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

昆曲观后感无声不歌,无动不舞拉开昆曲这道帷幕,出入梦境之间,给我们今天的人生打开了一扇窗户。

就在今天紧张繁忙的生活之中,在我们必须遵守的过于现实的秩序之外,是不是还有拥有一个婉转的空间?余秋雨先生曾经说过,我们的民族文化中,唐诗、书法、昆曲,是中国人的三种“痴迷”。

昆曲曾有过辉煌的历史,晚明至清朝乾嘉时期独霸中国剧坛两百多年,是当时的“国剧”。

从天子金碧辉煌的宫殿,到街头寻常百姓的家中,都有她的身影。

如果说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种时尚,那么大清王朝的时尚就是昆曲。

昆曲诞生于苏州昆山,并由此得名。

她被称为“百戏之母”,因为她是最古老的一种戏剧,剧本的文学性很高。

在歌和舞的结合上,她也无疑是最佳的典范。

昆曲的表演体系就是载歌载舞、虚实结合、形神兼备。

后来发展的戏剧都从昆曲的表演形式上汲取了养分,可以说,昆曲用她的乳汁哺育了众多的戏曲。

园林、昆曲是苏州艺术界的两大瑰宝,人们常说,园林是可以看的昆曲,昆曲是可以听的园林。

因为昆曲就和园林一样特别精致,注重细节,把这两者放在一起,便能够达到一种自然和谐、天人合一的状态。

我想,这就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吧。

所以,文人雅士们经常相会在幽深典雅的园林之中共赏昆曲,并时常发自内心地感叹一声:“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说的是戏中词,道的是人间情。

昆曲所讲述的不正是人世间的善恶美丑吗?“人生如戏,戏如人生“一句话所描述的就是这样一种意境。

昆曲舞台上的一方春色,令人心醉神迷、流连忘返,并在陶醉中思索人生。

四百年前,著名戏曲作家、文学家汤显祖历尽艰辛,完成了一部不朽的历史剧作《牡丹亭》,广为后世传诵。

其中,“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两句唱词,之所以能成为千古名句,不仅因为它的优美婉约,更重要的是,它以悠扬婉转的昆曲唱腔,把一个身居闺阁的千金小姐思春怨春的内心世界刻画得淋漓尽致。

女主角杜丽娘在心灵被束缚了十六个春秋后,第一次踏入家中的后花园,第一次看到姹紫嫣红开遍的春天,在她眼中,这个春天,在断井颓垣的映衬下显得格外触目惊心!就是这样一种心情的衬托,后面的故事才徐徐展开,那梦幻中的情景才得以完美的诠释,才出现了“惊梦”、“寻梦”感人至深的一幕。

戏曲专家廖奔说过这样一句话:“水会流下去,艺术会传下去,昆曲会永远地美好下去。

”是啊,六百年来,她已经深深嵌入了每个中国人的灵魂。

或许有一天,那些人、那些事都会被淡忘,但文化精髓却得以永久地保存下来,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财富。

初一三班曹姝篇二:昆曲课后感想戏曲文化鉴赏领略些许春色蒋继望 21710120 最撩人春色是今天,少甚么低就高来粉画垣,原来春心无处不下悬??懒懒的腔调,柔柔的情意,淡淡的哀怨,绵绵的诗意。

我爱听这水磨的强调,我爱看这答礼的姿态,我爱品这远长的意蕴。

昆曲带给了我这些不一般的如花如春般的审美体验,让我爱不释手,回味不绝。

今天昆曲课时结束了,我非但没有不舍,反倒很有一种开心与欣慰。

我算是“修成正果”了,完成一个夙愿吧,最最关键的是,我是真的喜欢上了这一份积淀上百年的文化,我有多了一份新的不同凡响的人生体验与兴趣。

这是难得的。

我为之开心且欣慰着。

说是要写课程的感想,我想找让我印象最最深刻的那次“幽兰雅韵——生旦的表演”。

由国家一级著名演员龚隐雷老师、钱振荣老师主讲的。

这堂课算是寓教于乐的好典范。

老师在讲解旦角,小生的表演技巧时,还进行了十分入戏的表演。

演《牡丹亭》时,小生的开放,大胆又不失风雅,旦角的羞涩,纯情和芳心暗许;演《杨贵妃》时小生的成熟,持重又温柔祥和,旦角的雍容,华贵和浓情蜜意都在舞台上演绎的栩栩如生。

