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

2009年自学考试《生理心理学》复习要点总结C
1.刺激的强度并不简单地决定于它的物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它的新异性,即它对机体的不寻常性、意外性和突然性。

2.什朝向反射?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是什么?
(1)朝向反射:就是由新异性强刺激引起机体的一种反射活动,表现为机体现行活动的突然中止,头面部甚至整个机体转向新异刺激发出的方向。

通过眼、耳的感知过程探究新异刺激的性质及其对机体的意义。

朝向反射是非随意注意的生理基础。

(2)巴甫洛夫的朝向反射:巴甫洛夫在狗唾液条件反射实验中发现,对于已经建立起唾液条件反射的狗,给予一个突然意外的新异性声音刺激,则唾液分泌条件反射立即停止,狗将头转向声源方向,两耳竖起,两眼凝视瞳孔散大,四肢肌肉紧张,心率和呼吸变慢,动物作出应付危险的准备。

解释:①巴甫洛夫认为对新异刺激的朝向反射本质是脑内发展了外抑制过程。

新异刺激在脑内产生的强兴奋灶对其他脑区发生明显的负诱导,因而抑制了已建立的条件反射活动。

②随着新异刺激的重复呈现,失去了它的新异性,在脑内逐渐发展了消退抑制过程,抑制了引起朝向反射的兴奋灶,于是朝向反射不复存在。

③可见,巴甫洛夫关于朝向反射的理论主要是根据动物的行为变化,概括出脑内抑制过程的变化规律,用他的神经过程及其运动规律加以解释。

④具体地讲,脑内发展的外抑制是朝向反射形成的机制,而主动性内抑制过程——消退抑制的产生引起朝向反射的消退。

3.非随意注意的生理机制——朝向反射理论、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理论;随意注意生理机制——网状核闸门理论、前运动中枢控制理论。

4.简述朝向反射的神经模式匹配理论:
(1)朝向反射(略)
(2)索科落夫发现,朝向反射是一个包括许多脑结构在内的复杂功能系统。

其显著特点是它在新刺激作用下形成的新异刺激模式与神经系统的活动模式之间的不匹配,是这种反应的生理基础。

刚刚发生的外部刺激在神经系统内形成了某些神经元组合的固定反应模式。

如果同一刺激重复呈现,传人信息与已形成的反应模式相匹配,朝向反应就会消退。

所以在一串重复刺激中,只有前几次刺激才能最有效地引出朝向反应。

几次刺激之后或几秒种之后,朝向反射就消退;但刺激因素发生变化,新的传入信息与已形成的神经活动模式不相匹配,则朝向反射又重新建立起来。

索科落夫认为无论是第一次应用新异刺激引起的朝向反射,还是它在消退以后刺激模式变化所再次引起的朝向反射都是同一神经活动模式匹配的机制所实现的。

4.儿童注意缺陷障碍(ADHD)
(1)对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认识过程:①有些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暴发性情绪变换,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打架、逃学、说谎、诈骗等。

人类对这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段历程。

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把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确定为多动症。

②50年代,发现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并不是这类儿童行为问题中的重要共性,有人提出这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儿童早期或产
程中,脑受到轻度损伤而造成的,称轻度脑损伤。

③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手册1980年将这类儿童行为问题归类为注意缺陷障碍。

(2)儿童注意缺陷的特征:①注意缺陷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是主动性、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过程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

②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困难,成绩差。

③电影、电视的新奇内容,也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安静地坐上一段时间。

④由于注意力涣散导致他们动作目的性多变,不等一件事做完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事上。

动作目的多变给人以多动的印象。

(3)儿童注意缺陷的医学症状:①注意缺陷儿童平均诱发电位有较低的N1波(潜伏期约100ms左右负波))。

②在注意缺陷儿童中较正常儿童,缺少40次/秒波(高幅快波)。

③对注意缺陷障碍儿童脑内多巴胺含量较低。

一、知觉的神经基础
①在各种感觉功能的大脑皮层中,存在着两级功能区,即初级感觉区和次级感觉区。

②在各种性质不同的皮层感觉区之间还存在着联络区皮层。

③次级感觉皮层、联络区皮层以及与记忆功能有关的脑结构,形成了知觉的神经基础。

失认症及说明的问题?失认症是一类神经心理障碍,患者意识清晰,注意力适度,感觉系统与简单感受功能正常无恙,但却不能通过该感觉系统识别或再认物体,对该物体不能形成正常知觉。

