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 6441-1986GB/T 13861-2009 GB 7258-2017GB/T 18344-2016GB 18565-2016法 DB37/T 2882-2016DB37/T 3138-201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 交通运输部令 交通运输部令公路水路行业安全生产风险管理暂行办法》交安监发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1. 范围 本指导书明确了本公司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的基本 要求、工作程序和内容、文件管理、分级管控效果和持续改进等 内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 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标准 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与代码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 汽车维护、检测、诊断技术规范 道路运输车辆综合性能要求和检验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通则 公路水路行业企业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细则《道路运输车辆技术管理规定》输部令 2016 年第 1 号《道路旅客运输及客运站管理规定》〔 2016〕82 号《道路运输车辆动态监督管理办法》 〔 2016〕55 号2017〕 60 号《汽车客运站经营客运安全例行检查工作规范》交运发〔2012〕762 号《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交运发〔2018〕55 号3. 基本要求3.1 成立组织机构公司成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包括领导小组和工作小组,负责推进落实各项工作职责、任务目标。
3.1.2 领导小组公司风险管控领导小组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分管负责人任副组长,成员应包括运输经营、安全管理、车辆技术管理、从业人员管理、动态监控等业务负责人及分支机构的主要负责人。
主要职责是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的任务目标及实施情况进行组织部署和监督考核。
3.1.3 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组长应由企业分管安全负责人担任,成员应包括各职能部门相关人员及其他重点岗位代表等。
具体负责双重预防体系建设方案、制度、指导书编制,推进落实双重预防体系建设工作,组织和指导各部门双重预防体系培训、风险辨识、评价分级、管控等工作。
3.2 明确职责主要负责人职责、分管安全负责人职责、安全科以及安全生产管理人员职责、其他部门及人员职责、一线从业人员职责要明确。
3.3 实施全员培训3.3.1 将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培训纳入年度培训计划,分层次、分阶段培训学习,使岗位员工了解本岗位风险并掌握相应管控措施和应急措施。
3.3.2 全体人员的培训教育情况要如实记录,建立安全培训教育档案和从业人员个人安全培训教育档案,培训结束须进行考试,考核结果应记入培训档案。
3.4 编写体系文件对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工作进行策划,并编写体系文件,按照通则、细则要求制定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相关制度和记录文件。
3.4.1 建立分级管控制度建立风险分级管控制度,明确各层级风险管控职责,确定风险分级管控建设的必要条件和措施保障,并纳入考核奖惩。
3.4.2 制定实施方案建立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组织机构、工作目标、工作分工、实施步骤、进度安排、保障措施要求等。
3.4.3 完善记录文件建立设施设备清单、作业活动清单、分析评价记录、风险分级管控清单、重大风险统计表、危险源统计表等有关体系文件。
3.5 奖惩考核建立健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运行考核奖惩制度,明确考核奖惩的标准、频次、方式方法等,并将考核结果与员工工资薪酬挂钩。
4. 工作程序和内容4.1 风险点确定(附风险点的划分是风险分级管控工作的基础,应按照设备设 施、作业场所或区域、作业活动等功能独立的单元进行风险点划 分。
4.1.1 设备设施、场所区域类风险点 设备设施、场所区域类风险点划分应遵循“大小适中、便于分类、功能独立、易于管理、范围清晰”的原则,示例如下:具体可分为:运输车辆(以所使用燃料区分为燃油、电力、 LNG 车辆等)、检修设备、检车台(地沟)、充电桩、安全设备 设施、安检仪、售票设备、安全例检设备等;按场所或区域划分如下:停车场、办公区、车辆检修区、加 油(气)站、发车区、候车室、售票厅、待发区、旅客下客区 等。
4.1.2 作业活动类风险点对作业活动风险点的划分,应当涵盖生产经营全过程的作业 活动。
示例如下:驾驶作业、检票作业、售票作业、安检作业、报班登记、出站核查、安全例检、车辆调度、动态监控、车辆检查、车辆保洁4.1.3 风险点排查以部门或班组为单位,按照风险点划分原则,组织开展风险 点排查,形成本部门或班组包括风险点名称类别、所在位置、可 能发生的事故类型及后果等内容的基本信息,逐级上报、汇总, 建立《作业活动清单》 (附录A1、B1)和《设备设施清单》录 A2、 B2)。
4.2 危险源辨识4.2.1 辨识范围危险源辨识的范围应在排查的风险点中进行,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及场所、区域,识别可能造成人员伤害、职业病、财产损失、作业环境破坏的根源、状态、行为或它们的组合。
4.2.2 危险源辨识方法4.2.2.1 作业活动的危险源辨识推荐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简称JHA)。
选定《作业活动清单》中的一个作业活动,针对作业活动中的作业步骤或者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形成《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附录A3 、B3)。
4.2.2.2 设备设施、场所和区域的危险源辨识推荐采用安全检查表法(简称SCL)。
根据建立的《设备设施清单》,列出检查表进行分析,以确定设备设施、场所的状态是否符合相关标准、规范的安全要求,通过检查发现系统中存在的风险,形成《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附录A4 、B4)。
