1、2、3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一章中国民族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多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2、了解中国民族的特点及概况
教学重点
中国民族的特点及概况
教学难点
中国民族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无
课外作业
P6 三、四板书Biblioteka 计见多媒体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例:56个民族、少数民族
提问:中国的55个少数民族是与汉族同时形成的吗?
二、中国多民族的形成与发展
1、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地处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四周天然阻隔),造成了中国多民族内向凝聚的特点。
2、父系氏族:部落联盟分为三大集团(华夏集团、东夷集团、苗蛮集团)
3、夏商周时期是中国民族形成的一个重要时期,在不断的战争融合中,演化成华夏族。
4、秦汉时期是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时期。
5、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民族大融合和进一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众多少数民族融入汉族。
6、隋唐和辽宋时期是中国各民族大发展时期。
7、元明清中国各民族进一步发展,各少数民族的族称在这一时期已基本确立。回族在元朝开始形成,经过元朝、明朝,形成了回族。
划分不同民族的依据是什么?是以他们的长相以及服饰为依据吗?为什么?
模式性是指人们共同遵循的约定俗称的标准形式或行为方式。
当我们观察个体或群体在特定情境中的活动的时候,并不能直接就把他们当作民俗,因为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个别的、一次性的。只有当人们观察到它们的重复呈现,确认它们体现出某种模式之后,才能确认它们为民俗。
5、整合性和变异性
整合性就是民俗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通过传承和传播不断得以调节,从而形成一定性质的模式。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问题导入
新课讲授
在同一个地区生活,拥有共同的语言的人就属于同一个民族吗?
答:不一定。比如一个汉族人从小就在壮族长大,学的是壮族的语言,流的是汉族的血。
一、民族的概念
在人类历史上,民族并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原始社会里,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那时并不存在民族。原始社会末期,由于金属工具的使用,生产力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出现了社会分工,提高了劳动效率,社会上有了剩余产品,于是产生了私有财产。从此,以掠夺财富为目的的部落战争频繁发生,亲近的各部落为了掠夺其它部落或者防御其它部落的掠夺,就联合起来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使各部落互相杂居,逐步融合,人们间的关系也由地域关系逐步取代血缘关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随着氏族制的解体,阶级和国家的产生,人们的共同体便由氏族、部落、部落联盟发展为民族这种新的共同体。
二、基本特征
1、社会性和群体性
是指民俗在产生和流传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基本特征,也是民俗的本质特征。
2、民族性和地域性
尽管同属华夏文明,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由于各自的条件不同,总是呈现出迥然不同的民俗。
思考:
《礼记》中“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说明了什么?
3、传承性和传播性
传承说的是时间上各个民族和地区的人们纵向的世代相传。
从空间上看:不论是往日处于落后、蒙昧、野蛮状态的氏族部落,还是今日经济、科技、文化高度发达的繁华都市,民俗都是它们重要的伴生物。
从民俗与文化的关系来看:民俗是传统文化的基础,是人类文化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属于民间文化。
民俗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一旦形成,就成为规范人们的心理、行为和语言的一种基本力量。
3、教育功能
是指民俗在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等方面的教育和潜移默化的作用。
俗话说:“习俗易人,贤君难免”。
例如:如一些民族和地方在分家时,要划出一份财产供养父母,这样来培养人们尊老美德。
如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能使人们自然地联想到楚国爱国诗人屈原。
4、凝聚功能
是指民俗具有使社会民众的思想与行为保持向心力和凝聚力的作用。
5、娱乐功能
指民俗具有使民众的心理产生快乐和愉悦的调剂作用。
5、审美功能
是指民俗能对社会成员的心理产生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的审美作用。
2、共同地域:因为共同地域是民族形成的前提,民族的其它特征都是以共同地域为基础形成的。“我国维吾尔族80%以上的人口住在新疆南部”
3、共同经济生活:“在古代,蒙古部落过着游牧生活,以‘黑车白帐’为家,逐水而居”
4、共同心理素质:是指一个民族的共同爱好、历史传统、风俗习惯、民族尊严等,主要表现在共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习俗方面。是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征“藏族群众向客人敬献哈达,傣族群众要过泼水节”。
教案序号
2
授课班级
15高铁1、2、3
授课课时
2
授课形式
讲授
授课章节
名称
第二章中国民俗
使用教具
多媒体
教学目标
3、掌握民俗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4、了解民俗的起源和变化
教学重点
民俗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
民俗的起源和变化
更新、补
充、删节
内容
无
课外作业
P25 二
板书设计
见多媒体
教学后记
课堂教学安排
教学过程
主要教学内容及步骤
民俗的规范功能,是指民俗对社会民众的行为、语言和心理所具有的约束和控制作用。它在对人们生活和心理的普及与深入的程度上,是更为普遍存在的一种社会文化规范。
例如:如在中国,一个不祭拜祖先的人是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的。
2、实用功能
从总体上说,任何一种民俗现象的流行总是与人们争取生存、谋求兴旺发达的意愿联系在一起的,它广泛地表现在衣食住行等生活的各个方面。
传播说的是空间上值的是不同民族和地区的人们横向相互学习、影响和渗透。
民俗现象主要以口耳相传、行为示范和心理影响的方式传承和传播,从而形成多元民俗文化相互间的碰撞、吸收、融合和发展。
民俗正是在这种纵向的传承和横向的传播的结合中得到发展的。
4、类型性和模式性
类型性是指民俗在内容和形式方面的彼此类似的性质。
变异性是指民俗现象在流传过程中,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产生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变化。如在过年的习俗中,门上最早用桃木避邪,后发展为用门神桃符。
想一想:
如何在保护当地传统民俗的基础上,利用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使本民族或当地的民俗推陈出新?
6、丰富性和多样性
民俗习惯常常是一个民族一种。
三、民俗的社会功能
1、规范功能
从民族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看到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它有一个产
生和发展的过程,以后还会有一个逐步消亡的过程。
民族作为一个历史范畴,是在不断形成和发展变化的。
1、泛指历史上形成的、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各种人的共同体。
例:民国时期“中华民国”“中华民族”
2、特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以及表现于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人的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