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宝石鉴定原理与方法

宝石鉴定原理与方法

宝石鉴定原理与方法
通过课程的学习了解掌握宝石鉴定仪
器的结构、原理、操作规范。是操作技能 的实现工具,是理论联系实践的桥梁。特 别是常用仪器的操作要求必须熟练使用。
通过对仪器的操作体会学习宝石鉴定
的方法,对宝石有一个理性的认识,为以 后的学习起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如欧泊的变彩拉长石的晕彩等。
(2)近代科学宝石颜色成因的解释
近代科学为颜色成因理论打破了传统 颜色成因理论中的自色和他色的界限,从 晶体场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和能带理论等 角度揭示了宝石颜色成因的本质。
A.过渡金属元素的d电子跃迁。如红宝石。
B.元素离子间的电荷转移。氧化---还原,如
蓝色和绿色碧玺,海蓝宝石,fe 2+---fe 3+之 间的电子转移而呈色。
420nm-----470-----510-----580-----620-----700


绿



2.表征颜色三要素:色调、明度、饱和度
(非彩色系列只有明度变化)
A.色调(颜色的种类):彩色之间相互
区分的特性,如红色、绿色、黄色。取决于 光源的光谱组成和宝石对光的选择性吸收。 例如金绿宝石的变色效应:自然光下--绿 色,白炽灯下--红色。
2. 宝石刻面的观察。如玉髓、软玉的断面为
油脂光泽而绿柱石的断面为玻璃光泽。
3. 拼合石的鉴定。上下光泽不同。
4.
5. 注意:虽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但光泽仅作
为鉴定的参考。
(五)色散 1.概念:白光通过透明物质倾斜平面时分 解成它的组成波长。色散值=RI红-RI紫
色散较强的宝石: ➢合成金红石:-----------0.28 ➢钛酸锶:----------------0.19 ➢合成立方氧化锆:-------0.056 ➢翠榴石:----------------0.057 ➢榍石:------------------0.057 ➢金刚石:----------------0.044 ➢铅玻璃:----------------0.039
别 (单晶宝石)
钻石:激光钻孔、充填、覆膜 红蓝宝石:热处理、热扩散、染色、浸有色油 祖母绿:浸无色油、浸有色油、聚合物充填 水晶:热处理 碧玺:浸无色油、热处理、辐照、充填 托帕石:热处理、辐照
各种宝石优化处理方法及类别 (玉石)
翡翠:漂白、浸蜡、漂白后聚合物充填、染色 玛瑙:热处理、 染色处理 欧泊:浸无色油、 塑料充填、覆膜 绿松石:浸蜡、 染色、 塑料充填 养殖珍珠:漂白、 染色、 辐照 珊瑚:漂白、 浸蜡、 塑料充填、 染色 象牙:漂白、 浸蜡、 染色
2.观察:
1) 用顶灯反射光。最好与破裂面呈45度方 向观察。
2) 观察宝石的表面,尤其是易损伤的部位。 如腰,底面等。
3) 观察内部裂隙
4)
A.断口:确定其类型和光泽。如贝
壳状、参差状、等粒状(集合体)平滑
断口。
5)
B.解理:应找出解理方向的组数。
(七)特殊的效应
1.猫眼效应: 弧面形切磨的某些宝石,表面呈现
引自97年 国标释义
珠宝玉石
天然珠宝玉石
天然宝石 天然玉石 天然有机宝石
人工宝石
合成宝石 人造宝石 拼合宝石 再造宝石
引自97年国标释义
1 天然宝石:特指自然界产出的具有美观、耐久、 稀少性,可加工成装饰吕的矿物单晶体。
2 天然玉石:指自然界产出的美观、耐久、稀少 性和工艺价值的矿物集合体及少数非晶质体。
各种宝石优化处理方法及类 别
(单晶宝石)
钻石:激光钻孔、充填、覆膜 红蓝宝石:热处理、热扩散、染色、浸有色油 祖母绿:浸无色油、浸有色油、聚合物充填 水晶:热处理 碧玺:浸无色油、热处理、辐照、充填 托帕石:热处理、辐照
各种宝石优化处理方法及类别 (玉石)
翡翠:漂白、浸蜡、漂白后聚合物充填、染色 玛瑙:热处理、染色处理 欧泊:浸无色油、塑料充填、覆膜 绿松石:浸蜡、染色、塑料充填 养殖珍珠:漂白、染色、辐照 珊瑚:漂白、浸蜡、塑料充填、染色 象牙:漂白、浸蜡、染色
亚透明:容许通过较多光线,通过宝石能明显看 到对面物体的轮廓但细节不清楚。
半透明:容许部分光线通过,隔着宝石观察对面 物体时,仅能见对面物体的轮廓的阴影如碧玺。 亚半透明:仅在宝石的边缘部位能透过少量光线 不透明:基本上不容许光线通过
3. 观察方法:用透射光来观察
4. 影响宝石透明度的因素 1) 与晶体结构(晶格类型):金属晶格--
2.极少数宝石具有肉眼可见的色散现象。 这也是鉴定特征。
3.影响因素: 与宝石本身结构有关 与颜色深浅有关
(六)解理、断口、裂开 1.定义:
解理:晶体受力后,沿某一结晶方向裂开成 光滑平面的性质.
裂理:晶体受力后沿双晶结合面裂开产生 的平面为裂理.
