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鱼类学综述论文

鱼类学综述论文

鱼类学鱼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动物,也是一种重要的食材,像鲫鱼、鲤鱼、鲢鱼、鲶鱼、草鱼等。

古人有“鱼之味,乃百味之味,吃了鱼,百味无味”之说。

老祖宗造字,就将“鲜”字归于“鱼”部,而不入“肉”部,将鱼当作“鲜”的极品,因此,鱼历来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

但是要让我们更进一步的去阐述鱼到底是什么,却发现很难做到。

通过这学期的《鱼类学》课程,我对鱼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一、什么是鱼?现代分类学家给“鱼”下的定义是:终生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用鳍游泳的脊椎动物。

鱼属于脊索动物门中的脊椎动物亚门,目前全球已命名的鱼种应在26000种以上,是世界上种类最多的物种。

它们几乎栖居于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环境━━从淡水的湖泊、河流到咸水的大海和大洋,海洋中生活着占三分之二,其余的生活在淡水中。

很多鱼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及药用价值,如带鱼:有暖胃、补虚、泽肤、祛风、杀虫、补五脏等功能,可用作迁延性肝炎、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

鲫鱼:有益气健脾、利水消肿、清热解毒、通络下乳等功能。

鲢鱼:有温中益气、暖胃、滋润肌肤等功能,是温中补气养生食品。

另外研究发现,鱼体内有一种特殊的脂肪酸,它与人体大脑中的“开心激素”有关。

它有缓解精神紧张、平衡情绪等作用。

所以吃鱼抗忧郁;新鲜鱼肉中所含的不饱和脂肪酸可阻止或减少人体内炎症介质的产生,而哮喘病的发作正是与炎症介质的释放密切相关的。

此外,不饱和脂肪酸还具有一定的减轻气管炎症的作用,从而有助于预防哮喘病的发生、复发或减轻哮喘病的症状程度。

所以说吃鱼防哮喘;科学家认为,DHA是大脑细胞活动和保持活力必需的营养物质,它有助于改善神经的信息传递、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因此,老年人多吃鱼,可减少痴呆症的发生。

另外,例如吃鱼还有防中风、防衰老等好处。

鱼不仅改变了人类的膳食结构,还丰富了人们的视觉。

很多鱼具有鲜艳色彩或奇特形状,具有极高的观赏价值。

它们分布在世界各地,品种不下数千种。

它们有的生活在淡水中,有的生活在海水中,有的来自温带地区,有的来自热带地区。

它们有的以色彩绚丽而著称,有的以形状怪异而称奇,有的以稀少名贵而闻名。

在世界观赏鱼市场中,它们通常由三大品系组成,即温带淡水观赏鱼、热带淡水观赏鱼和热带海水观赏鱼。

如来自中国和日本的温带淡水观赏鱼,主要有红鲫鱼、中国金鱼、日本锦鲤等。

二、鱼的形态构造(一)鱼的体型鱼类在演化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的差异,形成了多种多样与之相适应的体型。

就以淡水养殖的鱼类来说,大致有如下三种体型:1.纺锤型(又称梭型) 这种体型的鱼类,头、尾稍尖,身体中段较粗大,其横断面呈椭圆形,侧视呈纺锤状,如草鱼、鲤鱼、鲫鱼等。