4.2.3 辨识实施4.2.3.1 工作小组应掌握SCL 或JHA 等危险源辨识方法,收集有关安全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事故案例等资料。
4.2.3.2 工作小组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危险源辨识方法的培训,按照各风险点确定的辨识范围组织全员有序地开展危险源辨识。
4.2.3.3 辨识时应参考GB/T 13861 的规定,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全方位、全过程排查和预判本单位设备设施、工作场所、操作行为、工作环境、安全管理等方面可能导致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
4.3 风险评价与风险分级4.3.1 风险评价方法结合本公司实际,采取风险矩阵分析法(LS)(附录风险评价准则)等方法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按从严从高的原则判定风险评价等级。
风险评价一般结合危险源及危险有害因素辨识同步进行,并填《工作危害分析评价记录》、《安全检查表分析评价记录》。
4.3.2 风险评价准则根据实际制定本单位的风险评价准则,结合企业自身安全管理的实际(现有管控措施、安全目标、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等),制定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频次、风险值的取值标准进行风险评价。
风险评价准则确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点:八、、•1)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2)相关安全生产规范、技术标准;3)公司的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4)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目标和控制指标等;5)典型事故案例和相关方的影响及投诉;6)公司规模、现有控制措施、对风险的可接受程度等。
4.3.3 风险分级根据确定的评价方法与风险判定准则进行风险评价,依据风险评价级别判定风险等级。
风险等级判定应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将各评价级别划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较小风险)等管控级别,分别用“红、橙、黄、蓝”四种颜色表示(风险判定方法中四级和五级对应蓝色,统称为低风险),评价出其它级数风险等级在进行划分时参照以下原则,结合自身可接受风险实际进行划分。
1)1级红色重大风险;2)2 级橙色较大风险;3)3 级黄色一般风险;4)4 级、5 级蓝色低风险(较小风险)。
4.3.4 重大风险确定重大风险是为提高风险管控层级、确保公司落实管控责任,遏制重大事故发生而进行规定的,用“红色”进行标识,管控层级是最高级。
重大风险包括“评价级别”为最高等级的风险暨一级的风险,以及按通则、细则规定直接判定的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确定为重大风险:1)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a. 醉酒驾驶机动车的;b. 城市快速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20 %以上或者在高速公路、城市快速路以外的道路上行驶超过规定时速50 %以上的。
2)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3)根据GB18218 确定为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的;4)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 人以上的;5)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公司应建立重大风险统计表(附录A7 、B7)。
4.3.5 风险点级别确定风险点中各危险源最高风险评价级别为该风险点的风险级别。
4.4 管控措施4.4.1 原则在选择风险控制措施时应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4.4.2 风险管控措施风险控制措施包括:工程技术措施、培训教育措施、管理控制措施、个体防护措施、应急处置措施。
4.4.2.1 工程技术措施工程技术措施是指作业、设备设施本身固有的控制措施,通常采用的工程技术措施有:动态监控系统、主动防御系统、酒精检测仪、安检仪等。
4.4.2.2 管理措施通常采用的管理措施: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并认真落实。
4.4.2.3 培训教育措施至少开展以下的培训教育:1)新员工三级安全培训教育;2)日常安全培训教育;3)转岗、复岗教育;4)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新技术培训教育;5)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接受专门的安全培训等。
4.4.2.4 个体防护措施按规定配备和佩戴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等。
4.4.2.5 应急处置措施做好紧急情况分析,对应专项应急预案,制定现场处置方案;通过应急演练、培训等措施,提高相关人员的应急处置能力;进行应急物资和应急装备的储备等。
4.4.3 措施评审对已制定的措施,应按企业相关程序进行评审,在实施前针对以下内容评审:a. 措施的可行性和有效性;b. 是否使风险降低到可以接受的程度;c. 是否产生新的风险;d. 是否已选定了最佳的解决方案;e. 是否会被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4.5 风险分级管控4.5.1 管控要求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按照风险不同级别、所需管控资源、管控能力、管控措施复杂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而确定不同管控层级的风险管控方式。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
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
以下情形应提级管控:管控资源缺乏、管控能力不足、管控措施复杂(难度高)的;风险评价级别较低,但事故发生后危害后果严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