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竹产业发展调查报告黄山市是竹类资源大市,竹类资源是我市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竹子在涵养水源、防治水土流失、发展生态旅游业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积极培育、开发和利用竹类资源,加快竹产业发展,对增加林产品有效供给、培育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市竹产业发展概况1.竹资源概况全市现有竹林面积115.3万亩,占全市林业用地面积的9.8%,其中公益林59.1万亩,商品林56.2万亩。
按竹种分,毛竹林面积107.1万亩,元杂竹等8.2万亩。
立竹蓄积2.66亿株,其中毛竹林蓄积2.19亿株,元杂竹蓄积0.47亿株。
全市共有竹类15属169种,主要栽培利用的竹种有毛竹、雷竹、紫竹、红壳竹、水竹、高节竹、毛金竹、早园竹、天目早竹、苦竹、箬竹等。
全市三区四县和黄山风景区均有竹资源分布,主要集中在黄山区、休宁县、歙县、黟县、祁门县5个县区,尤以黄山区和休宁县竹林资源最为丰富,面积达31.85万亩和30.56万亩。
黄山区被国家林业局授予中国“竹子之乡”荣誉称号;歙县被认定为“中国特色竹乡”。
2.竹产业发展现状(1)产品开发利用现状竹材——黄山市对竹材利用有着悠久的历史,山区群众生产和日常生活都离不开竹材,许多农具、家具、生活用品都采用竹材加工制作而成。
在竹产区,农闲季节林农利用竹材生产加工竹制品出售,已成为当地群众的重要收入来源。
如今,在城市园林、室内装饰、手工艺品等方面均有竹材资源利用。
当前加工利用量较多的是竹胶板、竹地板,全市年采伐利用竹材967.2万根,约有60%的竹材通过原竹对外出售。
竹笋——我市竹笋品种多,产量大,分布广,且有不少特有的优质笋。
一年中大半年有竹笋产出,但主要集中在春季的2~5月,主要以鲜笋投放市场。
近年来,黟县、黄山区在相继开发了水煮笋、笋丝、保鲜笋、调味笋等产品,并开拓出了相对稳定的销售市场。
全市现年产竹笋3.63万吨、笋干0.1万吨。
竹文化、生态旅游——近年来,随着竹林环境的改善,竹旅游已成为竹业发展的新亮点。
黟县的木坑、打鼓岭、黄山区的芙蓉谷、芳村、徽州区灵山等一批竹林旅游基地初具规模,良好的生态环境,高品位的观赏价值,吸引中外游客纷至沓来,展现了绿色产业发展的生机和活力。
2014年11月,以“弘扬竹文化,发展竹产业,建设美好乡村”为主题的中国第八届竹文化节在我市成功举行,对繁荣我市生态文化,加快特色竹产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大地推动作用。
(2)加工企业现状黄山市现有竹加工企业102家,其中竹材加工企业86家,竹笋加工企业13家,竹工艺品加工企业3家,涌现出金竹、建兴、竹艺轩等一批重点竹加工企业。
主要产品有竹胶板、徽派竹雕、竹工艺品、竹地板、竹装潢板、竹拉丝等,并拥有竹艺轩、祁竹、山宝、顺林、韵竹等10多个竹产品品牌,其中“竹艺轩”为安徽省名牌。
2014年5月,黄山竹艺轩雕刻公司成为安徽省唯一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示范基地。
2014年竹加工企业产值6.1亿元。
二、我市竹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1.经营粗放、低产低效竹林面积大,规模化优质资源缺乏我市竹林资源数量相对比较丰富,但由于地处山区,交通运输成本高,许多竹林疏于管理,近一半的竹林处于粗放经营半荒废状态,竹林经营管理粗放,效益低下。
在全市115.3万亩竹林中,一类竹林即集约经营的只有18.57万亩,只占16.1%,亩均年砍伐竹材仅9.0根,产竹笋3.15公斤,经济效益低下。
2.投入不足,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我市竹林大都分布在交通不便的边远山区,由于投入严重不足,竹产区基础设施建设落后,道路和灌溉设施缺乏,竹业生产大多采用依靠人工肩挑背扛,采伐、搬运、运输的机械化程度偏低。
生产和运转成本高,劳动强度大,劳动生产率低,制约林农经营收益的增加,挫伤了林农发展竹业生产积极性。
3.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据统计,全市现有竹加工企业102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000万元的加工企业只有4家,大部分企业产品单一,附加值低,科技含量不高,规模效益不显著,缺少带动性强、能发挥辐射、示范、销售网络等产业龙头作用的大型企业或企业集团。
4.产品科技含量低,同质化严重,缺少知名品牌我市竹加工企业主要从事竹胶板、竹工艺品、竹地板、竹拉丝等产品的生产,产品种类型少,多为原竹利用,附加值低,产品档次低、初级产品多;产品科技含量低,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具有明显优势的拳头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名牌产品。
三、我市竹产业发展形势分析1.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必要性竹类具有生长快、成才早、用途广、市场潜力大、综合效益高、一次培植永续利用等特点。
积极培育、开发和利用竹类资源,加快竹产业发展,对增加林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林农增收致富、加强生态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和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的重要内容。
(1)发展竹产业,是促进绿色增长,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需要竹子四季常青,枝叶繁茂,鞭根发达,盘根错节,具有很好的截留降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功能。
竹林一旦营造成功和科学经营便可永续利用,是低碳、循环的生态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产品的重要原料,在发展循环产业、促进绿色增长、壮大绿色经济中地位突出,作用显著。
(2)发展竹产业,是促进林农增收、发展民生林业的需要竹产业属劳动密集型产业,产业链长,涉及国民经济一、二、三产业。
在浙江省安吉县,一根竹子,实现了从竹根、竹竿、竹叶甚至到竹粉末在内的全竹利用。
加快发展竹产业,可为农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这对于加快山区经济发展、缓解农村社会就业矛盾、促进农民增收、发展民生林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3)发展竹产业,是缓解木材供需矛盾,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我国每年进口木材类产品折合原木超过2亿立方米。