这种体型的鱼类适于在静水或流水中快速游泳活动。

2.侧扁型鱼体较短,两侧很扁而背腹轴高,侧视略呈菱形。

这种体形的鱼类,通常适于在较平静或缓流的水体中活动,如鳊鱼、团头鲂等属此类型。

3.圆筒型(棍棒型) 鱼体延长,其横断面呈圆形,侧视呈棍棒状,如鳗鲡、黄鳝等属此种类型。

这种体型的鱼类多底栖,善穿洞或穴居生活。

(二)鱼体各部位及附属器官鱼类的身体可分为头、躯干和尾三个部分。

头部是指吻端到鳃盖后缘;躯干部是指鳃盖后缘至肛门一段;肛门以后至尾鳍基为尾部。

鱼类的头部主要有口、须、眼、鼻孔和鳃孔等器官。

淡水养殖鱼类的口一般位于吻端,由上下颁组成,它既是捕食器,也是鱼类呼吸时入水的通道。

有些鱼类的口附近着生有须,如鲤鱼和鲇具须两对,埃及胡子鲇有须四对。

须具有感觉和味觉作用,并可辅助寻觅食物。

鱼类的眼睛位于头的两侧,没有眼睑,不能闭合,也不能较大的转动。

眼的角膜平坦,水晶体呈圆球形,它的曲度不能改变,因此可以推测鱼类总是近视的。

鱼眼的前上方左右各有一个鼻腔,其间有膜相隔,分为前后两鼻孔,后者不与口腔相通,故鱼类的鼻孔没有呼吸作用,只有嗅觉功能。

头的后部两侧鳃盖后缘有一对鳃孔(只有鳝鱼特殊,其左右鳃孔合成一个,位于腹面),它是呼吸时出水的通道。

鱼类的躯干部和尾部主要有鳍、鳞片和侧线器官。

鳍是鱼类的运动器官,按其所着生的位置,可分为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

鱼在水中游动时,各鳍相互配合,保持身体的平衡并起推进、刹制或转弯的作用。

大多数鱼类的体表都披有坚实的鳞片,它是皮肤的衍生物,通常呈覆瓦状排列。

有些鱼类(如鳗鲡和鳝鱼)的鳞片退化,也有残留少数鳞片的鱼类,如镜鲤则是典型的例子。

不管有鳞或缺鳞的鱼类体表,都能分泌大量的粘液,无疑具有润滑和保护鱼体的作用。

侧线是鱼类特有的感觉器官。

它是深藏于皮下的管状系统结构-,与神经系统紧密联接。

有许多小管穿过鳞片与外界相通。

这些小孔在体侧表面排列成线状。

常见的淡水鱼类之侧线只有一条,从头后部大致沿体侧中线直到尾鳍基部。

但尼罗非鲫的侧线中断,分上下两段。

侧线具有听觉和触觉功能,能感觉水的振动波、水流方向和水压的变化。

三、鳞片的种类和基本构造根据鳞片的外形、构造和发生上的特点,可将鳞片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盾鳞、硬鳞和骨鳞。

(一)盾鳞盾鳞由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为板鳃鱼类所特有。

在外形上分为基板和鳞棘二个部分。

1 、基板多呈菱形,埋在皮肤中,由齿质构成。

2 、鳞棘露在皮肤外面,且尖端朝后,它的外面复以釉质,内为齿质。

盾鳞的排列较为紧密,多成对角线排列。

(二)硬鳞硬鳞是埋在真皮中的菱形骨板,由真皮产生而来,成行排列,此类鳞片只见于现存的一小部分硬骨鱼类中,为硬骨鱼纲中的硬鳞鱼类所特有。

硬鳞典型的构造可分为四层:1 、硬鳞层,是充分钙化的坚硬的闪光质(似釉质)。

2 、科司美层,非细胞结构,似齿质。

3 、管质层,辐射状齿质小管,具髓腔,有小腔通鳞片表面。

4 、内骨层,由若干平行的骨板构成。

(三)骨鳞骨鳞由真皮产生而来,为真骨鱼类所具有。

骨鳞由上层和下层构成:上层(骨质层或骨片层):脆而薄,由骨质组成,使鳞片坚固。

下层(基板或纤维层):由纤维结缔组织交错排列而成,使鳞片富有柔软性,便于活动。

骨鳞的形成方式,上下层有所不同。

从鳞片中心走向边缘,向四方辐射排列的凹状沟,称辐射沟或鳞沟。

骨鳞根据后区划形态差异,分成圆鳞和栉鳞两种。

1 、栉鳞,后区的鳞嵴变形突出于边缘,呈齿状构造,高等真骨鱼类多具栉鳞,如鲈形目的鱼类。

2 、圆鳞,后区边缘光滑无栉齿,低等真骨鱼类多被圆鳞,如鲱形目、鲤形目鱼类。

四、呼吸器官鱼类在从外界摄食获得营养维持其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必须有氧气供给才能维持其正常生理代谢。

鱼类从水环境中吸取氧气,代谢活动所产生的废气(二氧化碳等)也是通过水体接触而排放出来。

气体交换的任务,主要靠鱼类的鳃来完成。

硬骨鱼类的鳃位于头的两侧,外有鳃盖覆盖。

鱼鳃主要由鳃弓、鳃片和鳃耙组成。

鳃弓是支持鳃片的骨骼。

鳃耙有过滤食物的功用,它和呼吸作用并无直接关系。

鳃片由许多鳃丝组成,后者又由很多鳃小片构成,其上密布着无数的毛细血管,呼吸时的气体就在这里进行交换。

当水通过鳃丝时,鳃小片上的微血管通过本身的薄膜摄取水中的溶解氧,同时排出二氧化碳。

鱼类不断地用口吸水,经过鳃丝从鳃孔排出,就是进行呼吸的过程。

一旦鱼离开了水,鳃就会因失水而互相粘合或干燥,从而失去交换气体的功能,势必使鱼窒息死亡。

有些鱼类,除了用鳃呼吸以外,还可用身体的其他部分进行“气呼吸”以辅助“水呼吸”的不足。

这些用以辅助呼吸的器官,称为副呼吸器官。

副呼吸器官分布着许多微血管,能进行气体交换,行使呼吸功能。

例如,鳗鲡和鲇鱼都能用其皮肤呼吸;泥鳅能用肠呼吸(把空气吞入肠中,在肠道内进行气体交换);鳝鱼可以借助口咽腔表皮呼吸;乌鱼可以用咽喉部附生的气囊呼吸;埃及胡子鲇的鳃腔内也有树枝状的副呼吸器官等等。

