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首页一、基本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1、基本教材:吉福林:《管理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2月2、主要参考资料:a、张隆高编著:《管理经济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b、吴庆德等:《管理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c、刘平主编:《现代管理经济学》,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d、任若恩等:《管理经济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1992e、斯蒂文.考尔等:《管理经济学》,贵州人民出版社,1989二、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要求学员能够形成一个系统完整的分析框架,学会如何运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观点和分析方法来分析企业经营中各种决策问题和竞争策略,并能够把握作为决策基础的经济学基本原理。
三、各章节的课时安排第一章导论:企业行为与管理经济学本章小节:1、什么是管理经济学?2、企业经营决策基本框架3、企业经营目标:利润最大化与企业价值计划用时:一周四课时第二章经济分析的工具与方法本章小节:1、经济模型2、经济分析的基本数学方法3、边际分析4、约束最佳化计划用时:一周四课时第三章市场供求与运行机制本章小节:1、需求与需求函数2、供给与供给函数3、市场均衡与均衡的变化计划用时:一周四课时第四章消费者需求分析本章小节:1、需求的价格弹性2、需求的收入弹性3、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计划用时:一周四课时第五章生产分析与决策本章小节:1、生产函数2、投入要素替代性分析3、生产最优化原则4、经验生产函数5、技术进步也生产函数计划用时:2周8课时第六章成本分析与决策本章小节:1、成本函数2、成本决策3、成本函数的估计计划用时:1周4课时第七章:市场结构分析与决策本章小节:1、市场结构及其基本模式2、完全竞争市场结构3、完全垄断市场结构4、垄断竞争市场结构5、寡头垄断市场结构计划用时:2周8课时第八章:定价实践分析与决策本章小节:1、定价模式分析2、定价的基本方法3、定价策略计划用时:1周4课时第九章:公共品与非营利机构本章小节:1、公共品2、非营利机构3、搭便车问题计划用时:1周4课时第十章:营销分析与决策本章小节:1、营销组合最佳化2、物流决策最佳化计划用时:1周4课时第十一章:投资分析与决策本章小节:1、投资概述2、现金流量与资金成本3、投资最佳化分析4、投资决策原理与方法5、风险分析计划用时:3周12课时第一章:企业行为与管理经济学1、教学目的与要求:(1)明确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2)基本研究方法、所要解决的问题。
(3)管理经济学与微观经济的区别与联系等。
2、教学重点与难点:管理经济学的系统模式与基本原理3、教学过程:首先明确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
其次,如何能使利润最大化?讲述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及其基本原理与模式。
4、思考题与习题:(1).从企业管理实践的角度出发,传统的管理经济学所涉及的内容的合理性是什么?存在哪些问题?(2)试用一句话来概括管理学和经济学的核心问题。
在研究这一问题时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区别是什么?共同点是什么?第一节:企业行为的经济性与合理性一、企业行为的经济性与合理化1、管理经济学的含义2、管理经济学是研究企业行为经济性的科学二、企业行为及其决定因素1、企业行为的定义与类型(1)定义:外部环境刺激下作出的理性反应(2)类型:投入、生产、销售、投资…2、企业行为的决定企业行为=F(企业内部结构、外部结构)(1)企业内部结构产权结构:个人独资、合伙、有限责任公司、股分有限公司、中外合资…(2)利益主体结构企业文化(3)企业外部环境:经济、自然环境与科技水平、政治与文化…3、企业行为属于刺激-反应模式三、企业行为的经济性最小投入、最大产出1、需求的无限性与资源的稀缺性生产什么?如何生产?为谁生产?2、企业的基本经济模式:短期利益最大化、短期利益最大化第二节、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一、管理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根本任务1、研究对象:企业行为及其相应变量的依存关系2、根本任务:指导企业正确决策二、管理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与学科地位1、学科性质:应用经济学、实证经济学、以数理分析为基本特征2、学科地位:管理学、理论经济学、数学…习题及答案习题:稀缺性、选择与专业化分工的关系是什么?两种专业化分工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试述选择、激励和协调之间的内在联系答案:对于有理性的个人和企业来说,总是在不断寻求更有效率的生产方和生产组织方式,以便在稀缺的条件下满足自己的需要,这就是三者的关系。
专业化分工分为:一般分工和个别分工。
相同点:分工基础相同,人们应从事具有比较优势的活动,生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生产要素应在其具有比较优势的功能中发挥作用。
不同点:(1)分工之间的联系方式不同。
(2)分工的确定方式不同。
(3)对人们从事专业化活动的激励方式不同。
