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接种培菌方法

接种培菌方法


(6) 沉淀池大块污泥上浮:沉淀池出现大块污泥上浮,上浮污泥带有淡铁锈 色、不臭、并附有小气泡,为污泥反硝化所至。解决办法:加大回流 比、缩短泥龄、增加污泥负荷、多排泥。
(7) 试运行中,应严格监测生物接触氧化池内 DO、温度、 PH值变化、微生物 生长状态及种类;
(8) 生物接触氧化在运行过程中应注意在低、中、高负荷时, DO控制不当均 有可能发生生物膜的过分生长与脱落,故应控制污泥负荷在~ kgMLSS之 间;
二、接种污泥的来源
污泥接种可以大大缩短污泥培养驯化的时间。 本次
培菌采用 A 系列的活性污泥作为接种污泥。选择活性良好的接种污泥是挂膜的
第一步。
三、污泥的培养:污泥的培养有连续培养法和间歇培养法。
( 1)直接挂膜法 ( 属于连续培养法 ) :这种方法是在适合的水温、溶解氧、 pH、
BOD5 及营养元素等条件下,连续进水正常运行处理系统,使污水中的土着微生
表面应逐渐被膜状污泥(生物膜)所覆盖,可以适当提高进水流量,一般
提高到 60~80%比较合适。当出水水质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定,可以再适当
提高污水流量直至设计流量。在生物膜培养的初始阶段,负荷应由小至
大,待运行稳定后逐步增大污水水量,提高污泥有机负荷直至满负荷运
转。
(4) 生物膜过厚会导致生物膜中厌氧细菌的大量繁殖,严格控制生物膜的厚
出水色度 2
不达标
2、 加药量不足 3、 药剂效果不理

