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理想中的教育_高三作文我理想中的教育江苏省盐城市景山中学高三(1)班陈书彦一个清新的早晨,缕缕阳光透过树叶的罅隙碎金一般洒落在地上,耳边不时传来几声自由的鸟鸣和孩子们悦耳的晨读。
然而这样的美景却常常被不远处传来的呵斥声刺破:“你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单词都学不会,将来能干什么?”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孩子学习单词遇到了困难,妈妈耐心地劝导:“慢慢来,别着急,多读几遍就会了。
”清晨的阳光渐渐明媚起来。
终于,孩子微笑着响亮地背出了那几个单词。
一个闲适的下午,阳光暖暖地拥抱着大地,忙了一星期的主妇带着孩子在小道上散步谈心,轻言细语.一片祥和安宁的景象。
偶尔有一辆三轮车缓缓地从她们的身边驶过,吃力而缓慢。
妈妈一下子找到了送上门来的“论据”:“看到了吗,你要是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和这个三轮车夫一样,没钱没地位,靠出卖体力谋生!”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三轮车从人们身边驶过,邻居、熟人都热情地和车夫打声招呼,道声辛苦;年轻的妈妈对孩子说:“看到了吗,每个人都在为自己的人生目标而努力拼搏,宝宝将来一定也要做个有人生目标的人,而且要为之付出自己的努力哦!”一个等待进餐的傍晚,孩子好奇地在厨房门口张望着,水灵灵的大眼睛盯上了案板上水灵灵的黄瓜。
于是,孩子小心翼翼地拿起刀,笨拙地切起了黄瓜。
“妈妈,将来我想当个厨师。
”孩子满怀憧憬地仰面对妈妈说。
“傻孩子,怎么能想当个厨子呢,将来我们要做科学家,做公务员,做白领才行,知道吗?”如果,我们看到的是这样一幅景象——妈妈亲了亲孩子,面含微笑:“是吗?我家宝贝喜欢做菜,将来一定能成为让妈妈骄傲的全世界最出色的厨师!”妈妈走到孩子身后,拿起刀,细心地教起孩子如何切菜。
如果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的画面,都可以变成我希望看到的那一幅,那么我理想中的教育就已经在这个世界上降临。
我理想中的教育,不是将孩子们分成三六九等,也不是教他们死学烂记,更不是教他们一生只冲着一个“官”字、一个“钱”字而去。
教育,应该教给人理想,教给人平等,教给人真诚,教给人勤劳,教给人奋斗的勇气和方法……我不知道这样的理想国何时才能真正植根于我身边的这个世界。
从老屋搬出来以后,就不常回去。
每年的清明节和爷爷一起回去上坟烧纸,除此之外就是春节和父亲、叔叔们一同回去拜年。
老屋那个让我充满快乐的老房子,小时候和邻居小朋友玩捉迷藏,就围着老屋转,等到晕头转向的时候也就筋疲力尽了。
那三间老房子是爷爷当年给父亲分的,盖得有十几年了,经历了风吹雨打。
从母亲生我的那一天,就住在老屋。
印象中的是住了11年。
离开老屋的那一天,我有些恋恋不舍,于是捡了颗石子在老屋灰白的墙上写着:永别了,老屋。
这样的文字我想不会留多久,因为雨水只要飘过来就会被冲洗掉,随着记忆淡化。
很小很小的时候,曾幻想哪一天搬出这个穷山沟沟,就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无忧无虑,可家里的贫困摆脱不了这样的现实,年少的我看着电视上那鳞次栉比的城市建筑,我痛恨过父母亲的无能,自己要在农村过一辈子吗?高楼林立的大厦住不上,总该有间像样的红砖瓦房吧。
