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英德美日本科技创新的经验与启示当前,我国正处于重新崛起的伟大历史复兴进程中,应将科技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切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蓄势待发的历史机遇,厚植创新的文化和土壤,大力推动实用性创新,构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强大动力。
科技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之根,是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不懈动力,是决定大国崛起的基石。
近代以来,英国、德国、美国、日本这四个先后崛起的有世界性影响的大国,无不是以强大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支撑的。
系统总结这些大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历史经验与教训,对我们有重要借鉴意义。
一、英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1、工业革命将英国推上世界霸主地位英国地处欧洲西海一隅,面积和人口仅相当于中国的一个中等省份,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一直处于战乱,文明进程多次被外来入侵者所打断,到13世纪至14世纪之交,英格兰作为一个统一的民族才形成。
此后,英国实施重商主义政策,积极发展海上贸易,先后打败了荷兰和西班牙,到17世纪成为海上强国。
但这时的英国与许多国家一样,仍然处于农业社会,还不是世界霸主。
直到18世纪工业革命兴起,才将英国推上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这次发源于英国以蒸汽机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纺织、煤炭、冶金等近代机器工业的兴起和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英国由于引领了这次工业革命,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从而快速地将其他国家抛到后面。
据统计,1850年,英国占了全世界金属制品、棉织品和铁产量的一半,煤产量的2/3,其他如造船业、铁路修筑都居世界首位。
1860年,英国工业品产量占世界工业品的40%~50%,欧洲工业品的55%~60%,对外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由10年前的20%增至40%。
1870年,英国工业占世界的比重达到31.8%,美国为23.3%,德国为13.2%,法国为10%。
在强大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军事实力的支撑下,英国先后打败了法国等欧洲大陆强国,征服了远隔重洋的加拿大、印度等国家,在全世界建立了庞大的殖民体系,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形成以英国为核心的商业贸易圈,成为“日不落帝国”。
2、为什么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总结其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英国逐步形成了在当时比较先进的君主立宪制,打开了民主和自由的大门,在17世纪中叶英国的商品经济已有较大发展,并率先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消除了农业的封建土地制度和小农经济,为工业革命的兴起造就了最重要的经济前提;英国是近代科学的主要策源地,以牛顿力学为代表的经典物理学和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成为那个时代最先进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为产业技术创新和自由市场制度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和支撑,从而为工业革命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科学理论基础;英国在全球拥有庞大的殖民地,随着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迅速拓展,使得英国可获取的资源越来越多,全球对英国商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成为工业革命孕育发展的强大驱动力。
这些制度和条件在当时远远领先于其他国家。
例如,早在1215年,英国就颁布了《大宪章》,以法律的形式确定了对私有财产及公民个人权利的保障,这是市场经济制度的核心。
而那时的中国还处在专制的皇权之下,欧洲大陆其他国家还处于黑暗的中世纪,非洲、美洲和大洋洲还处于蛮荒状态。
又如,早在1624年,英国就已经明确规定把专利权授予最早的发明者,专利权的对象是新创工业领域中的最新发明,专利年限在14年以内。
此外,还有一些因素对英国工业革命的爆发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英国最先建立了比较完善的银行体系,金融成为近代工商业发展有力的推进剂。
同时英国国内大力兴办和革新教育,早在12世纪—13世纪,英国就建立起牛津、剑桥这样根本不同于中世纪神学院的新型大学。
政府大力支持科研活动,奖励发明创造,给予科学家和技术发明者极高的荣誉和社会地位。
3、科技创新中心的转移是英国衰落的重要诱因在17世纪至19世纪中期,英国是当时的世界科技创新中心,科学研究、技术发明和创新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气象,不仅涌现出培根、达尔文等一批伟大的自然科学家和社会科学家,还涌现出以瓦特为代表的一批伟大的发明家和创业者,产生了蒸汽机、电报机、机动轮船、铁路机车等一批影响世界的伟大发明。
但从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期,英国科技创新的领先优势逐步丧失,全球科技创新的中心开始向德国、美国转移。
到19世纪70年代,当以电力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的时候,技术发明和创造的主要国家已不是英国,而是后起的德国和美国。
据统计,到1913年,英国占世界工业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而德国为15.7%,美国为35.8%。
加之在两次世界大战中英国国力的巨大消耗,使英国终于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让位于美国。
英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落伍,主要原因是英国作为老牌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一度拥有全球最广阔的殖民地,可以大规模开拓海外市场和大量获取廉价的海外资源,但却导致资本家热衷于商品输出、资本输出和原材料输入,对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缺乏足够的主动性、积极性,以致生产率日渐相对落伍。