1、 控制原水色度在设计值范围之内 2、 适当加大药剂投加量 3、 选择效果更好 的药剂
1、 微生物营养不
出水 COD
1、 向池中按比例投加 N、P等营养物质。
3
2、 曝气量不足 3、
不达标
2、 增加曝气量。 3、调整 PH及水温。
PH值及水温不正常
(7) 随着时间的延长,生物膜开始新陈代谢,老膜开始剥落,出水中出现悬 浮物,标志着挂膜阶段结束,可进入正常运转。
五、 系统监测 ( 1)通过镜检,观察原生动物数量、种类和活跃情况判断微生物挂膜及处理效 果。
在挂膜过程中,应经常采样进行显微镜检验,观察生物相的变化。生物膜 上的可从侧面反应生物膜的培养情况。生物膜以放线菌的菌丝体及活性泥团为 底膜,并夹有多量原生动物及后生动物时,提示生物膜已进入正常微生物环境 的代谢状态,生物膜挂膜过程基本完成。生物膜上的原生动物可以参考活性污 泥培养成熟时的原生动物。镜检只能作为评价生物膜挂膜完成与否的辅助材 料,生物膜培养成熟与否应结合对污染物项目的去除效果来综合评定。挂膜是 否完成可通过监测反应器对废水中 COD、氨氮等去除是否达到设计要求且稳 定。若挂膜达到设计要求并稳定,可认为挂膜完成。
挂膜驯化后,系统即可进入试运转,测定生物膜反应设备的最佳工作运行 条件,并在不佳条件转入正常运行。 四、培菌过程的具体操作
(1) 因 A系列在运行中,因此直接将调节池内的污水注入水解酸化池,水解酸 化池水满后流入接触氧化池。
(2) 注入水占池容的三分之一时,开始连续曝气,将反应池灌满水,然后投 入污水处理厂的正常污泥。
(5) 依上述流程连续运行,观察填料上污泥的生长状况。若微生物增殖正 常,可加大水量。
(6) 当填料上的生物膜达到 1~2mm厚时,且沉淀池的出水较清澈,氧化池进 出水去除率> 60%时,可认为生物膜的培养基本结束。此时可关闭沉淀 池中的污泥回流泵,不再将污泥回流至接触氧化池。当水质恶化时,可 适时开启污泥回流泵,以增强处理效果。
物能在填料上附着生长。此种方法类似于活性污泥培养,培养过程实质上是使
污水中的微生物能大量繁殖并且附着生长在载体上。这种挂膜方法可以参考 活
性污泥培养 的步骤。对于生活污水,或混有大量生活污水的工业废水可以采用
直接挂膜法,一般经过 7~10d 就可以完成挂膜。
① 接种培养
曝气池注满污水,然后大量投入接种污泥,再根据投入接种污泥的量,按正常
(3) 当接触接触氧化池液位达到设计液位时,停止调节池向 B系列的进水,闷 曝 1~2d(或 3 天)。只曝气不进水的过程,称之为“闷曝”。闷曝 2~3 天后,停止曝气,根据固液分离情况决定静沉时间,一般静沉 1~2h,然 后排除部分污水并进入部分新鲜污水,这部分污水约占池容的 1/5 左右。 以后循环进行闷曝、静沉和进水三个过程,但每次进水量比上次有所增 加,每次闷曝时间应比上次缩短,即进水次数增加。 (参考:出水与间歇 时间比为 12:3)当填料表面生长了薄薄一层黄褐色生物膜,可改为连续 进水连续曝气,使水量逐步增大,并开始污泥回流,进行动态培养。在 曝气过程中要控制池中溶解氧含量在 2~4mg/(L 一般控制在设计正常值的 1/2 左右即可)之间,并需测试污泥沉降比,若发现该值逐渐减少,说明 这些污泥已粘附在填料上。
(可供参考的生物变化过程 )约 15 天之后,填料上有一些变形虫、漫游虫 (用生物显微镜观察),手摸填料有粘性、滑腻感,在 20 天以后出现鞭毛虫、 钟虫、草履虫游离菌等原生动物。在经过 20 天的培养出现轮虫、线虫等后生动 物,标志生物膜已经长成。 ( 2)检测污水中溶解氧的含量,一般不低于 2mg/L。 ( 3) 观察污水的顔色变化。 ( 4)常用水质及测定方法,见下表:
度,保持好氧层厚度 2mm左右,应不使厌氧层的过分增长,保证生物膜的
脱落均衡进行。在实际工作过程中,通过镜检发现生物膜生物相发生异
常、生物膜过厚时,应通过调节水力负荷,调整回流水量等措施,促使
生物膜脱落以达到合适厚度。
(5) 曝气池水面的漂浮物要定期捞除。
定期观察设备运行和处理出水,
发现异常情况应即时处理。
(1) 挂膜过程中需要控制的环境条件:在生物膜的挂膜过程中,应注意控制
适当的营养比例,尤其是碳、氮、磷的比例,一般可以按照 BOD5:N:
P=100:5:1 来设置;在挂膜期间,应该避免大量有毒物质进入挂膜或驯化
系统。除了合适的营养物质之外,还应该保证挂膜与驯化系统中有合适
微生物生长的 pH 值、温度等。一般春秋季节污水温度 15~20℃之间,适
(4) 如果可以回流污泥,将污泥回流至接触氧化池,继续闷曝 2~3(d 可以根据 实际情况确定) 。闷曝一个星期后,开启 B 系列进水阀门,污水进入 B 系 列后续处理单元,水量逐渐增大。待挂膜后再逐步提高水力负荷至满负 荷。被处理污水的加入量可用生化池设计负荷的 20-30%,检测 COD的变 化,计算一下 COD的降解能力。 COD降解能力上去了,再继续增加,每次 以增加设计负荷的 10-20%为宜,每次增加负荷后,须等生物适应巩固后 再继续增加,直至满负荷为止。
测定水样的 pH,对好氧微生物来说, pH值之间较为适宜。
( 4) 确定 和 BOD能够测定
( 5) 确定污泥是否能回流 (不回流也可以) ,若能回流确定回流的路径,一方
面回流到接触氧化池,另一方面回流到水解酸化池。
( 6) 挂上填料样品以便于观察生物膜的生长情况
( 7) 如果泡沫增多,加入消泡剂
污泥培养初期,由于污泥尚未大量形成,产生的污泥絮凝性能不太好,
好处于离散状态,价值污泥浓度较低,微生物易处于内源呼吸状态, 因
此曝气量一定不能太大,一般控制在设计正常值的 1/2 左右即可,否
则,絮状污泥不易形成。
(3) 挂膜初期进水流量小于设计流量,一般情况下,可以按照设计流量的
20~30%启动运转。当挂膜观察到有微生物附着生长在填料上时,填料层
运行负荷或略低进行连续培养。接种污泥一般为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干污泥,也
可以用化粪池底泥或河道底泥。这种方法污泥培养时间较短,但受接种污泥来
源的限制,一般只适合小型污泥处理厂,或污水厂扩建时采用。对于大型污水
处理厂,在冬季由于微生物代谢速率降低,不受污泥培养时间限制时,可选择
污水处理厂的小型处理构筑物 (如:曝气沉砂池,污泥浓缩池) 进行接种培养, 然后将培养好的活性污泥转移至曝气池中。 ② 自然培养 是指不投入接种污泥,利用污水现有的少量微生物,逐渐繁殖的过程。这种方 法,适合于污水浓度较高、有机物浓度较高、气候比较温和的条件下采用。 必 要时,可在培养初期投入少量的河道或化粪池底泥。 自然培养又可以有以下几 种具体方法。 A.连续培养
监测项目 测定方法
主要分析仪表、仪器
COD
重铬酸钾法
COD测定仪
SS
重量法
分光光度计
色度
铂钴标准比色法 分光光度计
PH
在线检测及比色法 在线 PH计及试纸
前两次的监测项目是这几项,第三次加上 BOD5 、 TP 六、挂膜与驯化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为了保证生物膜挂膜与驯化能顺利进行,在挂膜驯化中应注意以下事项:
合进行好氧活性污泥的培养,可适当投入接种污泥,并控制较低的运行
负荷。一般冬季培养污泥时,培养时间会增加 30~50%。
(2) 在挂膜初期应注意控制系统的溶解氧。一般来说溶解氧应该比正常运行
是稍少,对于有曝气系统的生物膜系统,可以减少曝气量来达到目的。
控制溶解氧的目的是减少挂膜初期曝气作用造成生物膜冲刷流失。
池中有成 4 团气泡上

曝气管道堵塞
应立即清洗或更换。
液面翻腾 5
不均匀
曝气有死角
检查池底四角有无积泥,应即时清淤。
出现大量 6
白色泡沫
1、水中含有大量洗 涤剂等发泡物质。 2、进水水质有变 化。
1、 应在调节池内投加消泡剂,以去除表 面活性剂的影响。或定期用水枪对池内泡 沫进行喷洒。 2、 测量进水水质情况, 对进水浓度进行调整。
(9) 运行前对所有设施、管道及水下设备进行检查,彻底清理所有杂物,以 避免通水后管道、设备堵塞和维修水下设备影响调试的顺利进行。
(10) 培菌初期,曝气池会出现大量的白色泡沫,严重时会堆积整个生化池走 道板,这一问题是培菌初期的正常现象,只要控制好溶解氧和采取适当 的消泡措施就可以解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