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时规范练六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散文阅读(时间:45分钟分值:41分)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
社会需要的是真抓实干的人,而非巧舌如簧的人;是一心为公的人,而非________的人;是追求进步的人,而非贪图荣华的人。
当代青年要改变一些不合时宜、与“大气候”________的陈规陋习、陈腐风气,跟官气、躁气、暮气说再见。
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都需要给青年成长的时间和成熟的空间,在他们出现过失的时候少些“大棒”“板砖”和“紧箍”,而是给予________的指导、正人先正己的引导,从而使其在面对象牙塔之外的纷繁世事之时,既有活力又有定力,不至于________,也不至于被一时的名利“遮望眼”。
摒弃“官本位”思想不能仅仅停留于倡议,或者是简单地依靠自律。
一方面要对青年学生官僚化、行政化的作风与作为进行批评、教育和矫正;另一方面,高校也要反思自身是否存在官僚化和行政化的作风。
毕竟学校不是象牙塔,学生不能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解决“官本位”的问题,应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好大喜功南辕北辙有的放矢老气横秋B.好大喜功格格不入春风化雨暮气沉沉C.好高骛远格格不入有的放矢暮气沉沉D.好高骛远南辕北辙春风化雨老气横秋答案 B解析好大喜功:不管条件是否许可,一心想做大事,立大功(多含贬义)。
好高骛远:不切实际地追求过高的目标。
格格不入:有抵触,不投合。
南辕北辙:心里想往南去,却驾车往北走,比喻行动和目的相反。
春风化雨:适宜于草木生长的风雨,比喻良好的教育。
有的放矢:对准靶子射箭,比喻言论、行动目标明确。
暮气沉沉:形容精神萎靡,不振作。
老气横秋:形容人摆老资格,自以为了不起的样子;形容人没有朝气,暮气沉沉的样子。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免疫”。
B.不能一味地指望学生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产生“免疫”。
C.学生不能够自然而然地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产生“免疫”。
D.学生不能够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自然而然地“免疫”。
答案 A解析A、B两项省略主语,它们的主语应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C、D两项的主语是“学生”,根据上下文来看,主语应是“学校管理层、教育主管部门以及社会各界”。
排除C、D两项。
“对社会上热衷的事情”是引出对象的介词短语,它一般紧接着中心语。
另外“产生”“免疫”搭配不当,“产生”的应该是“免疫力”。
故选A。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从现实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B.从大学入手,着力解决现实问题C.从现实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D.从大学入手,努力解决深层问题答案 C解析本段文字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立足点,是整个社会的现实,因此,“从大学入手”比较片面,应用“从现实入手”,故排除B、D 两项。
A、C 两项的区别是“现实”和“深层”,填入的句子要与后面一句“而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会的层面”形成层递关系,可知应选“深层”。
4.下面是某高三学生参加上海交大自主招生的自荐信片段,其中有五处用词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
(5分)我是上海市高级中学2019届理科实验班的李明,和其他同胞一样,我也要求通过贵校的自主招生来实现我一直以来的夙愿——考入上海交通大学。
我保证,假如我能进入上海交通大学,一定会本着“饮水思源,爱国荣校”的校训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培养自身的综合素质,成为上海交大的骄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同胞”改为“同学”;②“要求”改为“期待”;③“夙愿”改为“梦想”;④“本着”改为“遵循”;⑤“培养”改为“提升”。
解析本文为自荐信,属于书信体。
书信体用语一般比较亲切文雅,答题时需要注意对象、场合、恰当的语句以及感情色彩等。
“同胞”“要求”属于使用对象有误;“夙愿”与“一直以来”语意重复;“本着”和“培养”属于搭配不当。
5.下面是中国银行信用卡办理流程图,请把这个图转化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示例)中国银行信用卡办理需要经过申请、初审、复审、终审、结论五个环节。
其中初审环节需要审核内部数据、外部数据,并要经过公安核查。
复审环节需要人工审核、电话审核和反欺诈数据审核。
二、名篇名句默写(6分)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我们既要善于从正面学习,又要善于从反面借鉴,关于这种辩证的学习方法,《论语·述而》中是这样表述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本是表达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曹操在《短歌行》中借此来表达对贤才的渴望。
(3)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即便在芳香与污浊混杂的环境里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洁,以体现其“不忘初心”的决心。
