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第一课时)自相矛盾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文章。
2、读懂故事,明白寓意。
一、故设矛盾,导入新课
1、今天早上有个同学告诉老师:“我的家庭作业全做完了,只剩下两道数学题没有做。
”噢!说错了。
老师再说一句,(看看外面)今天天气真好,是个布满阴云的晴天。
又出问题了?
2、对了,这些句子前后发生了矛盾,(板书“矛”和“盾”,并进行书写指导)
“矛”是什么东西?(兵器、战场攻击,长长的,顶端尖尖的,刺人“盾”是什么呢?(是防身抵御,样子宽宽大大,长圆形)
3、(指着“矛”和“盾”)把“矛”和“盾”合在一起,就不再是两件东西了,它产正了新的意思,那意思就是老师刚才说的那种句子。
4、自相矛盾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
自相矛盾的“老祖宗”是谁呢?它出自《韩非子·难一》,今天我们就来“寻根”——学习《自相矛盾》这个成语故事。
打开课本到45页,我们齐声来读读这个故事,边读边思考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二、扣住“夸口”,理解内容
1、板书生字“戳”,查字典,了解“戳”的意思;戳字后加穿,戳穿是什么意思?
一支铅笔,一张废纸,演示“戳穿”
文中写的是用什么戳什么?
看插图,楚国人抗在肩上的是矛,提在手里的是盾,如果矛戳不穿盾,说明什么?反之
2、那个楚国人先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1:他拿起……随你用什么矛都戳不穿它。
什么叫夸口?
哪些词语突出地表现了他在吹?请通过读,表现出那个楚国人的夸口来。
三名,齐读
3、那个楚国人后来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句2:我的矛锐利得很,随你什么盾它都能戳穿。
)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更夸
谁再来读?
三、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1、呀,这样夸口可不好,(遮住“夸”字上半部分)“夸”的下面是什么字?(“亏”字。
)
“亏”字可组什么词?(吃亏)说大话要吃亏,现在楚国人说了两句大话,就要吃大亏了。
细读课文,想想楚国人吃了什么亏?
(当人们问他“用你的矛来戳你的盾,会怎么样时,他张口结舌,回答不出来了。
)
2、看看插图,板书“张口结舌”,能把张口结舌说得具体些吗?
(嘴巴张大大大的,舌头像打了结,因为他不知道,也想不出回答什么话好)
你能联想到哪些词语?(哑口无言、目瞪口呆)
3、体会文章的写法
那个楚国人刚才会说的不得了,现在一下子没话说了。
那课文为什么不把问题的答案写出来呢?(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道理,不需要写出来。
)
师:而且从行文的角度看,不写出来内容更加紧凑。
四、代写反思,提升认识
1、那楚国人回到家后,想到今天发生的事,觉得很丢脸,决定写一篇反思日记。
他会怎样写呢?我们来帮他写一写。
(给学生十分钟时间写反思,然后起来一起交流)
提升:是的,我们不应该说大话,说大话会吃亏。
但从深层次上看,楚国人的根本性错误不在于说了大话,而在于他说的两句话前后抵触,前后矛盾,前后两句话打起架来了,请同学们继续写反思。
2、我们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出示:读了这个故事,我们知道了,说话和做事不能,要。
五、读古文,进一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1、这个故事和这么多的事例确实给了我们很大的启示,早在2200多年前《自相矛盾》这个故事就已经流传开了,它是我国法家学说的杰出代表韩愈所作,想去读读2200多年以前的《自相矛盾》吗?
2、出示古文《自相矛盾》学生自读。
3、指名学生读,教师范读学生根据课文说说古文大概的意思。
4、小结:同学们我们刚刚分别读了现在《自相矛盾》和2200多年前的《自相矛盾》你们发现了什么吗?
六、小结:同学们,在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长河中,还有很多像《自相矛盾》一样流传了几千年的寓言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课外的时间去读一读,不光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也会使我们在今后的人生的道路上走的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