不仅让我们有美得感受,而且还学到了相关的专业知识。

可以说是让人印象深刻。

我个人看过的昆曲曲目不多,唯一有资格来评价的就算是《牡丹亭》了。

个人最爱的莫过于演员的动作和眼神的交流。

最最有感觉的动作就是两人舞动着水袖,不小心碰到又赶紧敏感的收起的那一出。

小生勇敢而开放的直视,旦角羞赧的一低头,微微的斜觑着那个意中人。

这一进一退,一强一弱,把男女主人公之间的那份爱慕之意写意的表达出来,不失优雅,不失含蓄,不失诗意。

其次,喜欢的是流转入骨的念白: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是答儿闲寻遍,在幽闺自怜。

转过这芍药栏前,紧靠著湖山石边。

和你把领扣松,衣带宽,袖稍儿揾著牙儿苫也,则待你忍耐温存一晌眠。

是那处曾相见,相看俨然,早难道这好处相逢无一言?听着这美好的念白,不禁让我心迷神颠。

最后不可或缺的,也是昆曲独有的便是那清丽婉转如鸟鸣,如山泉的唱腔和悠扬绵长如长丝,如溪流的配乐。

他们所渲染出来的是一份古典高雅的人间仙境,带领着,应和着剧情的急缓,演员的悲喜。

每次看戏,我都有拍照的习惯,将那些华丽的装扮,美丽的姿态记录下来。

从这些照片中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昆曲扮相的清丽细致,动作的规范程式又不失华丽。

然而总有一个问题值得我们大家去思考。

就是关于昆曲艺术在当今的创新与继承问题。

没有创新的艺术迟早有一天会被历史所淘汰。

没有继承的艺术也只会是一个摸爬滚爬的粗制的艺术。

我觉得昆曲作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做好继承,也要做好创新。

但愿昆曲的明天更加的辉煌绚丽。

观兰芽昆曲团演出的几个感受在苏州上四年大学,而且还是学的文学类的专业,如果不听听昆曲真的是大逆不道、天理不容、罪不可赦……嗯,还有什么修饰词合适呢?单一句话来说就是:太不珍惜资源了!因缘际会,这学期的《昆曲》选修课,老师特地请来了苏州兰芽昆曲剧团进行课堂表演,得益于选修课可以对昆曲近距离地接触。

出自对音乐的热爱,本能地在演出中我最关注的还是昆曲的伴奏乐器,据老师介绍,曲笛的演奏者是吹了20几年的“老手”,出生曲笛世家,今日一闻,果然非凡。

以前在电影音乐鉴赏课有老师介绍说,电影的背景音乐在电影中有不同的作用。

昆曲老师更是介绍说,曲笛是昆曲的肺。

没有肺就不能呼吸,作品也就失去了生命力,昆曲就只剩下干瘪瘪的人物对白。

可见曲笛在昆曲伴奏中举足轻重的地位。

原本认为昆曲是“严格的程式化表演、缓慢的板腔体节奏、过于文雅的唱词、陈旧的故事情节”,这种“雅文化”本身就丧失了时尚性和大部分娱乐功能,离当代人的审美需求相距甚远,是小众文化。

今日科普,发现昆曲已经有600年的历史了,并且也纳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重新被人日渐重视。

昆曲在演唱上又要求极严,具有难学难传的特点,不容易普及。

但演出中有三位90后,同作为90后,有人已经在舞台上为昆曲的传承贡献一己之力,对于昆曲艺术本身,没有年轻一代的弘扬和传承,就是灾难与悲剧;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来说,没有年轻一代的关注,就有可能失去生存的能力与空间,更会阻碍年轻一代对祖国文化认同感的树立。

90后的加入无疑是给传统的昆曲注入了新鲜的血液,虽然他们的舞台经验、文化积累和唱功强调与前辈们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这种文化传承的本身就是进步,就是令我们喜闻乐见了。

剩下来的,就是我们给予的关注了,如果我们试着接触这种小众的雅文化,我们不难发现昆曲中文化底蕴的沉淀。

昆曲中一字一句的对白都是前人反复推敲的结晶,连曲牌名的运用都有考究。

虽然昆曲扮演以文戏为主,词哑戏冷,不够热闹,综合性不如后起的京剧,但是如果我们试着了解昆曲,时间久了个人文化知识内涵与艺术鉴赏能力会有明显的改善和提高。

昆剧中的丑角昆剧的念白也很有特点,由于昆剧是从吴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它的语音带有吴侬软语的特点。

