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课堂教学语言的艺术性南海电大戴国梁本文摘要:课堂教学语言决定着整个教学活动的成败。
在教学过程中,知识是前提,表达是关键。
教学语言艺术其运用之妙就在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及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取相宜的讲授方式及语言表达方法。
关键词:开讲、课眼、收课(一)在神圣的讲坛上,古往今来有大量的明星闪耀着光彩。
外国的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培根、霍布斯、黑格尔、苏霍姆林斯基等;在中国,如孔丘、孟轲、荀况、朱熹、王国维、蔡元培、鲁迅、毛泽东、华罗庚、斯霞等。
还有大量活跃在教学岗位上的优秀教师。
他们娴熟地驾驭着教学的语言艺术,培育着芸芸学子。
千百年来的课堂教学实践证明,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语言虽然风格各异,但也有一些共同的鲜明特征:第一,思维的逻辑性。
出色的教师其教学语言都具有严密的思维逻辑。
课堂教学是传授科学知识的,而“任何科学都是使用逻辑的”(黑格尔语)。
也就是说,每门学科都是由“逻辑思维的链条”构成的,有自己内在的层次和条理性。
要把这种具备内在固有层次和条理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的语言表达应有相应的严格的逻辑思维结构。
因此,教师在课堂上,无论是讲述、讲解,还是分析、论证,其语言表达都要板有眼、有条有理、脉络清晰。
先讲什么,后讲什么;主讲什么,次讲什么都需环环入扣,井然有序。
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或“天女散花”式地进行教学。
第二,用词的精确性。
如果说逻辑性是课堂教学语言思维结构上的宏观特征,那么,精确性就是课堂教学语言遣词造句上的微观特性。
用词精确同样基于教学内容的知识性和科学性。
所谓精确,一是准确,二是精练。
无论是人文社会科学还是自然科学,知识传授的第一要求就是准确,否则就会谬种流传,误人子弟。
特别是对于那些重要的概念、观点、定律和原理等的表述,更来不得半点失真和含糊。
要反复掂量所用词汇、句式的意义内涵甚至感情色彩,保证传情达意恰如其分、准确得当。
“精练”,则是指教学语言的显豁凝练,明朗爽快和言简意赅。
拖泥带水、哼哼唧唧、重复罗嗦的语言,一则问题讲不清,二则容易产生歧义,严重的时候还会使学生产生抑制、封闭、厌烦等种种不良心理反应,直接影响教学的效率和效果。
第三,阐述的生动性。
美国密执安大学教学研究中心专家罗伯特说过:“讲课最主要的缺点就在于从本质上说它是一种单向性的思想交流方式。
”而这个缺点所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容易使学生精神疲塌。
因此,成功的教学语言就必须具有吸引力,必须具有生动性。
所谓“生动性”,就是具有感染力,就是能促使学生精神亢奋、思想活跃,使学生能对教学内容产生“海绵吸水”效应。
通俗,是教学语言生动性基础。
不通俗,学生就不好懂;不懂,又怎么来兴趣,又怎么能有积极反应和吸收消化呢?通俗,其内涵就是朴素、自然、平易、晓畅,就是以浅显明白的语言形式表达深刻和专门化的学问。
形象,也是生动性的必备要素。
因为形象的东西总比抽象的东西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教育学家的研究成果表明,人们最乐于接受和最容易接受的信息是形象化的信息。
他们还作过统计,在人们接受的总的信息中,83%是形象化的视觉信息,11%是声觉信息,6%是味觉、嗅觉及触觉等信息。
这说明,教学中运用有声有色和有味的形象化语言是多么重要。
使语言“形象”的具体做法很多,常用的有:锤炼动词、形容词,活用词类,妙用各种比喻比拟,巧举事例,引用名人名言,借用典故等等。
除了通俗形象之外,教学语言的“生动性”还要求讲课表现出适当的幽默风趣。
毛泽东在“湖南一师”制订的《教授法》中就有明确的两条:一是“说话要明白”;二是“说话要有趣味”。
