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 学 月 刊 2007年 第11期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部宪法制定考论翁有为(河南大学近代中国研究所,河南开封475001)[关键词]1954年宪法;毛泽东;刘少奇;斯大林;社会主义改造;宪政实践[摘 要]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开始并不想立即制定1954年宪法。
受毛泽东委托,刘少奇于1952年10月访苏时就中国暂不制定宪法而由 共同纲领代替问题请教斯大林。
由于斯大林坚持中国应尽快制定宪法,中国遂转而积极制定宪法,并于1954年颁布。
1954年宪法的制定工作是认真的。
但由于形势的迅速转变等多种原因,宪法的实施却成了问题。
[中图分类号]K27;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83 0214(2007)11 0062 07On the Background for Drafting the First Constitution of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WON G You w ei(I nstitute of M od ern China,H enan Univ ersity,K aif eng475001,H enan,China)Keywords:1954Const itution;M ao Zedong;L iu Shaoqi;Sta lin;so cialist refor m;constitutio nal adm inistration Abstract:M ao Zedo ng at first did no t w ant to draw up the const itution.In Octobor1952w hen L iu Shao qi v isited the So v iet U nio n,he w as ent rust ed by M ao Zedong to ask for the opinion o f Stalin o ver the questio n of dr aw ing up the co nsti tutio n,proposing t o use the O utline of the Co ncensus to function as constitutio n.But because Stalin staunchly insisted that China immediately draw up constitutio n,China began the w or k and the first constitution was published in1954. T he dr awing up o f the1954constitutio n w as ver y conscient ious,but due to v arious facto rs,especially t he r apidly changed situation,it w as not put into effect immediately.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1954年宪法∀∀∀的制定缘起,有的研究者指出, #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到来,进一步加强政治建设的任务,便提到日程上来。
任务主要是两项,一是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一是制定宪法∃%;还有的研究者指出,#自1949年共和国成立到1953年三年的时间里,共和国在全国范围内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工矿企业民主改革以及其他各项社会改革,胜利地进行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运动和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镇压反革命分子,肃清了残余土匪,采取各种正确的经济政策,争取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人民生活有了初步改善,大大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并开始拟订国民经济建设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为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认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条件已经具备,决定于1953年召开由人民普选的方法产生的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并在此基础上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宪法∃∋。
上述前者和后者的看法,大致相同,前者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对包括制定宪法在内的政治建设的要求的角度解释宪法的制定缘起问题;后者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三年间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各领域取得的成就使国家政权更为巩固、国民经济计划发展的需要的角度解释宪法制定的缘起问题,两者可概括为#根据国内形势制定宪法说∃。
这种观点的潜台词只能是:国内形势产生了制定宪法的要求,中共中央或中央人民政府根据这一要求制定了宪法。
应该说,这种分析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与历史事实却有一定的偏离。
历史事实是,最初,中共中央领导人毛泽东等于1952年10月时,并不想急于制定宪法,而想待将来中国进入或基本上进入社会主义后再制定宪法;只是由于当时听取了斯大林关于中国要制定宪法的意见,中国才%∋逄先知、金冲及主编: 毛泽东传(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08页。
张学仁、陈宁生主编: 二十世纪之中国宪政,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第302页。