上述鱼类都可以在离水较长时间的情况下而不至于很快死亡。

多数鱼类具有鳔。

鳔呈薄囊形,位于体腔背方,一般为二室,里面充满气体。

它是鱼体适应水中生活的比重调节器,可以借放气和吸气(但无呼吸作用),改变鱼体的比重,有助于上升或下降。

但是鳔的这种调节作用,毕竟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如果鱼体需要快速升降,鳔的调节作用就无济于事了。

鱼类的渗透压调节能够帮助鱼类自由出入海淡水:(1)由淡水进入海水鱼类由淡水进入海水后由排水保盐状态转入排盐保水状态。

因此,在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抑制,而在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启动。

①大量饮水。

②鳃主动向海水排出离子。

③肾小球的滤过率减少,肾小管吸水能力增大,尿量减少。

④血浆的皮质醇浓度升高,提高了鳃上ATP酶活性和由鳃排出的Na+增加(2) 由海水进入淡水:由排盐保水状态转入排水保盐状态,海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受到抑制,而淡水中的渗透压调节机制被激活,从而维持体内高的渗透压。

①停止吞饮水,Ca2+、Mg2+、SO42-吸收和排出减少,②神经垂体激素使肾小球滤过率增大,肾小管对水的吸收降低,吸盐加强,排出大量稀薄的尿。

③肾上腺素、催乳素分泌增加明显减少鳃对Na+ 、Cl-的排出量④启动了离子主动转运系统包括Na+/NH4+,Na+/H+和Cl-/HCO3-的转运交换,从低渗水环境中吸收Na+和Cl-。

鱼类脑垂体的功能脑垂体的腺细胞能分泌多种激素,对鱼类的生长、性腺发育、甲状腺和肾上腺的发育以及体色等方面有重要的作用。

前腺垂体产生黑色素集中素,使鱼在白色背景下黑色素集中。

中腺垂体中叶产生的激素种类最多,主要有:生长激素、促性腺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后腺垂体后叶产生中叶激素,能调节色素,并能刺激新黑色素细胞的形成。

雌雄金鱼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辨别:(一)外部形态的区别:1)体形的差别,雌性金鱼身体较短且圆。

怀卵期雌鱼较雄鱼腹部膨大。

2)尾柄的差别:雄鱼比雌鱼略粗壮。

3)胸鳍的差别:细心观察可发现,雄鱼稍尖长,胸鳍第一根鳍刺较粗硬;雌鱼呈短圆形,胸鳍第一根鳍刺不太硬。

4)泄殖孔的差别:由肚皮向上看,雄鱼泄殖孔小而狭长,呈凹形;雌鱼泄殖孔大而略圆,向外凸。

(二)色泽的区别:雌雄不同的金鱼,在体色上略有差异,雄鱼一般颜色鲜艳,而雌鱼略淡一些,在繁殖发育期,雄鱼体色更为鲜艳。

(三)手感与动感:用手轻托鱼的腹部,中指和无名指感触到雄鱼腹部有一条明显的硬线,雌鱼则腹部较软。

走过鱼池边时,猛踏脚观察,雄鱼游动速度快而且敏捷,雌鱼动作则慢一些。

鱼的基本分类情况:目前,世界海洋鱼类分为头索动物亚门和脊推动物亚门。

在头索动物亚门中的鱼种,脊索和神经管纵贯全身,终生保留,无头颅,无脊椎。

无软骨和硬骨,心脏为一能跳动的腹血管。

目前仅文昌鱼属于该亚门。

脊椎动物亚门的鱼类分为:无颌总纲、盲鳗纲、头甲形纲;有颌总纲、软骨鱼纲、全头鱼纲、板鳃鱼亚纲、肉鳍鱼纲、腔棘鱼亚纲、孔鳞鱼类与肺鱼亚纲、辐鳍鱼纲、软骨硬鳞鱼亚纲、新鳍鱼亚纲等。

属于无颌总纲里的鱼最大特点是口无颌,全世界现存2科,12属,84种;有颌总纲类的海洋鱼类最早是出现于早志留世的棘鱼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