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投法资论述题国际投资(international invest)是指投资者以盈利为目的而将其资本(包括资金、机器设备、专利、商标、技术秘密、有价证券等)投入到另一国家的经济活动。
包括本国的海外投资和本国接受的外国投资。
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伴有企业经营管理权和控制权的投资,投资者在海外直接经营企业,并对企业的经营管理有较大的控制权。
投资环境,是指能有效地影响国际资本的运行和效益的一切外部条件和因素。
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国际投资的理论1、资本国际移动论及资源国际转移说2、垄断优势理论3、产品生命周期理论4、边际产业扩张理论5、内部化理论6、国际生产折中理论国际投资法,是指调整国际间私人直接投资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具有以下主要特征:1、国际投资法调整国际私人投资关系。
2、国际投资法调整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关系。
3、国际私人直接投资关系既包括国内方面关系,又包括国际方面关系。
国际投资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被国际社会普遍接受并贯穿于调整国际投资关系的各类法律规范之中的主要精神和指导思想。
公平互利原则,是指“所有国家在法律上一律平等,并作为国际社会的平等成员,有权充分和有效地参加为解决世界经济、金融和货币问题做出国际决定的过程,并公平分享由此产生的利益”。
国际合作以谋发展原则是所有国家的一致目标和共同义务,每个国家都应当对发展中国家的努力给予合作,提供有利的外界条件,给予符合其发展需要和发展目标的积极协助,要严格尊重各国的主权平等,不附带任何有损它们主权的条件,以加速它们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国家经济主权原则,是指每一个国家都在经济上享有独立自主和不容剥夺的权利,“每个国家对本国的全部财富、自然资源以及全部经济活动,都享有并且可以自由行使完整的、永久的主权,其中包括占有、使用和处置的权利”。
1、对本国全部自然资源的永久主权。
2、对境内外国投资和跨国公司活动进行管理监督的权利。
3、将境内的外国资产收归国有或征用的权利。
公平1、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各国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
2、公平不仅要求在形式上的平等,而且要求实现实质上的平等。
3、在公平、自愿、协商的基础上,实现真正的互利。
1国际投资法主体:是指在国际投资法律关系中能行使权利、承担义务并具有法律人格者。
2限制豁免:把国家行为区分为公法行为(主权行为、统治权行为)和私法行为(非主权行为、事务行为),只对外国的公法上的行为适用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对其私法上的行为则不适用国家及其财产豁免。
3国际经济组织:一般指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目标,通过国际条约建立的具有常设组织机构和经济职能的国家联合。
思考题:一、国际投资法主体有哪些?1、自然人2法人3★跨国公司4国家二、各国对外国法人的承认有哪些方法?1、登记制(一般许可制):2、许可制(特别许可制):3、相互承认制:三、什么是跨国公司?其有哪些主要特征?(一)概念:是指一个企业,组成这个企业的实体设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而不论这些实体的法律形式和活动范围;这种企业的业务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决策中心,根据一定的决策体制经营的,因而具有一贯的政策和共同的战略;企业的各个实体由于所有权或别的因素有联系关系,其中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实体能对其他实体的活动施加重要影响,尤其是可以同其他实体分享知识、资源以及分担责任。
(二)特征:1、生产经营的跨国性2、战略的全球性3、公司内部的相互联系性四、试述跨国公司的国际法律地位。
跨国公司是国内法人。
无论是跨国公司的母公司还是子公司都是国内法的产物。
在国际上并不存在国际公司法之类的法律,这就决定了跨国公司不是国家政府,不是国际组织,也不是国际法人,只是国内法人。
跨国公司必须服从国家的管辖1、跨国公司没有根据自己的意思独立参加国际关系的能力。
2、跨国公司没有直接承担国际权利和义务的能力。
五、简述《联合国跨国公司行动守则》的主要内容及分歧。
《守则》草案有73条,分为六大部分:1、序言;2、定义和适用范围;3、跨国公司的活动与行为;4、跨国公司的待遇;5、政府间合作;6、守则的实施。
在以下问题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还存在较大分歧:(一)国际法的适用性关于国际法的内容是否由于国际社会构成的变化而已发生变化,以及如果发生变化,在具体问题上新的国际法规则是什么等,国际社会长期存在争议。
发达国家主张在与守则有关的事项上都要适用和遵守国际法。
而发展中国家赞成一项折中的建议,即要求遵守国际义务而不是国际法,认为只有由条约、协议和国家明示同意的其他文件产生的义务才是这一领域中恰当的国际标准。
草案规定:在与《守则》有关的所有事项方面,各国应本着诚信原则,履行其国际义务,包括被普遍承认忽然接受的国际法规则和原则。
(二)国有化和补偿两类国家均承认国家对其领域内的跨国公司的财产有实行国有化或征收的权利,也同意实行国有化或征收的应对其举措承担补偿义务。
但是,对于是否应在守则中规定补偿标准,特别是对于是否应根据国际法支付补偿,则存在分歧。
草案要求:根据可适用的规则和原则……给予充分(adequate)的补偿。