其中,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这种吴中一带的市井语言,生活气息浓厚,而且往往用的是快板式的韵白,极有特色。

所谓“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这次演出呼声最高的不外乎两位资深演员的《访鼠测字》,老演员的舞台经验相当丰富,也善于同观众进行互动,苏州方言的旁白一阵阵逗乐观众。

表情变化也趋于丰富,让我们这些外行人着实过了一把瘾。

看到舞台上的老年演员不用麦声音却如此洪亮,在舞台上能蹦能跳,突然感叹不仅仅是昆曲本身的生命力强盛,更是有一批真正热爱昆曲的人在作传承,这种敬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我个人本来很喜欢hip pop等流行音乐,但是通过接触昆曲发现其更能陶冶个人情操,这可能比流行音乐嘻哈乐不知营养多少倍。

虽然不能褒此贬彼,但是还是要惊叹流传600年之久的不断的昆曲的生命力。

也更想把这种文化样式推荐给大家,希望其被大家多多重视。

在日渐浮躁,文化日渐媚俗的今日,我们审美特征与昆曲艺术的审美形成对抗的态势。

另一方面,对昆曲不了解甚至是一无所知,不知道为什么演员要将一句话唱那么“久”;旋律为什么要这么“绕”;走路为什么要用那些步子??这样就导致了我们很难从这些表演规范中感受到昆曲的魅力所在。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么美的文字,只有昆曲体现得出来。

试着听听吧,你会发现600年昆曲沉淀的魅力所在。

篇四:昆曲观后感昆曲观后感“昆曲,原名‘昆山腔’、‘昆腔’,是中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剧种,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现又被称为‘昆剧’。

昆曲是中国汉族传统戏曲中最古老的剧种之一,也是中国汉族传统文化艺术,特别是戏曲艺术中的珍品,被称为百花园中的一朵‘兰花’。

”又听到了这一段介绍,我们又来到了观前街的沁兰厅,来欣赏昆曲表演。

第一段依旧是《十五贯——访测》。

《十五贯》是昆曲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它主要讲述了娄阿鼠因盗十五贯而杀死肉店主人尤葫芦,知县主观臆断熊友兰、苏戍娟为凶手,监斩官况钟觉得内中有冤,力争缓斩。

他详细调查,发现娄阿鼠破绽,继而又乔装算命先生。

套出娄阿鼠杀人的口供,最后将娄带回县衙,升堂问罪,澄清了黑白是非,使杀人者伏法,蒙冤者昭雪。

通过这几个不同人物形象的塑造,深刻揭露了封建吏治的黑暗腐朽,发人深省。

不仅如此,周总理还盛赞《十五贯》是“改编古典剧本的成功典型”,是“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榜样,它救活了昆曲。

然后,我们还看了一段打戏,叫做《三打祝家庄》,特别表现了其中扈三娘的形象。

三打祝家庄是古典小说《水浒传》中的故事情节。

宋江攻打祝家庄,首战失利,乃约李应不助祝家庄。

二次进兵,遇扈家庄阻拦,后林冲擒住三娘,扈庄求和,不助祝庄。

宋江筹思破庄之计,适孙立携眷友来投,随计用里应外合,使孙立等假投庄教师栾廷玉,佯称合御梁山;又差石秀出战,故为孙立擒去,使祝庄不疑。

乐和于庄内智锄祝小三,结合庄民钟离父子等内应,宋江外攻,大破祝家庄。

昆曲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好好保护。

篇五:昆曲《牡丹亭》观后感昆曲《牡丹亭》观后感——《牡丹亭》之美这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欣赏昆曲表演。

没想到第一次就可以看到李鸿良等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参与演出的昆曲经典剧目——《牡丹亭》。

走进剧院,亲身观感后我为《牡丹亭》的美而震惊。

无论从音乐的节奏,乐曲的基调,还是曲词的整饬,人物的举止,程式化的动作都透露出一种优雅平缓、温文尔雅的气息,好似一个大家闺秀在娓娓道来一段欲说还羞的往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