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六年级上册美术教案

2014---2015学年度第一学期六年级上册美术教学计划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第十一册二、教材分析1、从整体结构上看,注重学生审美感受和视觉经验的培养。

本册教材的各课内容彼此没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和以往一样采用并列式散点式而非单元式,因此,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课序可以根据上课内容、学校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做一定的调整。

同时本册教材进一步延续整套教材的知识体系。

2、从学习领域上看,强调综合性。

全册共有16课,其中造型·表现和设计·应用占有较大比重,欣赏·评述有一课专题欣赏,“综合·探索”领域也是一课,但其他课中也渗透了综合,体现了学科内的综合。

三、学情分析:该年级学生在绘画方面具有较强的写实能力,已初步理解并能应用透视、色彩等基础知识和技法,具有较好的欣赏能力。

但是,学生的美术技能基础和理论基础参差不齐,对美术的兴趣也远不如低年级。

创作形式上缺乏想象力,一般是比较实际的去描绘事物。

造型和审美能力相对低年级比较强。

学生具备一定的理性分析能力,对绘画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够对美术现象进行较为理性和深刻的分析,但每个班也存在相当数量的门外汉。

四、教学目标这册教材分为欣赏、绘画、工艺三部分内容组成。

(一)、认知目标分了解、理解和初步掌握三级。

(二)、技能目标分练习和初步学会两级。

(三)、情感目标分接受和初步具有两级。

学生以个人或集体合作的方式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材料和制作过程,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了解基本美术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美化环境与生活。

在美术学习过程中,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完善人格。

五、教学措施:这是学生从儿童绘画到少年绘画的过渡时期,欣赏内容和设计教学的内容在教材中的比重增大。

这既要尊重学生目前的兴趣爱好,又要深入浅出的灌输客观的美术学科理论知识,注重知识内容的趣味性,锻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思维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使之更具有理性思维的深刻性。

六、教学进度1徐悲鸿与奔马教学目标:1.赏析徐悲鸿的作品,了解简单的构图知识。

2.初步掌握奔马的构图技巧,学会运用一定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艺术美,初步掌握构图技巧。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构图技巧和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搜集徐悲鸿的美术作品。

教学过程1.感受徐悲鸿的美术作品的艺术美。

(1)让学生讲述自己心目中最美的作品。

(2)教师课件演示。

2.欣赏作品奔马。

(1)从这些作品的形式、艺术风格等方面展开欣赏与讨论。

(2)教师重点讲解《奔马》作品。

(3)小结3. 分析奔马的艺术特点。

师生互动:赏析作品,理解不同的表现形式给人不同的感受。

4.布置下节课要准备的绘画工具。

第二课时课前准备课件、范画作品、绘画工具教学过程1.技法介绍。

怎样才能有效地使用你们的绘画材料和工具?(1)了解学生材料和工具的准备情况。

(2)师生互动,了解水彩、水粉、素描铅笔、油画棒等常用工具的使用方法和表现效果。

(3)教师现场演示一些特殊技法(如湿画法等),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宽创作思路。

2.教师演示作画步骤。

怎样开始你的创作呢?教师展示自己的范画和优秀的学生作品。

(1)选择自己喜爱的。

(2)根据表现内容确定构图形式。

(3)确定画面的主次关系。

选择最感兴趣的风景作为画面的中心。

(4)开始表现。

3.学生创作。

2戏曲人物教学目标:1.调查戏曲人物的文化艺术成果。

2通过戏曲人物赏析,培养戏曲人物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通过戏曲人物赏析,培养戏曲人物的积极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戏曲人物赏析,培养戏曲人物的积极情感。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创设情景,欣赏感受。

说一说,你了解的戏曲人物?揭示课题:《戏曲人物》。

2.欣赏图片,分析探索。

(1)戏曲人物具体在哪些方面体现出来?师生讨论。

(2)师生互动:比较戏曲人物特点。

你更喜欢哪一家?为什么?(3)教师为学生创设以下情景,引导学生展开讨论3.范例赏析,拓展设计思路。

出示范作,引导学生分小组讨论。

4.作业展示、教学评价。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谈话引入,欣赏评述。

(1)组内交流调查作业。

(2)各组推荐一位同学向全班展示,师生就“戏曲人物”展开话题。

2.精心策划,组合构建。

3.小组合作。

学生创作合作完成作品。

4.展示交流会:欣赏作品。

3水墨人物教学目标:1.探究水墨人物的形式与内容,理解它的内涵。

2.学会水墨人物的基本方法,形成创意思维和实践能力。

教学重点:水墨人物的设计方法。

教学难点:在设计元素中体现创意思维。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前准备淡色的卡纸若干张、彩色铅笔、水彩笔等绘画工具。

教学过程1.提问导入。

揭示课题:《水墨人物》。

2.小组学习、欣赏感悟。

(1)请每组同学拿出事先收集到的水墨人物。

(2)分组研究、讨论。

①水墨人物一般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②你能发现这些水墨人物有哪些相同之处?(3)小组讨论交流,组际反馈。

