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论述题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极大提升,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但我们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还十分艰巨。
请谈谈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理解和认识。
2.冷战结束后,国际上关于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有各种不同的评论和预测,“中国崩溃论”、“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各种论调反复出现,仅“中国威胁论”演变出“中国人口威胁论”“中国核威胁论”“中国环境威胁论”等各种论调。
如何认识和评价国际范围内关于中国的各种评论和预测?3.毛泽东曾经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治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请结合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谈谈对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理解。
二、材料题1.材料一:若我们稍加思索,就可以明暸文化的物质设备本身并不是一种动力。
单单一种物质设备,若没有我们可称作精神的相配部分,是死的,是没有用的。
最好的工具亦要手工的技术来制造,制造就需要知识。
在生产,经营及应用器物,工具,武器及其他人工的制造,都不能没有知识,而知识是关连于智力及道德上的训练,这训练正是宗教,法律,及伦理规则的最后源泉。
一物的运用及占有,包含着相当对于它的价值的的欣赏,于是较深的精神能力亦在起作用了。
一物的运用及消费需要众人的合作和分配。
共同工作及工作结果的共同享受是根据于有一定方式的社会组织。
因之,物质文化需要一相配部分,这部分是比较复杂,比较难于类别或分析,但是很明显的是不能缺少的。
这部分是包括着种种知识,包括着道德上,精神上及经济上的价值体系,包括着社会组织上的方式,及最后,并非最次要的,包括着语言,这些我们可以总称作精神方面的文化。
只有在人类的精神改变了物质,使人们依他们的理智及道德的见解去应用时,物质才有用处。
另一方面,物质文化是模塑或控制下一代人的生活习惯的历程中所不能缺少的工具。
人工的环境或文化的物质设备,是机体在幼年时代养成反射作用,冲动,及情感倾向的实验室。
四肢五官在应用工具时养成了文化中所需的技术。
神经系统亦因之养成了一切构成社会中通行的科学,宗教,及道德的概念,情感及情操。
这些心理历程尚有一重要的相配部分,就是喉舌养成了那些概念及价值所关联的一定的声音。
这标准化的身体上的习惯或习俗,亦即机体上较巩固的修正,乃是精神文化最基本的要素,和一个器物或一种人改造过的环境是物质文化的基本要素一般。
器物和习惯形成了文化的两大方面------物质的和和精神的。
器物和习惯是不能缺一,它们是互相形成及互相决定的。
(《文化论》英马林诺夫斯基)问: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辩证关系是什么?材料二: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必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原则,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为人民提供广阔文化舞台,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不断增强的新局面。
问:结合上述讲话和目前我国文化发展现状,谈谈你对上述这段讲话的学习体会。
3文化软实力是国家软实力的核心因素,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
它涉及到世界格局重组与话语权争夺。
韩国是新兴的文化产业大国。
1998年,韩国遭遇亚洲金融风暴之后提出了“文化立国”的方针,明确提出“两个五”:力争五年之内把韩国在世界文化产业市场上的占有率从1%提高到5%;力争五年内能培养出10000个内容创作者,其中10%有外销的能力。
为实施这一战略,韩国先后颁布了十几部法律法规,又于2001年成立了“韩国文化产业振兴院”,并且每年获得政府5000万美元的拨款用于文化事业的发展。
《大长今》的热播,绝非一个电视剧而已,而是事关韩国的文化输出、文化战略。
而且,他们要把“韩流”变成“亚流”,甚至“世流”。
韩国只有4900万人口,却在海外有12个韩国文化院。
2004年韩国文化产品已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5%,成为世界第五大文化产业强国。
韩国成功地输出了自己的文化,拯救了韩国经济。
为了塑造东亚大国形象,韩国新办的“世宗学院”将面向世界,尤其是东亚民众免费教韩国文字和文化,使得现有学习韩语的百万余人借“韩流”大潮迅速膨胀。
东亚的日本是世界第三经济强国,早在1985年,日本经济持续增长之时,就试图从“经济大国”转向“政治大国”最终走向“文化大国”。
日本的文化立国战略其目的就是要推出日本文化。
试图确立日本文化在亚太地区的主导地位,使亚洲国家在接受日本援助的同时,也接受日本文化。
日本因为二战罪行其国际形象一直不佳,为了塑造未来亲善的国家形象,同时为了同中国在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相抗衡,日本政府计划在全球各地增设“日语学习中心”100所以上,学习中心的规模扩大近10倍,从而从文化深层次改善世界对日本的看法。
据报道,2007年4月18日,日本政府“教育再生会议”在首相官邸举行了分科会议,与会者一致决定把“到2025年将在校留学生数量扩大至目前的10倍即100万人”这一目标写进5月的第二份报告中,说明日本致力于通过吸引世界而传播日本文化。
印度在软件工业和区域特色文化方面已经拥有了世界性声誉,而其通过科技、军事、文化获得全球扩展的心思也不可不察。