尽管在19世纪中后期和20世纪,英国在科学技术研究方面仍然取得了一些杰出成就,包括白炽电灯、电话、电磁波、雷达系统、青霉素、电视、喷气式发动机等一批重大技术发明,但这些成果没有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
比如,英国人亚历山大·格雷厄姆·贝尔于1876年首先发明了电话,但在美国率先实现了大规模商业化。
青霉素由亚历山大·弗莱明于1928年发明,但被大规模产业化、商业化运用的是在美国。
同样,雷达系统、喷气式发动机最初也是由英国人发明的,却都被美国人拿去实现了商业化应用。
二、德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1、在电气革命中崛起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这个在20世纪世界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国家,却是欧洲大陆近代民族国家中的姗姗来迟者。
在从15世纪初到19世纪60年代长达300多年的时间里,德国的国土始终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甚至被称为欧洲走廊,一直是欧洲大陆的主战场,英国、法国、西班牙、俄罗斯的军队经常在这里厮杀。
统一和强大,成为德意志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最大动力。
通过不懈努力,经济学家李斯特提出的通过经济统一实现政治统一的路径得以实施,推动了以普鲁士为核心的德意志经济快速发展。
面对欧洲列强的挤压、包围,铁血宰相俾斯麦在外交上做足准备后,最终以三场对外战争在1871年完成了德国统一。
统一后的德国紧紧抓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机遇,经济出现了飞跃性的发展,用30多年的时间超过了英国,成为欧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经济强国。
20世纪初,德国在总人口、国民生产总值、钢铁产量、煤产量、铁路里程等方面都超过英国。
德国制造的产品也风靡世界,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的酸、碱等基本化学品产量均为世界第一,世界所用燃料4/5出自德国。
1913年,德国的电气产品占全世界的34%,居各国之首,超过头号工业强国美国五个百分点。
2、科技创新因素是德国崛起的基石国家的统一为德国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政治前提。
但是,德国能够在短时间快速崛起,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科技创新和人力资本因素的长期积累。
自查理曼大帝时代起,德国就非常重视教育和文化发展。
1818年—1846年,普鲁士国民学校学生增加近一倍,适龄儿童入学率达82%,到19世纪60年代提高到97.5%,国民素质空前提高。
同时,高等教育也迅速建立起来,1810年,德国创立了柏林大学(现洪堡大学),成为现代大学制度的鼻祖。
对教育和科研的重视与大量投入很快使德国站在了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前沿。
1864年—1869年,世界生理学100项重大发现中,德国占89项。
1855年—1870年,德国取得136项电学、光学、热力学重大发明,英法两国合计才91项。
世界第一台大功率直流发电机、第一台电动机、第一台四冲程煤气内燃机、第一台汽车等发明创造也纷纷诞生于德国。
同时,德国涌现出一大批科学家和技术发明家,如蔡斯、西门子、科赫、伦琴、雅可比、欧姆、李比希、爱因斯坦、普朗克、玻恩等。
从19世纪中后期到20世纪初期的这段时间,德国耀眼的科技创新光芒,让全世界为之瞩目。
3、德国制造走向世界两次世界大战使德国经济基础遭受毁灭性打击,但二战后德国经济又在战败的废墟上迅速重新崛起,成为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制造业大国强国和欧洲最大最强的经济体。
据统计,1950年—1960年,德国国民经济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长5.3%,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高达11.4%,工业总产值从487亿马克增加到1647亿马克,增长2.4倍,国民生产总值从233亿美元增加到726亿美元,增长2.1倍,并先后于1959年和1960年超过法国和英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德国制造的产品大量走向世界,在20世纪70至80年代,德国的机床、汽车、照相机等机械产品已大批出口;80年代以后,“德国制造”的机械设备、化学制品、电气和电子工程设备等大量出口到美国以及中国、印度和巴西等新兴市场,所生产的汽车占世界汽车市场的份额达到17%。
“德国制造”在世界市场上成为“质量和信誉”的代名词。
二战后德国经济迅速恢复并长时期快速增长,虽然最初得益于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扶持,但更为重要、更具根本性的因素是德国特色的“社会市场经济”系统连贯的创新制度环境,以及服务于科技和经济发展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尤其是高水平、高质量的高等教育体系和先进高效的职业教育体系。
首先,德国的经济基础设施和工业设备虽然被战火摧毁殆尽,高端科技人才也大批流失到美国,但长期积累的技术能力和高素质技能型劳动力仍然存在,战后在“社会市场经济”的制度安排下,只要获取必要的资本投入,就能够迅速形成科技创新力和现实生产能力。
其次,德国拥有一批历史悠久、技术积淀深厚的大企业,如西门子、大众汽车、戴姆勒奔驰、宝马、蒂森工业、纽伦堡机器公司等。
第三,德国历届政府都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科技政策具有较强连贯性。
早在二战时期就引入国家标准体系并发展为德国工业标准(DIN)和电子设备技术标准(VDE),为二战后德国制造业走向世界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四,德国先进的大学教育和面向企业的职业教育“双元发展”模式,培养出大量的高素质的工程师和高级技工,有利于将科技研发成果快速实现产业化、商业化。
三、美国崛起的科技创新因素1、美国历史就是一部创新创业史美国建国200多年来经济发展的历史,是一部高扬进取精神的创新创业史。
从19世纪的蒸汽船、轧棉机、电报、牛仔裤、安全电梯、跨州铁路,到后来的电灯电话、无线电、电视、空调、汽车、摄影胶卷、喷气式飞机、核电、半导体、计算机、互联网和基因工程药物;从建立大批量工业生产流水线到后来的风险投资公司的大量创立;从面向成熟企业的主板资本市场到面向创业企业的纳斯达克市场;从我们熟悉的电灯发明者爱迪生、飞机发明者莱特兄弟和软件帝国的缔造者比尔·盖茨,到鲜为人知的牛仔裤发明者李维·斯特劳斯及信用评级的创立者刘易斯·塔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