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理学总结-简单版

生理学总结-简单版

第一章绪论第二节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适应性、生殖。

第三节机体功能的调节1、机体内存在三种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

(1)神经调节:概念: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实现对机体各部分的功能调节。

是机体功能的主要调节方式。

基本调节方式:反射。

(2)体液调节:某些内分泌细胞分泌化学物质,通过体液系统到达靶细胞或靶组织,调节靶细胞或靶组织的生理功能。

2、机体功能活动的自动控制原理(反馈控制系统;前馈控制系统)(1)负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方向相反方向变化。

意义:维持稳态。

缺点:滞后、波动。

(2)正反馈:受控部分发出的反馈信息通过反馈联系到达控制部分使控制部分的活动向其原活动相同方向变化。

意义:完成某一生理功能。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第一节细胞膜的基本结构和跨膜物质转运功能(二)细胞膜的物质转运功能1、被动转运:物质顺浓度差或电位差的净移动,不需要消耗能量的转运方式。

(1)单纯扩散:脂溶性物质顺着浓度差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的跨膜转运。

(O2、C02、乙醇、脂肪酸、类固醇)(2)易化扩散:非脂溶性或脂溶性很小的物质,必须通过细胞膜上特殊蛋白质的协助下,才能从高浓度一侧扩散到低浓度的一侧的转运形式。

易化扩散分两类①载体(carrier)介导的易化扩散。

特点:高度特异性;饱和现象;竞争性抑制。

②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Na+、K+、Ca2+)。

分类:化学门控通道;电压门控通道;机械门控通道2、主动转运(1) 概念:主动转运是指物质分子或离子逆浓度差或电位差进出胞膜的过程,需要消耗能量。

(2) 分类:①原发性主动转运a概念: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

b钠-钾泵的概念:钠-钾泵是镶嵌在细胞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一种蛋白质,其本身具有ATP酶的活性,能分解ATP,为Na+、K+的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故钠-钾泵亦称Na+-K+依赖式A TP酶,简称钠泵。

c钠-钾泵的转运机制:细胞内Na+浓度或细胞外K+浓度较静息时增高,钠-钾泵即被激活,分解A TP使之释放能量,利用此能量由细胞内转运3 Na+至细胞外,由细胞外转运2 K+至细胞内,形成和保持了膜内高K+,膜外高Na+的离子不均衡分布。

d由于钠泵的活动使细胞外正离子净值增加而使电位升高,因此也将钠钾泵称为生电钠泵。

e钠钾泵的生理意义:I由钠钾泵形成的细胞内高K+是许多代谢过程所必需的。

II维持胞质渗透压和细胞容积的相对稳定。

III膜内外Na+浓度差是其他物质继发性主动转运的动力。

IV钠钾泵活动造成的膜内外Na+和K+的浓度差,是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前提条件。

②继发性主动转运概念:间接利用ATP能量的主动转运过程。

3、胞吞和胞吐第三节细胞的生物电现象一、细胞生物电现象与产生机理1、静息电位:(1)概念:细胞安静状态下(未受刺激时)膜内外的电位差。

表现为膜外相对为正而膜内相对为负。

(2)形成机制:K+外流的平衡电位即静息电位。

2、动作电位(1)概念: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受到阈上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快速、可逆转、可传播的细胞膜两侧的电变化。

动作电位的主要成份是峰电位。

(2)形成机制:动作电位上升支—Na+内流所致动作电位下降支—K+外流所致(3)动作电位特征:单一神经或肌肉细胞动作电位有以下特点:3、全或无定律:当给与细胞阈下刺激时,动作电位不会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时就可引发动作电位,且动作电位的大小和形状不随刺激强度改变而变化。

不衰减传导: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传播,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依次产生动作电位,在传播过程中其幅度和波形不因传导距离的加大而改变。

4、兴奋的传播:局部电流5、离子功能状态:以Na+通道为例,有3种功能状态:①“备用”状态;②“激活”状态;③“失活”状态。

6、刺激引起兴奋的条件A.一定的刺激强度 B.一定的刺激持续时间 C.一定的强度—时间变化率7、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1)绝对不应期(2)相对不应期:(3)超常期:(4)低常期第四节骨骼肌细胞的收缩功能三、兴奋收缩耦联过程:概念:将膜的电变化为特征的兴奋和以肌纤维机械变化为基础的收缩联系起来的中介过程称为兴奋收缩耦联。

过程:①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深处。

②三联管的信息传递。

③肌浆网中Ca2+的贮存、释放和再聚积。

四.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1)前负荷:在最适前负荷时产生最大张力,达到最适前负荷后再增加负荷或增加初长度,肌肉收缩力降低。

(2)后负荷:是肌肉开始缩短后所遇到的负荷。

后负荷与肌肉缩短速度呈反变关系。

(3)肌肉收缩力:即肌肉内部机能状态。

第三章血液一、内环境与稳态内环境:机体内部细胞直接接触的生存环境,即细胞外液。

稳态:内环境中各种成分和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意义:维持正常生理活动和机体正常生命活动。

二、血液的组成及血量2、血浆渗透压(1)血浆晶体渗透压: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主要是Na+、Cl-,调节细胞内外水平衡,维持红细胞正常形态。