(三)国民待遇两类国家均同意国民待遇应受制于维护东道国公共秩序和国家安全,应与东道国宪法一致,并不应损害发展中国家为保证实现其所宣布的发展目标而确定的措施。
分歧在于发展中国家只同意给予跨国公司和本国国民同等待遇,而发达国家则坚持这一规定的灵活性,要求跨国公司享有不低于国民待遇的待遇,以涵盖某些发展中国家对跨国公司已经给予的特别待遇。
(四)投资收益转移能自由而无限制地转移由其投资产生的收益以及与投资有关的其他款项,是外国投资者的重要愿望,但许多东道国政府却不愿意放弃其管制外汇资源使用的权力。
(五)争端解决机制国家对跨国公司活动的管辖权、管辖冲突、法律选择、争议解决方法以及公司法中的有限责任问题,都产生了十分复杂的法律问题。
关于东道国与跨国公司实体间争议的解决,草案规定:如果双方当事人无法友好解决,应提交东道国国内有资格的法院或当局;但双方均已同意,也可提交其他争端解决程序。
发达国家不满意,认为投资争端应交由东道国之外的法院解决。
六、国家有哪些经济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1、国家有权同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签订有关调整国际经济关系的条约或协定。
2、国家有权参加各国际组织中的经济活动,在国际法院进行诉讼,以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
3、国家有权制定本国经济政策和法律,依法对本国的涉外经济活动进行管理和调整。
4、国家有权直接参与国际经济商事活动,成为国际经济合同的当事人。
七、试述国家及其财产豁免。
(一)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含义“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实际上是“国家豁免”和“国家财产豁免”的概括表述。
(二)绝对豁免和限制豁免(1)绝对豁免:不论国家从事的是公法上的行为还是司法上的行为,除非该国放弃豁免,都给予豁免。
即除非国家自愿放弃豁免,其他国家法院不能对它行使司法管辖权,对该国的财产也不能予以执行。
(2)限制豁免:把国家行为区分为公法行为(主权行为、统治权行为)和私法行为(非主权行为、事务行为),只对外国的公法上的行为适用国家及其财产豁免,对其私法上的行为则不适用国家及其财产豁免。
(三)《联合国国家及其财产管辖豁免公约》《公约》第二部分一般原则中规定:国家及其财产在他国法院享有管辖豁免。
管辖豁免包括司法管辖豁免和执行管辖豁免。
《公约》第三部分规定了8种不得援引国家豁免的诉讼:商业交易;雇佣合同;人身伤害和财产损害;财产的所有、占有和使用;知识产权和工业产权;参加公司或其他集体机构;国家拥有或经营的船舶;仲裁协定的效果。
《公约》在肯定国家豁免作为一般原则的同时,也规定了8种司法管辖豁免的例外,即对限制豁免予以肯定。
代表了国家及其财产豁免的最新发展。
八、国际经济组织有哪些类型?其主要特征是什么?(一)特点:1、国际经济组织的主要参加者是国家;2、国际经济组织是国家间基于主权平等原则设立的机构,不是凌驾于国家之上的组织;3、国际经济组织是以国家间的正式协议为基础的,这种协议在性质上属于国际多边条约。
(二)类型:1、世界性国际经济组织2、区域性国际经济组织3、专业性国际经济组织(初级产品组织)国际合营企业,是指由不同国籍的投资者举办的合营企业。
即由一个或多个外国投资者同东道国的政府、法人或自然人按法定或约定的比例共同出资,共同经营特定业务,共同分享利益,共同承担风险的企业。
有限责任公司,是指由法律规定的一定人数的股东所组织、股东以其出资额为限对公司债务承担责任的公司。
---资合公司+人合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是指其全部资本划分为等额股份并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股东以其所持股份对公司承担责任的公司。
---资合公司特许协议,又称经济开发协议,是指一个国家同外国私人投资者约定在一定期间,在指定地区内,允许其在一定条件下享有专属于国家的某种权利,投资从事于公用事业建设或自然资源开发等特殊经济活动,基于一定程序,予以特别许可的法律协议。
稳定条款是指一国通过合同(或立法条款),向外国私人投资者作出承诺,保证外国合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不致因该国法律或政策的改变而受到不利影响。
调整条款,是指当规定的事件发生,要求修改合同的条款和内容以重新确立合同的经济平衡时,允许合同当事人对合同进行自动调整。
股权并购:即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非外商投资企业的股东的股权或认购境内公司增资,使该境内公司变更设立为外商投资企业。
资产并购:即外国投资者设立外商投资企业,并通过该企业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且运营该资产,或者外国投资者协议购买境内企业资产,并以该资产投资设立外商投资企业运营该资产。
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指外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同中国的企业或其他经济组织,依照中国法律在中国境内共同投资举办的、以合同规定双方权利和义务关系的一种企业形式。
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是股权式合营企业,而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是契约式合营企业。
1、依法以合同约定投资或者提供合作条件。
2、依企业性质采取不同的管理方式。
3、依合同约定分配收益与回收投资、承担风险和亏损。
★合作企业的亏损未弥补前,外国合作者不得先行回收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