答案(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2)青青子衿悠悠我心(3)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解析(1)中的提示语是“从正面学习”“从反面借鉴”;(2)中的提示语是“表达女子对所爱之人的期盼与思念”“对贤才的渴望”,注意“衿”;(3)中提示语是“芳香与污浊混杂的环境”,注意“糅”“昭”。
三、散文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大明湖畔稼轩祠泉琴①大明湖南岸有一静肃小院。
小院周围,绿树红花,参差披拂,如诗如画。
②踏着一条青石板路缓步来到小院正门,举目望时,只见门框上方高悬一匾额,上书“辛稼轩纪念祠”。
原来,这一片就是大明湖公园新八景之一的“稼轩悠韵”。
辛弃疾和李清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词人,并称为“二安”。
巧的是,他们都是济南人。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济南人对“二安”热爱有加,他们在趵突泉公园建立了李清照纪念祠,又在大明湖景区改建了稼轩祠。
③酷爱辛词的我早就熟知辛弃疾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大英雄。
22岁时,他就拉起了义军队伍,跃马横刀,勇闯敌营,活捉叛将。
这时,耳畔似乎响起了哒哒的马蹄声。
这马蹄声是从辛词里跑来的吧?亦或是从古代宝剑的寒光里迸射而来?受了这朦胧的诱惑,我便掏钱买了门票,匆匆走进了这古典素雅的三进院落。
一进院里,墨香阵阵的东西厢房首先吸引了我。
墙壁上挂着的都是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
辛词的名头大,有些警句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加之,他的词风粗犷豪放,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操。
后世之人,皆喜欢临摹他的名词佳句来陶冶情操。
展柜里陈列的是各种版本的辛词以及研究成果。
我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既然带不走这些古籍,带走某些文字的片段,回去赏读一番,也会别有情趣。
④第二进院落的过厅里,居中兀立一块造型别致的太湖石。
这是一道障景。
一览无遗的风景总是令人觉得肤浅宽泛,推花扶柳,绕石穿山,才是增添自然界悬念的不二法门。
果然,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
这一石一树,一动一静,倒也充溢着和谐之道。
⑤绕过太湖石,出现了祠堂的第三进院落,这就是主体建筑辛公的纪念堂。
文能惊天,武能动地,这种卓越的才能奠定了辛公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
我端正了下帽子,抬腿迈进纪念堂的大门,迎面就是一手握书,一手持剑的辛公铜塑雕像。
辛公的眼睛炯炯有神:直视前方。
这凛凛风姿大概就是当年征战沙场时的真实写照吧!⑥辛公的背后,悬挂一大型匾额。
书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
我一时竟认不出内容。
好在自己背诵过不少辛词,根据几个容易辨识的字体,倒也顺理成章连成了稼轩长短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⑦这是辛词中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作者写壮词以寄陈同甫,是因为他和陈同甫有着同样的遭遇,同病相怜,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⑧站在塑像面前,我暗自嗟叹,也暗自庆幸。
嗟叹辛公作为男儿,骨子里的那种固有的忠君爱民思想,却不为所用,以致壮志难酬,郁郁而终。
庆幸辛公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化悲痛为诗词,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辉煌壮丽的篇章。
⑨看罢明湖美景,原路返回。
经过第二进院落的时候,才发现刚才急忙忙去拜谒辛公,竟然没注意到此处有个西跨院。
西跨院有一间大厅堂,名为“停云堂”。
⑩堂内挂了一些名人书法,皆是金钩银划、美不胜收的辛词精品。
恰好有一对年轻人在内参观,只见他们冲着某幅字画朗吟道:⑪“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⑫这一曲《水龙吟》是辛公血和泪的心声。
他登临高处,不是为了游赏美景,而是为了叩问苍天,发出心底的声声怒吼。
可是,就算辛公把栏杆拍遍,拍得手心冒汗,也无人懂得他那忧国忧民之情思啊!我肃立着沉浸在辛词的恢宏意境里和辛公的思想碰撞,进而交织,让蒙尘的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荡涤。
⑬离开祠堂时,恰是夕阳西下。
回望“稼轩悠韵”,祠堂周围此时蒙上了一层缥缈的云纱。
那是历史的尘烟吗?真希望有那么一匹悍马,自遥远的古代穿越到这人间盛境,背上驮载着持剑的辛公,马蹄声声,由远而近,响彻寰宇……(有删改)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写到李清照及其纪念祠,是因为她与辛弃疾有相似之处,这样写也表现了他们在后人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
B.文章首段与末段的写景相映成趣,“绿树”与“红花”实写,意境优美,“夕阳”与“云纱”虚写,感慨万分。
C.“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从对枝繁叶茂的古槐的描写,可以看出稼轩祠自然环境清幽。
D.作为记游类散文,文章以游览稼轩祠的行踪为序展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答案 B解析B项“‘夕阳’与‘云纱’虚写”错,“离开祠堂时,恰是夕阳西下。
回望‘稼轩悠韵’,祠堂周围此时蒙上了一层缥缈的云纱”也是实写。
8.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引用辛弃疾的词?请结合文本分析。
(6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审题要点题目关键词是“两次”“引用”“结合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