由此可见,“有趣”或“风趣”正是教学语言艺术的一条共同的成功经验。
具体地说,教学语言表达中的“有趣”,一是指教师讲课要有适当的幽默感,能灵活插说一些可逗乐的语言或材料和说些意味深长的话;二是指能恰当地运用一些借代、仿词、一语双关等寓庄于谐的修辞手段;三是指能有意识地和巧妙地在每次讲课中紧扣教学内容安排两三个“趣味点”,讲些轶闻趣事,介绍一些最新研究资料,使教和学都轻松活泼、兴趣盎然,真正做到寓教于乐。
第四,内涵的创造性。
苏联教育心理学家柯瓦列夫的一项研究资料表明:64.6%的大学生最器重的是教师的博学,是教师的知识水平。
在我国,也有不少类似的调查研究数据验证了这个结论。
博学靠什么来反映呢?主要是靠教学内容讲授的独创性,靠讲授所表现的思想高度和知识的深度及广度来反映。
出类拔萃的教师,往往就是在这一点上取胜的。
鲁迅是如此,华罗庚是如此,斯霞也是如此。
也就是说,优秀教师的教学语言艺术或教学口才,不仅仅只存在于其高超巧妙的表达形式,而且还表现于其深刻独创的讲课内涵。
一般来说,这种内涵的创造性表现在教师能创造性地利用本身渊博的知识,独到地处理教学内容,且能合理拓展,左右钩连,举一反三;表现在教学时不仅仅传授知识,而且还能引导学生学会思索,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培养个性,陶冶理想情操;表现在教师能将人生观、世界观天衣无缝地融入专业知识的传授之中,能巧夺天工地将课堂教学实践升华到一个非凡的高度和崭新的境界,从而真正地彻底地将“教书”和“育人”融和一体。
第五,方式的启发性。
如果把知识比作果实的话,那么,“教师不把果实塞到学生的嘴里,也不把果实放在学生的手里或一伸手就能逮住的地方,而是把它挂在跳起来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让学生自己费点神去摘取”。
这个比喻就形象地说明了启发性的含义。
课堂教学语言的启发性是现代教学法所倡导和追求的目标之一。
它的好处是众所周知的,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积极思考,提高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活力,造就学生的进取精神,活跃课堂气氛,等等。
课堂教学语言启发性的关键在于把握“引而教”和“求而学”的原则和要求。
“引而教”是从教师的角度说的,是指教师不把知识全部正面地、从头到尾地塞给学生,而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一定的基础上自己思考得出结论和掌握要领。
“求而学”是从学生的角度说的,它是指学生在教学语言的激发下产生出求知欲和主动性,目的明确地进行思考和学习。
具体地讲,课堂教学语言方式上的启发性可以通过以下五种途径得以实现:(1)巧问。
即顺着教学内容展开的思路或逻辑提出各种问题,引导学生思考;(2)巧点。
就是在讲授新知识而学生理解遇到困难时恰当地予以点拨,使学生思路畅通,恍然大悟;(3)巧停。
就是在讲授有些教学内容时不把话说完,故意作一停顿,留一个“空白”,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去“填空”。
(4)巧示。
就是根据相应的教学内容,运用体态语或其它信息媒介,如手势神态、实物道具、板书图画等来示意,引发学生积极思索。
(5)巧例。
即紧扣教学内容举例阐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带动学生进行联想。
(二)课堂教学语言问题不仅仅是个理性认识的问题,更重要的是个实践问题。
如前所述,教学,主要就是一种语言传授,就是讲课。
由于讲授的内容,如教材、学科、章节或课文等有明显的差异,由于讲授的环节,如开讲、课眼和收课等有不同的要求和侧重,由于学生的年龄、性别、智力、个性多种多样,由于教学环境、条件有种种高低好坏的不平衡,还由于教师教学风格、志趣、特长等的不同,所以,在具体讲授时就必须采取相应的种种不同方式。
这实际上也是课堂教学语言艺术的一种体现。