在全球森林面积大幅减少,木材供应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寻求和开发木材替代品已成为当务之急。
竹类植物所特有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和用途广、经济价值大等优势,使其成为木材资源的首选替代品。
竹子一次造林成功,年年择伐,永续利用。
我国年产竹材约15亿根,相当于2300多万立方米的木材量,以竹代木生态效益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因此,大力发展竹产业,有利于缓解木材供需矛盾;有利于促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林业资源配置;有利于提升森林资源数量和质量的双增长。
(4)发展竹产业,是改善人民生活、提升生活质量的需要竹笋被誉为“纯天然森林绿色食品”,含有糖、蛋白质、纤维素和多种矿质营养元素、维生素A、B、C等,人们食笋后,能促进消化和排泄,减少有害物质积累,减少中毒和肠癌的发生。
竹汁是绿色饮料的珍品,内含几十种微量元素。
竹荪是竹林中的副产品,被称为“山珍之首”。
(5)发展竹产业,是繁荣生态文化、开拓竹生态旅游的需要生态文化是弘扬生态文明的先进文化,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文化基础。
竹因其形千奇百态、姿优美高雅、杆挺拔秀丽、叶潇洒多姿,加之它四季常青、不畏逆境、高风亮节等品质而为世人所称颂。
我国有着悠久的爱竹、种竹、养竹、赏竹的文化传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其真实写照,“岁寒三友”、“园林四贤”都少不了竹子。
加快竹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和培育旅游观赏竹林,将源远流长的中华竹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有助于繁荣发展竹文化,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2.产品市场需求分析(1)竹材市场竹材具有强度高,韧性好,硬度大等特点,是工程结构材料的理想原料,主要有竹材人造板、竹地板、竹浆造纸、竹制工艺品、竹家具、竹纤维、竹炭等几大类产品。
据预测,到2020年,全国竹材人造板需求量将达到430万吨,竹地板需求量121万立方米,竹浆需求量304万吨。
竹制日用品(竹工艺品)需求量472万吨,竹家具需求量1288万件,竹纤维制品的需求量38万吨,竹炭需求量36万吨。
(2)竹笋市场竹笋是目前世界上公认的无公害绿色食品,随着国内外消费者对食品消费的需求更趋向于天然、安全和健康,竹笋及其加工产品的市场需求呈现持续增长趋势,特别是随着竹笋保鲜及加工技术的提高,竹笋加工产品越来越丰富;随着物流能力的提高,以及互联网+的应用,竹笋已经打破了以往区域性消费的局限,在国内外都有越来越广泛的消费市场。
(3)竹文化及旅游市场竹文化是竹产地居民以不同形式的文化特征所构成的以竹为载体的文化复合体,其内涵具有的广泛吸引力是竹文化及旅游市场的潜力所在。
发掘利用竹文化,发展竹文化旅游,不但可满足人们的旅游观光、度假休闲、保健养生的需求,还可以为游人提供竹制生产和生活用品及旅游工艺纪念品,满足旅游者购物及审美需求。
这对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旅游文化品位,突出民族及地域文化特色和发展旅游业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黄山市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旅游城市,发掘和开发黄山竹文化市场潜力巨大。
四、加快我市竹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以竹林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产业化经营为载体,把竹产业发展与美好乡村建设、农民增收、区域经济发展、生态旅游开发、生态环境保护等结合起来,大力发展竹加工产业,大力开发竹文化与竹旅游系列产品,大力扶持培育和壮大竹业龙头企业,提高竹产业集约化经营水平,逐步形成“提升一产、主攻二产、发展三产”的竹产业发展新格局,努力实现竹业经济、文旅产业、生态建设的同步推进、协调发展。
1.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多渠道筹措竹业发展资金竹产业链条长,涉及的部门和行业多,政策性强,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竹产区各级党委、政府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把竹产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统筹考虑,编制本地区竹产业发展规划,出台加快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设立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扶持竹资源培育、科研开发、示范基地建设、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和品牌创建等项目。
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进行筹集竹业发展资金,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鼓励企业、社会法人、大户参与开发,形成多元出资、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积极吸收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尽量做到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资金投入多元化。
2.加快竹资源培育基地建设,提高竹林经营水平和效益一是通过移竹造林和扩鞭造林的方式,扩大竹林面积和竹林资源总量;二是实施低产林改造工程,按照交通、立地、经营习惯等,通过砍杂、垦复、施肥、留笋养竹、调整竹龄结构、病虫害防治等技术措施,改善林地条件,提高林分质量和林地生产力;三是竹林高效栽培科技示范园,开展高效丰产栽培技术示范推广,提高竹林栽培经济效益。
3.加大林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林区生产经营条件整合扶贫开发、美好乡村、农业综合开发、农村公路建设等项目资金,加大林区道路建设力度,不断改善生产经营条件,降低生产成本,促进竹林集约化经营。
竹资源集中区按照每千亩不低于3公里的密度进行林区道路建设,重点竹林基地主干道宽3.5米以上,作业道不小于2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