断口:晶体受力后产生的无定向非平面的 破裂为断口.
A. 反射效应:光泽、猫眼、星光、砂金、 变彩、晕彩。
B. 偏振效应:确定均质或非均质体 C. 折射效应 D. 宝石对光选择性吸收:颜色、荧光、磷
光、色散。
4.鉴定步骤:
A.总体观察(肉眼观察):
颜色、光泽、透明度、瑕疵位置、 色散、特殊光学效应、掂重、包裹体、 拼合、解理、断口、裂开。
B.仪器鉴定: (1)了解宝石的性质 (2)了解仪器的用途 (3)了解生长环境
-不透明离子或原子晶格---透明度高; 2) 宝石的厚度; 3) 宝石的颜色; 4) 宝石内部的杂质、裂隙多少有关; 5) 集合体结合方式(玉石)。
(三)琢型
1. 凸面型 2. 刻面型 3. 珠形:圆珠 棱珠 4. 随型:不规则或奇异的形状 抛光,
但无人工造型.
刻面型
(四)光泽:宝石表面反射光的能力. 1. 金属光泽:似金属,为最强的光泽
C.准确命名
本章结束
第二章:总体观察
内容提要: 颜色 透明度 解理、断口、裂开
琢型 光泽 色散 特殊光学效应
用途:
1在用仪器测试之前获得基本的信息; 2寻找有助于鉴定的特征; 3估计所鉴定的样品可能为哪几种宝石。
(一)颜色
1.颜色的定义:是一定波长的电磁波辐射,
当这种电磁波进入人眼,刺激视觉神经时便产 生了颜色的感觉。
C.空穴色心,晶体缺陷,电子色心。 如紫晶烟晶。
D.能带理论:
4.颜色的观察方法
(1)在白色光的背景上使用顶光灯照明 (反射光)观察宝石的表面。不能用透射 光。
(2)用日光等效的光如各种混合均匀的 光,注意光源。有些宝石有变色效应可用 白炽灯与日光灯交替使用。
5.影响颜色观察因素 1) 光源 2) 背景(黑 灰 白) 3) 人眼的色觉效应 4) 透明度
6.颜色的描述 1)色彩: 纯光谱色如红色、蓝色、黄色 若有两种颜色,有主次之明。如紫红色, 以红为主色调,紫次之 若两种颜色相等应:紫色---红色 2)色调:浅至深; 很浅—浅—中浅—中—较深—深—很深
(二)透明度 1.概念:宝石透过可见光的能力。 2.分类:肉眼鉴定中的五类。 透明:容许大部分光透过。通过宝石能明显看到 对面物体的轮廓和细节。如水晶
8. 腊状光泽:比油脂光泽低,类似于蜡烛 或末抛光的指甲。如叶腊石。
9. 珍珠光泽:由于结构原因产生一种柔和 色彩的光泽。典型代表为珍珠。
10.土状光泽:如粘土表面的光泽。如劣 质绿松石
光泽在宝石鉴定中的应用
1. 对不同品种仿制品的初步鉴定。如斯里兰
卡买的尖晶石、锆石、石榴石混装宝石, 就可用锆石的光泽为金刚光泽和另外两种 区分。
3 天然有机宝石:自然界生物生成,部分或全部 由有机物组成可用于装饰的固体。养殖珍珠也 归于此类。
4 合成宝石:完全或部分由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有 已知对应物的晶质或非晶质体,其物理性质, 化学性质和晶体结构与所对应的天然珠宝玉石 基本相同。
引自97年国标释义
5 人造宝石:由人工制造且自然界无已 知对应物的晶质或非晶质体。
B.他色:化学成份中微量元素引起的颜色, 一般纯净时宝石呈无色。如红蓝宝石 尖晶 石等。
还有同一元素不同价态在不同宝石中引进不 同颜色铬+3价在红宝石中时呈红色,在绿柱石中 时呈绿色。
C.假色:
假色与宝石的化学成因和内部结构没 有直接关系而与光的物理作用相关。由于 某些宝石内部存在一些细小平行排列的包 裹体 出溶片晶 平行解理等,它们对光 的折射,反射等光学作用产生的颜色。
绪论 总体观察 放大检查 折射仪的应用 密度测试 二色镜和偏光镜 分光镜和滤色镜 热导仪与荧光仪 大型仪器 综合实习
第一章:绪论
(一)宝石的基本概念
1. 狭义概念的宝石:指自然界产出,具有 美丽、耐久、稀少性的单晶矿物或岩石 部份、有机物材料。
2. 广义概念的宝石:凡是能加工成首饰或 工艺品的原料。
(三)宝石鉴定概述
1.宝石鉴定目的。 A. 确定宝石的品种 B. 区分天然品与合成品 C. 确定是否经过人工改善 D. 评价宝石的质量
2.鉴定对象
A.宝石原料:颜色、晶形、比重、硬度、 内 部特征、光泽、断口。 B.宝石成品(戒面、手镯、小吊坠)。 C.镶嵌宝石: D.大型玉雕;
3.宝石鉴定的基本原理
宝石的颜色是宝石在可见光400nm~700nm 波段范围内进行选择性吸收后透射或反射光波 的混合体。
宝石呈现的现象是其选择吸收的颜色的补 色;是剩余光中各色光的混合体,在剩余光中 比例最大的决定宝石颜色的主色调,次要波段 决定宝石的辅色调。
以红宝石为例说明:
当白光(400nm~700nm)入射红宝石 时,大部分波段的光被吸收,只 680~700nm和480nm左右两个波段的光通 过;680~700波段的光决定红宝石的主色调 为红色,而480nm左右的光(蓝绿色)与 680~700nm与红光相混合,使红宝石为紫 红色,即红中带有蓝色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