(4)教师简要小结并板书。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探究学习。

(1)欣赏北京奥运会的相关图片资料。

(2)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以北京奥运会为主题的水墨人物设计活动。

选择怎样的主体图形?主体图形安排在画面的什么地方?(3)画设计草图。

(4)学生相互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2.创作实践。

(1)请学生说说自己感兴趣的校园生活。

如:每年的校园狂欢节活动、校园田径运动会、万圣节的化装舞会、六一节的庆祝活动等。

(2)课件展示以校园生活为主题的水墨人物,学生欣赏。

3.展示评价。

(1)展示学生的作业。

(2)引导学生大胆表述和评议,对有创意、有个性的作业进行表扬、鼓励、分析。

(3)学生相互签名留念,相互赠送水墨人物。

4.课后拓展。

选择优秀的学生作业和已经收集到的水墨人物,在班里举办一个小型展览会。

4 画家林风眠教学目标:1.了解画家林风眠,感受细节之美。

2.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学会用记忆画的形式描绘一件难忘的事。

教学重点:了解画家林风眠,感受细节之美。

教学难点:了解画家林风眠,感受细节之美。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活跃气氛、趣味导课。

(1)你最难忘的事是什么?(2)师生共同点评讨论,解决课程难点。

2.探究需要表现的主题。

展示画家林风眠,感受细节之美。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深入讨论。

(1)展示画家林风眠的作品?(2)教师引导学生欣赏著名的画。

拓宽学生的创作思维。

2. 大胆创作。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具和材料,自由画作品。

3 . 欣赏交流。

(1)评一评,同学或自己的作品。

(2)教师评价:主题是否明确、构图是否饱满、色彩表现是否合理等。

(3)小结。

5蔬果造型教学目标:1.欣赏蔬果造型画,了解画的制作工艺和艺术特色。

2.通过蔬果造型的欣赏和制作实践,建立对文化价值的认同感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掌握蔬果造型技术。

教学难点:掌握蔬果造型技术。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课题。

(1)以前学过哪几种绘画表现手法?学生答:有水彩画、水粉画、水墨画、蜡笔画……(2)玩游戏:把一张薄一点的白纸盖在一枚硬币上,用铅笔在上面涂抹,就可以印出硬币上的文字和图案。

为什么会这样呢?请学生回答。

(3)小结:(4)揭示课题:《蔬果造型》。

2.欣赏蔬果造型画。

(1)蔬果造型画给你们什么感受?(2)教师小结。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展示:蔬果造型的制作过程。

2 .重点研究两幅蔬果造型画。

①分析它们的用色特点。

教师小结。

②分析它们的造型特征。

3 .学习蔬果造型技术。

4 作业要求:画蔬果造型。

5 展示作业,评析奖励:评选最佳的蔬果造型作品,并在教室内或校园内展出。

6.课外延伸:课件展示蔬果造型的其他制作形式。

6秋之韵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秋之韵的造型规律及艺术特色。

2.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一个有特色的秋之韵,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初步了解秋之韵的造型规律及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用不同的方法设计一个有特色的秋之韵,培养艺术创造能力。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秋之韵欣赏,初步感受。

(1)欣赏秋之韵。

(2)相互交流:(3)板书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2.秋之韵欣赏,激发兴趣。

(1)出示秋之韵。

提问:欣赏后,有什么感受?发现了什么?(2)教师介绍秋之韵:(3)欣赏秋之韵,初步了解秋之韵的颜色和造型特点。

3.学生创作秋之韵,了解秋之韵的制作方法。

(1)出示秋之韵,了解秋之韵的造型特点。

秋之韵的造型有什么特点?(2)演示秋之韵的绘制方法。

4.学生作业。

作业要求:在卡纸片上设计一个自己喜欢的秋之韵。

教师巡视指导。

5.作业展示。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秋之韵欣赏,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哪些秋之韵知识?2.秋之韵作品欣赏。

学生欣赏,教师总结。

3.欣赏交流。

4.学生设计,教师巡视。

5.组织秋之韵作品展。

7 做做陶艺教学目标:1.了解陶艺的造型特点。

2.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爱护环境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陶艺的造型特点。

教学难点:了解陶艺的造型特点。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激趣导入、初步感知。

(1)出示图片,请学生猜猜这是什么?(2)教师揭题:《陶艺》。

(3)让学生说说了解到的各种各样的陶艺。

(4)小结。

2.范作欣赏、加强理解。

(1)请学生看书中图示,了解陶艺各部件的名称。

小组交流。

(2)学生上台汇报。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小组讨论,激发创意(1)怎样设计陶艺的外形?分小组讨论外形的各种变化,进一步拓展思路。

(2)小组汇报交流,教师概括小结,并示范几种基本形的制作方法。

(3)小组讨论并交流美化方法。

2.欣赏拓展,学习制作。

(1)出示几种学生范作。

(2)明确作业要求:以个人或同桌合作的方式设计一个漂亮的陶艺。

(3)学生练习,教师指导并提示:外形和美化上都要有创意,要实用性和个性并重。

3 .展示交流,小结延伸。

(1)让学生将作品放在展示台上,同学间进行交流。

(2)请学生评评感兴趣的作品。

(教师提示评价要点:造形、装饰、色彩等。

)(3)请作者说说制作时的意图。

(4)小节拓展。

8中国扇子教学目标:.通过学习了解中国扇子的种类、形式和功能,了解中国扇子应从美观、实用和环境协调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教学重点:中国扇子的造型设计。

教学难点:中国扇子的统一设计。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直观感知。

播放不同的中国扇子。

通过欣赏,让学生述说看到的中国扇子基本结构。

2.交流反馈。

通过课外以小组为单位的学习,汇报成果。

可以是文字述说,可以是图片、DV展示。

3尝试练习。

设计一组造型优美的中国扇子,并说明设计意图。

注意造型之间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主次关系,线条的疏密关系等。

第二课时教学过程1.探讨研究。

(1)结合书中图片,中国扇子的设计思路。

(2)探讨中国扇子的制作方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