转而很快于11月决定制定宪法。
对于这一历史史实,以往有的研究者有所涉及,但比较简略,有的研究中个别问题尚不够准确%。
在新近出版的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第四册所载刘少奇于1952年10月间给斯大林的信和给毛泽东及中共中央的电两文,对于我们重新研究、并澄清这段历史提供了极其珍贵的材料。
本文以 建国以来刘少奇文稿、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 刘少奇年谱等重要资料,及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著的 毛泽东传和 刘少奇传中提供的有关资料,对1954年宪法制定中的几个问题,作一探讨。
一 刘少奇根据中国国内情况,向斯大林通报中国在过渡时期是否可暂不制定宪法1952年9月30日,刘少奇率中共中央代表团离京赴苏联参加苏共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 10月2日到达莫斯科。
刘少奇到苏联参加苏共#十九大∃,除学习、祝贺外,还有重要的使命,即受毛泽东委托向斯大林通报中共中央关于中国过渡到社会主义、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否制定宪法等问题的一些设想,征求斯大林的意见。
因此,10月14日苏共#十九大∃闭幕后,刘少奇并未马上回国,他于10月20日给斯大林写信,其中向斯大林通报、#请示∃中国政权建设中的两个重大问题:第一个是#关于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问题∃,第二个是#何时召集中国人民代表大会问题∃。
关于中国是否当时制定宪法的问题是在第二个问题中提出来的。
因为,根据现代民主国家体制,无论是新成立资本主义国家,还是新成立社会主义国家,如果召开享有最高立法权的议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都必然涉及到宪法问题。
刘少奇向斯大林通报了中国党内有人提出了制宪要求并表明了他对急于制定宪法的保留态度,说:#在中国党内有人提出了制订宪法的问题。
当然,如果要制订宪法就应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但在中国是否要急于制订宪法也还可以考虑。
∃刘接着对自己关于马上制宪的保留态度向斯解释说:#因为中国已有一个共同纲领,而且它在群众中在各阶层中均有很好的威信,在目前过渡时期即以共同纲领为国家的根本大法是可以过得去的。
如果在目前要制订宪法,其绝大部分特别是对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关系也还是要重复共同纲领,在基本上不会有什么改变,不过把条文的形式及共同纲领的名称加以改变而已。
∃在向斯大林做了上述解释后,刘向斯亮出了在过渡时期暂时不制定宪法的明确意见:#因此,我们考虑在目前过渡时期是否可以暂时不制订宪法,而以共同纲领代替宪法,共同纲领则可以在历次政协全体会议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加以修改或补充,待中国目前的阶级关系有了基本的改变以后,即中国在基本上进入社会主义以后,再来制订宪法。
而那时我们在基本上就可以制订一个社会主义的宪法。
∃[1](p530)刘少奇在给斯大林的这封通报信中一开头就说明,#毛泽东同志曾要我们就以下几个问题向您请示∃[1](p525),可见,关于这封信所提出的包括过渡时期是否制定宪法的问题,均体现了毛泽东的观点。
刘少奇在给斯大林的通报信中谈到制定宪法问题时,尽管使用#是否∃#制订宪法∃的请示语气,但也表明了如果在现有形势下制订宪法未免有些#急于∃的意向,而且向斯进一步明确地阐明了中共中央#考虑在目前过渡时期是否可以暂时不制订宪法∃的意见。
由于斯大林在社会主义国际阵营的特殊地位,刘少奇在表达时尽管使用#是否∃这样的婉转的语气,但表达的意思是非常清楚的:中共中央考虑在目前过渡时期不制订宪法,这样当否,请您提出意见。
从刘就宪法%如中央文献研究室编 刘少奇传(下)(中央文献出版社1998年版)第757~758页说:#1952年10月刘少奇率中共代表团访问苏联时,他受毛泽东委托在写给斯大林的信中,谈了中共中央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设想。
当时,中共中央设想在晚些时候,也就是中国基本进入社会主义后,再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新的宪法。
斯大林同刘少奇谈话时建议,为了驳斥国际上敌对势力对新中国的攻击和便于中国更好地开展建设事业,中国应该将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时间表提前。
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接受了斯大林这个建议。
∃该书可能因为研究对象所限,对这一史实的叙述没有展开。
有的研究者则把刘少奇给斯大林写信谈召开人大和制定宪法问题,误写到#刘少奇出席苏共19大,捎去毛泽东的一封信,信中谈到关于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问题∃,将受毛泽东委拖刘自己写信,作为刘替毛泽东捎信。
见周永坤: 世界宪法视野中的1954年宪法, 学习论坛2005年第3期。
在以往这一研究中,韩大元 关于新中国1954年宪法制定过程中若干问题探讨(载 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对这一史实的叙述最为详实;可能受到材料的限制,关于刘给斯写信和刘、斯会谈的详情,该文仍有若干方面未有涉及。
制订问题向斯通报的主旨看,是取得斯对中国暂时不制订宪法做法的理解;当然,也有进一步听取斯的指导的含义。
根据以上的分析可知,中共中央根据对当时的国内情况的分析,认为不宜立即制订宪法;制订宪法是待以后进入社会之后的事。
根据当时的设想,进入社会主义是若干个五年计划之后的事,制订宪法的工作,也要在那个时候才能进行。
二 斯大林根据国际形势认为并坚持中国应立即制订宪法斯大林对刘少奇向他请教的问题,是十分重视的。
斯大林安排于10月24日、28日两次就刘少奇提出的问题进行会谈。
在10月24日的会谈中,斯大林针对刘在信中提出的问题#逐项予以答复∃[1](p533)。
针对刘在信中所说的中国#目前使用共同纲领,待将来资产阶级问题解决,进入社会主义时再来制订宪法∃的问题[1](p535),斯在会谈中对刘说,#同意你们目前使用共同纲领,但应准备宪法∃[1](p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