从1985年日本的文化输出到1998年韩国的文化输出,其间我们中国重点在发展经济,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
但是新世纪中国的发展战略应该根据世界新格局有所调整,怎样让中国人信服自己的文化,然后才是拿什么让世界人民欣赏。
论实力,中国的GDP总量居世界第二,但论观念和策略,中国却没有跟进。
随着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的文化产业应该在推进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有更多的作为。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中国对于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推介处于“原生态”状态,优秀的文化传统资源优势并未充分转化成为强大的现实生产力;文艺演出、语言文化、图书出版等文化领域面临着“文化赤字”;对于中国文化形象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忽视了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创新和改造。
问:文化是国家的根脉,面对激烈的国际竞争怎样从战略上思考和谋划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
2.材料题:请仔细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1、胡锦涛主席在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臵。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更加注重协同创新。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把全社会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创新发展上来。
”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要渠道,它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实践中应该发挥着独特的作用,它的教教学与科研水平应该成为一个民族创新度的一根重要的标杆。
纵观历史不难发现,哪里有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崛起,哪里就有民族的兴旺,国家的强大;横览现今一目了然,凡是强大民族的背后,都有着若干所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在支撑着它。
因此,展望未来可以断定,一个民族能否拥有或打造出代表其创造力的研究型大学将直接关系到它能否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求得新的生存发展空间。
特别是在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已进入了一个非常关键性拐点时刻,能否建立起能够代表中华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将直接关系到我们能否破解发展中的难题,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性发展的关键。
同时也是“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之所在。
2、据一项对当今大学生的学习情况展开的一项专门调查发现,求职仿佛已成为大学生的首要任务,而学业似乎沦为副业。
目前很多高校的专业课出勤率很低,而学生对此早已习以为常。
一位大四学生说:“我们可不是去玩,好多人都是去实习或者去找工作去了,老师也都是支持的。
说实话,现在的学费这么贵,上大学还不就是为了找工作,这些专业课可以不上,找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在谈到毕业论文时,另一位大四学生说,自己正忙于面试、实习,刚“动拼西凑”了一篇开题报告,“论文到下学期再说吧,写论文对找工作不仅没有帮助,还要花不少精力,我看不少学长一周就能搞定论文,这已经算是认真的了。
”至于做学问、搞研究我一点没有需求感,考试吗,“60分万岁”,平时自己拿谈恋爱来消磨时光。
3、有学者指出,最近十几年,中国大学取得了不小的进展,但普遍存在着急功近利的倾向。
高校扩张本来是为了通过普及高等教育来提高民族的竞争力,但片面追求规模和数量增长、急于求成的扩招是一种高等教育的“虚胖”,各高校的软硬件的配套设施根本无法满足教育需求。
扩招使教师大量缺乏,高校不得不降低招聘“门槛”来充实教师队伍。
一些大学教授把赚钱当作正业,而把教学与科研当作副业。
另外,学校把学术成果作为评价教师职业能力的绝对标准,如果在2-3年内没有发表文章或申请到课题,便要被解聘或者降级,这导致许多教师不潜心研究,而是抄袭他人论文予以发表;有的则在别人的研究成果中挂个名;有的则出钱请别人写文章在国内外期刊上发表;有的则靠胡拼乱凑,学术垃圾就成批地从这些人的手中制造出来。
以至目前的学术浮躁虚假之风盛行,泡沫论文、虚假奖项等现象泛滥,许多科技工作者不能脚踏实地地开展工作,浮夸虚假之风已经成为阻碍科技创新,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最大绊脚石。
4、前不久,湖南岳阳市人民政府宣布,经过当地有关部门两个多月的奋战,成功地破获了一起涉及福建、湖南、浙江三省的瘦肉精生产、销售案件,与以往事件不同的是,这次竟从饲料中检测出以前从未出现过的苯乙醇胺-A。
同时,从浙江大学教授邹某处查获含苯乙醇胺-A的饲料1500公斤,并对其施行刑事拘留。
如果说此前的瘦肉精等食品安全事件,抓抓利欲熏心的销售商家源头,问责一下管理不严的部门,尚算是一种对食品安全的把控。
可此次冒出新型瘦肉精事件背后,竟赫然站着浙江大学教授,这让对科学怀着无比敬仰之情的公众情何以堪?原来这些严重伤害公共利益与公众生命安全的食品安全事件,竟与专家学者有重要的瓜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