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脑脊髓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含造影)

脑脊髓血管疾病血管内治疗(含造影)


血管造影机的分类
心脏型
兼容机
影增
LC+ 平板
LCV+
INNOVA 2000
INNOVA 3100
外周型 LCA+ INNOVA 4100
最新大型通用血管造影 Advantax LCV+ Fusion
INNOVA 2000
➢ 世界第一台全数字化血管机 ➢ 历时一十三年 ➢ 耗资1亿5千万美元 ➢ 含200多项专利技术
颈动、静脉
椎动脉(直接穿刺)
锁骨下动、静脉 腋动脉
少用
肱动脉
桡动脉
经பைடு நூலகம்穿刺脑血管造影的设备
1. X光机:目前多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机(Digital Substraction Angiography, DSA),要求有:
适时显影 示踪图(Road map) 减影 测量 放大 三维——3D-DSA
60年代末、70年代初首先由法国的Djindjian开创了颈外 动脉的超选择造影和选择性脊髓血管造影,此后 Dichiro、Doppman、Newton等对脊髓血管畸形进行了 血管内栓塞治疗。
1971年苏联Serbinenko首创可脱性球囊导管治疗外伤性 颈动脉海绵窦瘘,1975年Debrun在此基础上又对球囊 技术进行改进,应用同轴导管(coaxial catheter),使球囊 更加容易解脱。
脑和脊髓血管疾病的 血管内治疗
神经科 郭再玉
概述
血管内神经外科(Endovascular Neurosurgery)属于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范畴,也称介入神经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Neuroradiology)或介入神经外科学(Interventional Neurosurgery) 。所用的导管主要为3F以下的导管,有的甚至微 细到1.2F(0.40mm),因此,又称之为微导管血管内治疗 (Intravascular therapy by microcatheter)。
1976年美国Kerber创用可漏性球囊导管(calibrated leak), 注入氰基丙烯酸异丁酯栓塞治疗脑动静脉畸形。
80年代以来,美国和法国相继研制出Tracker微导管和 Magic系列微导管,使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取得了突破 性进展。
我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主要是神经外科医师在放射 科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下开展起来的。
心脏介入专用
小视野,转动位置方 便
兼容型
视野居中,临床应 用功能全
影像增强器血管机



9’




12’
平板血管机
20cm
31cm
外周介入专用


大视野,配DSA功能 专
16’

41cm
影像增强器血管机



9’

GE平板血管机
INNOVA 2000 20.5cm
其他公司平板血管机
TRIXELL 17.6cm
血管造影机基本构成
•X线发生系统 •X线接收系统 •图像处理、显示和存储系统 •机架 •手术床 •附件
球管,高压发生器
影像增强器系统/ 数字平板探测器系统 数据处理软硬件,监视器,硬盘 C 型臂系统
电动8向运动 高压注射器,射线防护设备, 激光 相机
影像增强器系列
数字化平板系列
血管机分类
•按临床应用范围分类
CT DSA
MRI TCD/TCI
脑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造影是将水溶性非离子碘造影剂注入颈动 脉或椎动脉使脑血管显影的一种X线检查诊断颅 内疾病,尤其是血管性疾病的方法。它可以显示 血管内腔的解剖和血流动力学等生理情况,是脑 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
脑血管造影
脑血管解剖
ACA MCA
INNOVA 3100
➢ 世界第一台“全兼容型” 全数字化血管机
➢ 具备INNOVA2000成功基 础 ➢ 含多项创新技术
INNOVA 4100
➢ 世界第一台“外周全兼容型 ”
全数字化血管机 ➢ 具备INNOVA2000成功基 础 ➢ 含多项创新技术
ACT - INNOVA4100/LightSpeed16
1983年9月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马廉亭教授首先在国内 应用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
1986年以来解放军总医院、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天 坛医院相继在国内开展了微导管血管内治疗工作。
1990年以来,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与解放军总医院协 作先后在广州、武汉举办过四期大型全国性神经外科 血管内治疗推广应用学习班。
C1 C2 C3 C4 C5
14
3
2
4 15 8b 1
5
8
16 9 10
18
6 17
8a
19
2
14
3 1
15 4
8a 8b
6
24 23 11
8c 8d 8
9a
10a 9
10 12
21
20 7
19
5
16
13
17
18
22
脑血管造影发展的历史
1895.11.18 伦琴(Withelm Conrad Rontgen)发现X线 1896.1.24 Haschek和Lindenthal在尸体行手血管造影 1928 葡萄牙Egas Moniz用溴(碘)化钠溶液注入人颈动脉完成首次血
非选择性→选择性→超选择性→高超选择性动脉 造影
一般血管造影→药物性血管造影→诊断性血管造 影→诊断与治疗相结合的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的方法
动脉造影 静脉造影
直 部经 静管二

接 位皮 脉 者
穿 多穿 造肝结
刺 用刺 影静合


脉:


,经


再颈

穿静

刺脉

肝插
血管造影的途径
股动、静脉:最常用,万能入路,可达全身各部 位血管
管造影(切开) 1929 Reynaldo dos Santos行主动脉造影 1936 Loman及Myerson报道经皮穿刺颈动脉法 1949 Sugar、Holden及Powell 由颈前方直接穿刺行椎动脉造影 1949 Curtis 连续血管造影 1953 Seldinger采用导引钢丝,改进了经皮穿刺法 1954 Namin由颈后方穿刺行椎动脉造影 1959 Jecobson及Shapiro 连续双相脑血管造影 1963 Ziedses将正片及负片迭合,消除骨纹理(减影) 80年代开始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 90年代三维脑血管造影(3D-DSA) 2000年 平板DSA——GE-Innova 2000 2004年 平板3D-DSA——GE-lnnova 310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