失认症患者的一级感觉皮层功能完全正常,但次级感觉皮层或联络区皮层存在着局部的器质性损伤。

根据脑损伤的部位和程度,可出现不同类型的失认症:包括视觉失认症、听觉失认症和躯体失认症。

1.视觉失认症的类型:统觉失认症、联想失认症、颜色失认症、面孔失认症。

患者的初级视皮层17区、外侧膝状体、视觉通路、视神经和眼的功能和结构均正常无损;脑局部损伤可分为在2—4视觉皮层区(V2,V3,V4)或颞下回、颞中回、颞上沟,也常见枕-颞间的联络纤维受损。

①统觉性失认症:患者对一个复杂事物只能认知其个别属性,但不能同时认知事物的全部属性,故又称同时性视觉失认症。

这种失认症可能是V2区皮层以及与支配眼动的皮层结构间联系受损,如与中脑的四叠体上丘或顶盖前区眼动中枢的联系遭到破坏,不能通过眼动机制连续获得外界复杂物体的多种信息。

②联想性失认症:患者能对物体的各种属性分别得到感觉信息,并进行综合认知,很好完成匹配任务,正确描述物体的形状、
颜色等属性;但患者却不知物体的意义、用途,无法称呼物体的名称。

这类患者大多数是由于颞下回或枕-颞间联系受损而致。

这是视觉及其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之间的功能解体所造成的。

③面孔失认症:分熟人面孔失认症和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

熟人面孔失认症对站在面前的两个陌生人可知觉或分辨,也能根据单人面孔照片,指出该人在集体照片中的位置。

但病人不能单凭面孔确认亲人,却可凭借亲人的语声或熟悉的衣着加以确认。

这类病人大多数是双侧或右内侧枕-颞叶皮层之间的联系受损。

陌生人面孔分辨障碍的患者,对熟人确认正确无误,但对面前的陌生人却无法分辨。

这类患者大多数为两侧枕叶或右侧顶叶皮层受损。

2.听觉失认症:患者大脑初级听皮层(颞横回的41区)、内侧膝状体、听觉通路、听神经和耳的结构与功能无异常所见,但却不能根据语音形成语词知觉或不能分辨乐音的音调,也有患者不能区别说话人的嗓音。

词聋患者大多数左颞叶22区或42区次级听觉皮层受损所致。

乐音失认症患者,多为右颞22区、42区次级听皮层受损所致。

3.体觉失认症:顶叶皮层的中央后回(3-1-2区)躯体感觉区结构与功能基本正常,但此区与记忆功能和语言功能的脑结构间联系受损,引起皮层性触觉失认症,实体觉失认症等多种类型的体觉失认症。

实体觉失认症,多为右半球顶叶感觉区与记忆中枢间的联系障碍,引起左手触觉失认症状。

总结:从上述多种类型的失认症中得出结论——失认症是知觉障碍,不是因该感觉系统的损伤,而是由高层次脑中枢间的联络障碍所致。

证明知觉是许多脑结构和多种脑中枢共同活动的结果。

即使是以其中一种感觉系统为主的知觉,无论是视知觉、听知觉还是躯体知觉,也是这些感觉系统与注意、记忆、语言中枢共同活动的产物。

二、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
1.视觉功能柱、超柱及超柱的特征提取(多模式感知细胞及生理意义)
(1)功能柱:具有相同感受野并具有相同功能的视皮层神经元,在垂直于皮
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特征的基本功能单位,所以称之为功能柱。

功能柱是感觉的基础。

有两种功能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和空间频率功能柱。

(2)超柱:在大脑视觉皮层中,具有相同感受野的多种特征检测细胞聚集在一起,形成了对各种视觉属性综合反应的基本单元,就是超柱。

超柱是简单知觉的生理基础。

(3)多模式感知细胞:在颞-顶-枕区之间的联络皮层和额叶联络区皮层中,都存在着“多模式感知细胞”,可以对多种信息发生反应,实现着多种感觉的综合反应过程。

多模式感知细胞,是知觉的细胞生理学基础。

(4)总之,皮层中的超柱和联络区皮层多模式感知细胞,在知觉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并可能是知觉的结构和功能单元。

超柱实现同一种感觉模式中,各种属性的综合反应形成简单的知觉;多模式感知细胞则将多种模式的感觉信息综合为复杂的知觉。

2.精神盲:两半球颞下回的损伤使猴不能识别现实刺激物。

它们看见蛇也视而不见,冷若冰霜,失去了正常猴所具有的那种恐惧反应能力。

因而将颞下回损伤造成的这种认知障碍,称为精神盲。

3.多模式感知神经元:颞下回的一些神经元,不仅对复杂视觉刺激物单位发放率增加和发生最大的反应,而且对多种其它感觉刺激,如躯体觉、运动觉、食物嗅觉与味觉等刺激均可引起其单位发放率的变化。

因此,将这类神经元称谓多模式感知神经元。

4.脑事件相关电位中N1波(潜伏期约100毫秒左右负波),是知觉形成中注意参与水平的客观指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