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八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带教学反思)

(全)八年级 传统文化 教案(带教学反思)

传统文化教案初三第1课人格品位授课内容:以《论语·庸也》《孔子家语》为例,如何修炼高尚品德。

教学目标:1.聆听圣贤关于做人处事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何做一个品味高尚的人。

2.明确何谓有益的乐趣,何谓有害的乐趣。

3.结合时代的需要,培养学生道德素质,完善学生个性和人格。

教学方法:采用耐心疏导、情感感染、交流研讨、实践锻炼等生动多样的教学方法教学准备:入境生趣好的孩子们在一起,攀比的不是梳妆打扮,吃喝玩乐,而是成绩,大家暗中较劲,你追我赶,看了就叫人舒心。

且不要说恶友,即使交上一个不对路的朋友,麻烦也就接踵而至。

初中的孩子,世界观尚未形成,这种年龄的孩子尤其有逆反心理,自以为自己什么都懂了,父母的话很难听进去。

在这种情况下,不同家庭环境、生活习惯,不同审美观点、生活情趣,不同处世原则,不同学习态度的朋友,便会对孩子产生很大的影响。

自古以来,人们一直重视交友,就是传统的文化也非常重视交友的重要。

俗话说:“鱼有鱼伙,虾有虾伴。

”“人以类聚,物以群分。

”就是正统的儒家思想也十分重视交友的选择。

孟母三迁接芳邻,是重视孩子耳濡目染的教育典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是理学思想的重要内容。

朗读选文,自学生疑1、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①。

友直,友谅②,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③,友善柔④,友便佞⑤,损矣。

”【注释】①损:损害。

②谅:信实。

③便辟:阿谀奉承。

④善二次备课柔:当面恭维,背后诽谤。

⑤便佞:花言巧语。

2、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

乐骄乐,乐佚游,乐晏乐,损矣。

”【注释】节礼乐:孔子主张用礼乐来节制人。

骄乐:骄纵不知节制的乐。

佚:同“逸”。

晏乐:沉溺于宴饮取乐。

理解文意,学习释疑1、孔子说:“有三种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

同正直的人交朋友,同诚实的人交朋友,同见多识广的人交朋友们,这是有益的。

同阿谀奉承的人交朋友,同当面恭维,背后诽谤的人交朋友,同花言巧语的人交朋友,这是有害的。

”2、孔子说:“有益的喜好有三种,有害的喜好有三种。

以礼乐调节自己为喜好,以称道别人的好处为喜好,以有许多贤德之友为喜好,这是有益的。

喜好骄傲,喜欢闲游,喜欢大吃大喝,这就是有害的。

”师生交流,点难拨疑1、人生不可无友,交友是很有必要的,我们该交怎样的朋友呢?“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交友问学的快乐。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不能与忠信不好的人交朋友。

交友的快乐,择友的慎重,孔子都已反复告诫。

本章又告诫我们“益者三友,损者三友”,有益的朋友有三种,有害的朋友有三种。

正直的朋友,帮助你成就仁德,直者能正言直谏,“以友辅仁”,谅,诚信。

诚信的朋友是你的依靠,谅者能忠信不欺,“信则人任焉”。

见闻广博的朋友,讨论学问帮助你获取知识和智慧,多闻者能识政治之要,“以文会友”。

朱熹说:“友直则闻其过,友谅则进于诚,友多闻则进于明。

”“便辟”,便,偏也;辟,偏也。

偏爱,偏嗜,偏好,凡事偏颇,不公正,不正直,不能修身者。

《大学》说:“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畏敬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敖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亩之硕。

”因亲爱而偏私,因贱恶而偏恶,因畏敬而偏敬,因同情而偏怜,因傲慢而偏激,一言以蔽之,“便辟”之谓善柔善于柔媚,谄媚,阿谀逢承,巴结讨好,向则不若,前则谩之。

“工于媚悦而不谅”。

“便佞”,便言,巧言,便佞但能品辩,非有学问,与多闻相反,“习于口语而无闻见之实。

”2、人生须有快乐,人们对于快乐的理解是不一样的,我们应该养成自己的快乐观呢?有一个富翁背着许多金银财宝去寻找快乐。

可越过千山万水,也未能寻找到快乐。

一位农夫告诉他:“快乐也很简单,放下就是快乐。

”富翁顿时开悟:自己背着这么重的珠宝,老怕别人抢,总怕别人暗害,整日忧心忡忡,当然不快乐!于是富翁用钱财接济穷人,慈悲为怀。

人生的快乐在于懂得选择与放弃,如果总是抓住一些无谓的东西,只会是负担。

只要你心无挂碍,心胸豁达,有一颗理解和宽容的心,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何愁没有快乐的春莺在啼鸣,何愁没有快乐的泉溪在歌唱,何愁没有快乐的鲜花在绽放。

共同研讨,反思学习我们应怎样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乐道人之善”,喜欢讲人家的好处,优点。

这是中国文化特有的一点,也很难做到的,有正反面,暂时不去讨论它。

一般人喜欢批评人家的坏处,是普遍的现象,尤其中国民族性,喜欢对人问长问短,像调查户口一样,太关心人,很多外国来的同学就不习惯,觉得你在妨碍他的自由。

这有一个故事,有个法国学生,我曾经问他,在法国是不是有许多女孩子,被劫持到中东卖作女奴?他说确实有这种事,每年都有很多女孩子被卖到中东去,都是十几岁的女孩子,他们晚上在街上走,后面常会突然跑出一个人,将女孩一掳就抢走了。