这一梦就是好多年。
当某个清晨醒来的时候,我听见了父亲对母亲说要搬到别处去住了。
那一刻,不知道是欢喜还是伤悲。
我想走出去以后就不再回老屋了,那个曾经让人生厌的地方:邻居二爷在老屋前那棵槐树上吊死、外婆在老屋旁的茅房被蛇咬伤而亡、婶婶在老屋后坡那快山地被摔断了腰。
那是我儿时亲眼所见,由此给我蒙上了一层阴影,我要离开老屋,永不再回来了。
原来十几户人家在好多年前都搬走,老屋只剩下那一间间摇摇欲坠的土胚房和荒芜的田地。
住在老屋的那些年是煤油灯伴随着我们。
天一黑,家家户户都会点上自制的煤油灯,火闪火闪的。
照亮着整个屋子。
夏天的晚上,人们吃罢饭会坐在小院子里乘凉,说着不着边际的话,和老屋一样成了完好无存的影子。
夏天的午后,村上的小伙伴会成群结队地到村东头那口浅水塘里洗澡,个个都是旱鸭子,用手臂撑在水底,全身藏在绿绿地浮萍里面。
大人们很放心孩子们的安全,因为水再深也不会没过膝盖。
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在那个大雨滂沱的雨夜过后,浅水塘灌满了水,又是一个大晴天,知了没命似的狂叫。
大表婶家那个调皮捣蛋的儿子硬冲下塘里游,一去就再没有起来了。
那年夏天,大表婶的儿子整整12岁,我还有四个多月满10岁。
自那以后,我再没有下过水多的塘堰,其他的伙伴骂我“水货”,我没理会。
很小心的度过了11年中的每个夏天,我想这样就不会有危险,否则会适得其反。
大表婶自从失去了儿子以后就整天心神不安,疯疯癫癫,最后也在三年后离开了老屋。
每年的二三月份,大人们都会拎着竹篮和一根长竹竿、磨得锋利的镰刀漫山遍野地找香椿树,只要遇到有嫩芽的椿树就会争先恐后地扬起绑有明晃晃的镰刀的竹竿勾椿树芽。
回家后用这些伴着玉米糁和红薯吃,那时候算得上美味。
因为贫困,吃玉米糁和红薯成了我们儿时最大的享受。
终于要搬出老屋了,那年11岁。
即将告别这“山娃子”时代的那些日子,清晰地记得我和姐姐商量永远也别回来了,并跪在老屋前那方磨台上许愿。
父亲请了辆大三轮车将老屋的东西都搬到一个汽车多、高楼多的小镇上。
老屋只剩下两口黑柏棺材和三四只曾经泡酸菜泡涩柿子的陶瓷坛子、两扇红漆漆过的大门被一只硕大的铜锁给锁上了。
我们离开了老屋,当三轮车飞跃扬起的灰尘弥漫整个老屋周围时,我看不清老屋的房脊和徐徐上升的炊烟,我想我真的不会回来了。
到了新家,我们真是欢欣。
每天可以看到急驰而过的汽车和工地厂房轰隆隆的机鸣声,去人多的地方凑热闹。
我想我的梦里不曾有老屋。
耳边又响起斯琴格日乐的那首《寻找》,“……告别那疲倦的追求,我寻找智慧的力量,告别那浑浊的空间,我寻找海洋的胸怀……”急噪、忧虑、不安、难耐浮现在眼前,城市的灯红酒绿残留在污垢、肮脏的十字街头。
我好怀念老屋的阳光,曾经给予我人生的起点;好怀念老屋的浅水塘,曾经养活过我那些孤独的小鱼儿……突然,好想回去,回老屋。
教室东面水池中的假山,虽谈不上玲珑别致,但我每天都要在那儿独处一会儿。
这山一高一低分两座,相依相偎,宛如一对亲昵的情人相会于这池水中央,远远望去,倒觉得更有几分恋情了。
水里是有鱼和蟹的,鱼儿在睡莲下穿来穿去,嬉戏舞旋,让人看了心动,似乎长在这水中荡游了。
山脚,九曲石桥、静静清水。
这莲,这桥,这水,这鱼便构成了一幅画卷。