各种经济组织都试图以不同的组织方式、结构和规则来解决协调和激励问题,任何经济组织都面临选择问题,或者说如何解决激励和协调问题的选择第三节:管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与系统模式一、企业生产经营运行与决策系统产、供、销、人、财、物…1、系统目标:满足社会需求、自身利润最大化。
2、系统运行3、系统环境:国家政策、消费者、资源约束、技术水平、竞争…二、管理经济学基本原理1、边际分析原理2、边际产出递减原理3、供需平衡原理4、需求弹性原理5、最佳组合原理6、机会成本原理7、竞争原理8、资金时间价值原理三、管理经济学的系统模式八大原理如何起作用?习题:一位大学生即将参加三门功课的期终考试,他能够用来复习功课的时间只有6小时。
又设每门功课占用的复习时间和相应会得到的成绩如下表所示。
小时数 0 1 2 3 4 5 6经济学分数 30 44 65 75 83 88 90数学分数 40 52 62 70 77 83 88统计学分数 70 80 88 90 91 92 93问:为使这三门功课的成绩总分最高,他应怎样分配复习时间?说明你的理由。
第二章经济分析的工具与方法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经济模型的建立与应用2、经济分析的基本方法(1)函数分析法(2)导数分析法(3)几何分析法3、边际分析基本方法4、约束最佳化二、重点与难点边际分析、线性规划三、教学过程首先,明确管理经济学以数理分析为基本特征。
企业如何实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的目标?从理论上,应该有科学的分析方法。
边际分析、线性规划、几何分析、除数分析等就是其中最常见的方法。
四、思考题1993年纽约州得到30亿美元(从联邦政府和州燃油税),用于90年代中期建设高速公路和/或公共交通(地铁、公共汽车和城市铁路)上,它们将用来满足这个州人口的交通需求。
(1)如果每英里公共交通花费2,000万美元,这些基金可以支持这个州建设多少英里公共交通?(2)如果每英里高速公路花费1,000万美元,这些基金可支持纽约州建设多少英里高速公路?(3)如果建设的公共交通的英里数用竖轴表示,高速公路的英里数用横轴表示,可以画出该州的预算线(表示在给定每一建设的高速公路的英里数时,可以建设的公共交通的英里数)吗?如果可以,预算线的斜率是多少?(假设30亿美元是建设高速公路和公共交通的唯一的资金来源。
)(4)如果公众和州政府都同意,公共交通每增加一英里增加的运力是高速公路增加一英里所增加的运力的三倍,30亿美元中应有多少用于公共交通(如果目标是使运力最大化)?第一节、经济模型一、经济模型的概念与特征1、概念:一种抽象形式,保存主要特征。
2、功能:反映、预测、决策。
3、特征:本质概括性、非精确性、局限性。
二、企业经济行为模拟与表现形式1、经济变量:供给、需求、价格2、经济数量关系(1)定义性关系:确定(2)反应性关系:非确定性关系3、经济数量关系的表达形式文字、算术表示法、几何等价法、代数表示法三、经济模型的建立与应用1、系统分析2、元素量化3、问题结构化:假定确定性、简化关系、实行分析4、建立模型5、模型验证与应用:寻求最优习题:宏光公司有一台混凝土搅拌机,目前该机由两名工人操作,每小时可配料30m3。
如再增加一名工人,可使配料速度提高到40m3/小时;如果不增加工人(仍维持两名工人),而是对机器进行技术改造,则可使配料速度提高到48m3/小时。
该机器技术改造后,估计会使公司每年增加8,000元成本(包括折旧费、燃料费和利息支出)。
工人每小时工资为3.20元。
该公司每年有300个工作日,每个工作日按8小时计。
试问:该搅拌机为了提高配料速度是增加工人合算,还是实行技术改造合算?假定某企业的生产函数为:Q=10L0.5K0.5,其中劳动力(L)的价格为50元,资本(K)的价格为80元。
如果企业希望生产400单位的产品,应分别投入多少L和K才能使成本最低?此时成本是多少?第二节经济分析的基本数学方法一、函数分析法Y=F(X),自变量、因变量二、导数分析法1、定义:和式极限2、求导规则3、偏导数三、几何分析法1、斜率2、斜率的变化形式四、边际分析法1、边际值的数学含义2、边际值的经济学含义3、总值、平均值、边际值三者之间的关系4、边际分析法求极值(1)边际利润为零时,总利润最大(2)经济效益最佳点的边际损益相等5、多元函数最佳化第三节约束最佳化举例:某工厂有甲、乙两种产品,按计划每天各生产不少于15t,已知生产甲产品1t,需煤9t,电力4kW,劳力3个(按工作日计算);生产乙产品1t需煤4t,电力5kW,劳力10个;甲产品每吨价7万元,乙产品每吨价12万元;但每天用煤量不得超过300吨,电力不得超过200kW,劳力只有300个,问每天各生产甲、乙两种产品多少t,才能既保证完成生产任务,又能为国家创造最多的财富。
思路分析:先设出每天生产甲、乙两种产品的产量分别为xt和yt,建立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后,再利用图形直观解题。
解:设每天生产甲产品xt,乙产品yt,总产值St,依题意约束条件为:目标函数为S=7x+12y。
约束条件表示的可行域是五条直线所围成区域的内部的点加上它的边线上的点(如图阴影部分)。
现在就要在可行域上找出使S=7x+12y取最大值的点(x,y)。
作直线S=7x+12y,随着S 取值的变化,得到一束平行直线,其纵截距为,可以看出,当直线的纵截距越大,S值也越大。
从图中可以看出,当直线S=7x+12y经过点A时,直线的纵截距最大,所以S也取最大值。
解方程组得A(20,24)。
故当x=20,y=24时,S最大值=7×20+12×24=428(万元)。
答:每天生产甲产品20t,乙产品24t,这样既保证完成任务,又能为国家创造最多的财富428万元。
一、统一边际收益1、基本含义2、数学形式二、线性规划问题第三章市场供求及运行机制一、教学目的与要求1、供给与需求的概念2、市场均衡的条件与意义3、市场机制4、资源的优化配置二、重点与难点市场均衡、资源优化配置三、教学过程首先,什么是需求?什么是供给?各自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然后是市场机制,需求与供给在价格的影响下达到平衡,有效需求全部得到满足,资源得到优化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