我问他这情形如被别人看见怎么办,他说:老师这句话问对了,我初到中国来的时候,所不喜欢的事,现在很习惯:中国人在街头讲话多站片刻,就有第三者围拢来打听是什么事,一只死老鼠会有一大堆人围着看,西方人没有这一套,各走各的路,你们两人打架是你们的自由,与别人无关,所以女孩子被抢走,是他们两人的事,别人不知道这两人干什么,根本不管就走了。

我再问他:你们的治安人员呢?他说,过去中国有句成语,什么“天下乌鸦……”。

我笑了不接他的下文。

这是真实的事,我们讲到中国人这许多习惯,人与人之间一碰到就谈论别人,这就是乐道人之恶,这就要讲到以前我们必读的两本书,一本是《太上感应篇》,一本是《文昌帝君阴文》,这两本书,中国过去读书人,为了功名,第一要隐恶扬善。

朋友有错误,要关起门来劝,在外面总是替人掩盖丑恶的事,这是道德。

但是只是过去争取功名的教条,人的习惯并不是这样,而是喜欢道人之恶。

所以应该培养道人之善的乐趣。

尤其朋友之间,谁无短处?但要多讲别人的长处,宋代的名宰相王曾就能作到。

是必要的修养。

一个成功的人物,在修养上自有他的长处,就是现在数十年来,看到各界成功的朋友,都各有他们的长处。

所以这一节提出道人之善,是真正的好处。

引导实践,修养身心孔子曰:“乐多贤友”,你是否以交了贤明朋友为快乐?读读房龙著的《与世界伟人谈心》,谈谈你是否经常与古往今来的高尚的人谈心?第2课:希圣希贤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胜任孔子在中华文化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他的一些思想主张。

3、帮助学生认识仲、儒、蔡、祭祀;会写仲、育、儒、仁、核、怨、粮、祭祀;理解教育、儒家、核心、抱怨、祭祀、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已及人等词语。

教学难点: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孔子、孟子先贤在中华文化史上重要地位。

课前准备:学生可从不同途径,网上、书籍、向家长了解等方式了解孔子、孟子。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同学们,近来央视百家讲坛,于丹教授在为我们解读《论语》,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于丹教授说,《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的生活。

其实《论语》在古代社会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是一部传世的经典,二千多年来它一直影着中国人的思想。

你们知道《论语》的作者是谁吗?(孔子)2、课前,同学们都从不同途径了解孔子,请大家初步交流一下。

(学生可从孔子的生平、著作、言论、小故事等方面去谈)二、初读课文、读准、读通1、学生自由轻声朗读全文,教师提醒读准生字音,看清字形。

2、指名学生依次朗读各个自然段,师生共同评点朗读情况,注意正音。

三、交流预习成果儒家:崇奉孔子学说的重要学派。

学说内容重视伦理道德教育,它的经典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最高教条,成为中国封建文化的主体,也为后代保存了丰富的民族文化遗产。

仁:古代儒家的一种含义极广的道德范畴,本指人与人相互亲爱。

隐晦:不明显,不容易懂。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四、再读课文感受人格1、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结构)一、(1、2)孔子的生平。

二(3-8)讲述孔子的几个故事。

2、默读1、2自然段,思考:为什么称孔子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指导学生一边默读思考,一边画下关键的词句)要点:(1)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早期儒家学说,教导人们怎么为人处世。

因此,人们称他为圣人。

(2)流传于世的一部《论语》,其中许多思想,可让人终生奉行,而且沿用至今。

点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联系这句话的意思,举举生活中的实例,想想,孔子是在教导我们做什么样的人?师总结:人要学会关爱别人,这就是儒家理论中最核心,最精髓的东西忠、恕,宽容。

通过孔子的言行,你悟出了什么?引导学生感悟:只有真正的贤者,才能不被物质生活所累,才能始终保持心境的那份恬淡和安宁。

穷困不要紧,重要的是有节操,有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孔子为什么说了解一个实在不容易啊?[眼见不一定为实,内心的想法太主观,要从多种角度,不同方面,全面地去了解一个人]孔子知道错怪颜回,才有此感叹,从他的感叹中,你觉这是一位怎样的圣人?[肯于反思,肯于自省,才能不断拥有智慧]引论语: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想像着孔子当时的心情,读读他对弟子们说的话,再指名读,带着理解。

抓住故事中的重点词,试用一些成语或词语,来形容孔子的学习精神?[笃信好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活到老,学到老]这篇课文以几个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品味感悟二千多年前孔子这位圣人的思想,能否结合你学习生活中,谈几点感受。

总结:简单的真理穿越千古,深入人心,让我们得以秉持民族的根性,也让我们的心灵被唤醒,我们今天了解的只是冰山一角,孔子的思想博大深厚,让我们试着沉下来潜心读读关于孔子的书,试着读读《论语》《孟子》。

第3课齐鲁圣贤教学目的:1、了解齐鲁文化名人,感受齐鲁大地的儒家文化。

2、感受名人魅力,使民族文化得以血脉相承,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滋养,从而陶冶情操,开启心智,提升志趣,提高综合文化素质,激发爱国情感,培养民族气节。

教学重难点:目标1、2教学过程:一、引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一下在中国历史文化上占有重要地位的一位伟人的神采:板书:至圣先师孔子(出示孔子图)二、了解孔子的生平事迹1、课件出示:你从课文、课外了解到有关孔子的哪些知识。

请同学们先结合书、查阅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交流。

2、交流:(可结合教师预先准备好的投影片)三、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同学们通过刚才的交流,对孔子有一定的了解。

孔子的成就确实在中国古古代文化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一直被推祟为“至圣先师”。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他仍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影响。

1、汇报调查情况:2、交流一些有关孔子的纪念活动及有关孔庙、孔府等资料。

3、讨论:为什么孔子离我们两千多年,还有那么多人知道他、纪念他?(1)“仁”、“礼”是孔子思想的核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