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中蛋白质形成,主要是白蛋白。

调节血管内外水平衡,维持血容量。

3、血量(blood volume)人体内的血液总量简称为血量,指存在于循环系统中的全部血液容积。

正常成人的血液总量约占体重的7-8%,也即70-80ml/KG血液。

四、血液的功能1.运输功能2.免疫和防御功能3.维持内环境稳态第二节血细胞生理(三)红细胞的功能:①运输O2和CO2 ②缓冲作用③免疫功能(四)红细胞的生成和调节红细胞生成所需的原料:蛋白质、铁。

辅助物质:维生素B12、叶酸(巨幼细胞性贫血)调节物质:爆式活性促进因子、促红细胞生成素三、血小板血小板的生理功能:1.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 2.血小板在促进血液凝固中的作用3.血小板在血管内皮完整性中的作用第三节血液凝固与纤维蛋白溶解一、血液凝固(Blood coagulation)概念: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流动凝胶状态的过程。

基本过程:(1)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2)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3)纤维蛋白原降解为纤维蛋白第四节血型与输血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血型通常是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类型。

二、红细胞血型(一)ABO血型ABO血型分型依据:红细胞膜上是否有A抗原和B抗原而分型。

根据红细胞上所含抗原种类将人类血型分为如下血型:第四章血液循环二、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其形成原理心室肌细胞:静息电位——K+外流的平衡电位。

动作电位——复极化复杂,持续时间较长。

0期(去极化)——Na+内流,Na+平衡电位,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1期(快速复极初期)——K+外流所致。

2期(平台期)——Ca2+、Na+内流与K+外流处于平衡。

平台期是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持续时间很长的主要原因,也是心肌细胞区别于神经细胞和骨骼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

3期(快速复极末期)——Ca2+内流停止,K+外流增多所致。

4期(静息期)——膜电位基本上稳定在静息电位水平,细胞内外离子浓度维持依靠Na+—K+泵、Na+—Ca2+的转运。

(主动转运)窦房结细胞:0期除极:钙内流,导致0期除极。

3期:K+外流。

4期K+外流衰减,Na+内流、Ca2+内流。

三、心肌细胞生理特性(电生理特性:自律性、传导性、兴奋性;机械生理特性:收缩性)1.自律性:心肌细胞在无外来刺激的情况下,能自动发生节律性兴奋的特性,称为自动节律性,简称自律性。

(1)窦房结细胞是正常的起搏点。

(2)影响因素自律性的因素:4期去极化的速度;最大舒张电位和阈电位差距。

2.传导性:(1)主要传导途径为:窦房结→心房肌→房室交界→房室束及左右束支→浦肯野纤维→心室肌。

(2)房室交界处传导速度慢,使兴奋通过房室交界时,延搁的时间较长,称为房室延搁。

意义是保证心房、心室顺序活动和心室有足够血液充盈的时间。

影响因素:心肌兴奋传导速度与细胞直径成正比,与动作电位0期去极化速度和幅度成正变关系,还与邻近未兴奋部位细胞膜的兴奋性有关。

3.兴奋性:可兴奋细胞在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

动作电位过程中心肌兴奋性的周期变化:有效不应期(绝对不应期和局部反应期)→相对不应期→超常期。

特点:有效不应期较长,相当于整个收缩期和舒张早期,因此心肌不会出现强直收缩。

意义:保证心脏泵血功能的实现。

影响因素:Na+通道的状态、阈电位与静息电位的距离等。

4.收缩性:心肌收缩的特点:①同步收缩②不发生强直收缩③对细胞外Ca2+的依赖性。

五、心动周期与心率心动周期概念:心脏收缩和舒张一次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称为心动周期。

六、心脏泵血功能的评价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一侧心室每次收缩所输出的血量,称为每搏输出量。

每搏输出量与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之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每搏输出量×心率,即每分钟由一侧心室输出的血量,约为5~6L。

心指数:心输出量/体表面积(m2)。

七、影响心脏泵血功能的因素(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1.前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前负荷即心室肌收缩前所承受的负荷,也就是心室舒张末期容积。

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左心室的前负荷,可使每搏输出量增加,心输出量增加。

通过改变心肌的初长度从而增强心肌的收缩力来调节搏出量,即异长自身调节。

2.后负荷对搏出量的影响:心室射血过程中,大动脉血压起着后负荷的作用。

后负荷增高时,心室射血所遇阻力增大,使心室等容收缩期延长,射血期缩短,每搏输出量减少。

但随后将通过异长和等长自身调节机制,维持适当的心输出量。

3.心肌收缩能力对搏出量的影响:心肌收缩能力是一种不依赖于负荷而改变心肌力学活动的内在特性。

心肌收缩能力增强,搏出量增加,心肌收缩能力减少,搏出量减少。

这种不依赖于负荷,通过改变心肌收缩能力从而调节每搏输出量的方式称为等长自身调节。

4.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心率在40~180次/min范围内变化时,每分输出量与心率成正比;心率超过180次/min时,由于快速充盈期缩短导致搏出量明显减少,所以心输出量随心率增加而降低。

心率低于40次/min时,也使心输量减少。

(问答题)十一、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血管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血管壁的侧压力,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最高点为收缩压,最低点位舒张压,两者差为脉压。

2.动脉血压的形成:(1)前提条件:足够的血流充盈;(2)基本条件: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

(3)大动脉管壁的弹性贮器作用。

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弹性下降,收缩压上升,舒张压下降,脉压差增大。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