“开讲”是课堂讲授中的第一个环节。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开讲”效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节课、一次课甚至一门课的效果,关系到至关重要的“第一印象”。
“开讲”环节有大、小之分。
大的“开讲”指一门课程总的“开场白”,小的开讲指一次课或一节课的导语。
“开讲”要讲好,首先,要认识开讲语言艺术总的特性是诱导性、渲染性和挑战性,而其最终目的是为了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引导思维方向。
只有明白和明确了这个道理,才能面对千差万别的教学内容而“稳坐钓鱼船”,“出语”惊人。
其次,要善于紧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而采取合适的“开讲”方法。
常用且行之有效的“开讲”方法主要有八种,即析题直入法、轶闻吸引法、情景渲染法、设问质疑法、材料引导法、类比联系法、道具演示法和推陈出新法等。
方法掌握好了,目的也就不难达到。
再者,还要注意“开讲”语言表达方面的一些具体要领,如精神饱满,感情充沛;语音清晰,语速稍缓;节奏明朗,声调略有起伏等。
眼睛,是人身上最光彩动人之处。
因此,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大千世界其它事物的精华所在。
如诗中的“诗眼”,文中的“文眼”,画中的“画眼”,戏中的“戏眼”。
同理,讲课之中当然也有“课眼”。
具体地说,“课眼”就是一节课或一次课中的高潮或核心所在,是课堂讲授不可缺少的中心环节。
一堂课或一次课是否有吸引力,学生是否“有所得”,关键是看“课眼”的设计及讲授的如何,教学语言的“艺术”往往也就在此见分晓。
“课眼”一般设计在两个地方:一,课程的重点之处;二,课程的难点所在。
无论是重点还难点,都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着力点”。
因此,语言表达在此就得特别讲究。
一般来说,“课眼”的语言表达应侧重运用讲演式的表达方法----或者条分缕析,鞭辟入里;或者旁征博引,左右钩连;或者演示阐说,尽兴发挥。
应情感奔放、语言活泼、精神振奋。
课程的“趣味点”也最好布置于此。
另外,“课眼”处语言表达语音可略重,语速也应适当加快,语调和节奏的起伏变化也要大一点和显著一些。
再者,在表达的目的和效果上,“课眼”要力求达到:讲出深度;讲出新意;讲出启发性;讲出所以然;讲出思想高度;讲出豁然明朗的境界。
精于课眼固然好,巧于结尾也重要。
“收课”的讲授环节同样不可忽视。
完整的一堂课犹如一支歌。
“开讲”是序曲,是过门;“课眼”是华彩段,是主旋律;而“收课”则是终曲,是尾声。
只有三者连贯一气,善始善终,才算得上和谐完美。
和演讲、报告等其它口才形式以及写文章相比,讲课有自己的特殊性和特殊要求。
因此,“收课”环节的语言表达绝不能等同于演讲或其它口才形式以及文章作品的结尾。
一些在演讲、报告或文章中效果颇好的结尾方式,如“诗句格言式”,“良好祝愿式”,“殷切希望式”,“戛然而止式”等在教学中却用不上,也行不通。
讲课的特殊要求决定了“收课”环节语言表达的特殊性。
收课,或者是总结、归纳、强调教学的重点、难点、要点;或者是依据所学内容,向深度和广度稍作发挥延伸;或者是提出新的问题,亮出新的“标杆”。
由此,在形式上,也就产生了相应的“复述评点式”,“深广泛伸式”和“招高标杆式”;除此之外,还有刚好讲完课时内容的“自然收束式”。
根据收课环节的内容和形式,从语言表达上说,一般应该采取以复述和评说为主的形式,兼以讲解和演示。
在遣词用句上,则力求精练、简约和朴实,点到即止。
在语速上,要适当放慢,以免“草草收场”。
而语言,则要清晰明亮,以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
综上所述,可以这么说,课堂教学语言艺术其运用之妙就在于----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环节及不同的教学对象而采取相宜的讲授方式及语言表达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