随着目光的上移,看这山势连绵起伏,细看“泰山十八盘”、“华山一条路”的奇景,别具匠心,在山的顶部还建了一座宝塔,这可算得是一处别云雾的点缀,塔又称“飞塔”,仿佛这塔还有一些灵性的。
最爱在夕阳的余辉里静静地与其相视。
这时西天的霞光洒满了整座山,没有人的打扰,只有一片幽静。
独享这一片灵光和美丽,心里充满着舒适。
就是这山让我想起了书中的一句话“人实在是要有一点空间的,人与物,人与人,甚至自己与自己,这种空间于心灵是一份滋养,一份补充,有了这种空间,方能进退自如。
”这山在雨中,在烈日下始终保持着那清逸的风韵,我也就是在这风韵中,找到了幽美,找出了浪漫,寻找到了自己。
其实也正是这山让我懂得这样一个道理:人活在世上无论感觉如何,最终所需的还是世上最俗的也是最真最美的情,一份执着追寻的情。
唯有这份情,生命才激发出火花来!不是吗?悠然的假山。
写人的作文1000字“老李”的船早晨出门散步,正瞧见“老李”扛着渔竿往河边跑。
我走过去和他打招呼,“老李”告诉我,今天他要钓鱼去,还问我去不去,我高兴地答应了。
说到“老李”这个人,他可是远近闻名的钓鱼能手,也是爷爷的好朋友。
他长得有点儿胖,是个看上去挺憨厚的老人,发型是那种很普遍的秃头,还油亮亮的;眼睛很小,笑起来眯成一条缝,大嘴也咧开了,露出参差不齐的牙齿,额头、眼角的皱纹却舒展得几乎看不见。
我们走到河边,我以为就在这里钓鱼,没想到“老李”却径直朝停靠在岸边的一条船走去。
这条船不大,有一个篷,是黑色的。
现在像这样的船已经很少见了。
我登上船,看上去船挺破的,还可以看到深深嵌着的鱼鳞片和螺蛳壳,在船头还堆着一团网。
“这是您的船呀?”我惊讶地问。
其实我早就知道这条船了,几年前它就一直停在这里,也经常有人站在船上钓鱼,但我没想到这船竟是“老李”的。
“是啊,好多年不用了,有点儿破了。
来,你坐这个凳子上:”“老李”边说边把一个小凳子递给我。
呀,这里风景真好!眼前是一片碧波,耳畔是鸟雀的歌声,迎面是凉爽的风。
我看见“老李”弯腰进了船篷里,我也跟了进去。
里面的景象让我更惊讶了:一张小得不能再小的桌子,上面放着两个热水瓶,周围围着两块垫子;一个小橱柜,最上面有两个抽屉,我拉开一看,是茶叶、瓜子、火柴之类的;还有一把奇怪的摇椅,看上去很新。
“老李”说:“这把摇椅是我在淘宝网上买的,还能平躺哩!”我又问:“那您没劲的时候就在这里看报纸吗?”我注意到小方桌上摊着几张报纸。
“当然不是啦。
”“老李”打开柜子,原来里面净是书,塞得满满当当,我看到有一本很厚的《红楼梦》,就取了出来。
“你们老师不是说过多读书可以陶冶情操吗?没劲的时候我就看会儿书,顺便陶冶一下情操呗!”说罢,“老李”咧开大嘴笑了,本就不大的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虽说这船从外面看挺破的,但里面却被“老李”打扫得干干净净,狭小的空间得到了充分利用。
没想到“老李”还挺会享受生活的。
“咦,我刚才想要于什么来着?”“老李”摸着他的秃头想了半天,才突然反应过来似的抽了个纸杯,又从抽屉里拈了点茶叶和几颗枸杞,再倒上热水泡了一杯茶,然后也端了个凳子坐到船头。
这天,我们在船上钓了一天的鱼,连午饭都没吃,只有中间“老李”回家煎了两条鱼给我吃。
傍晚回家的时候,“老李”把钓到的鱼全送给了我,我说:“你的船真棒,下次我还会来的。
”他又咧开大嘴笑了:“那就常来玩玩吧!”这就是“老李”的船,那真是一艘世界上最好玩的船!教师点评作为初一的学生,能够将视野投放到身边的老人身上,本属不易,不仅如此,作者还看到了一个老年人不老的想法——读书修身养性,和这样的老年人威为忘年交,一条小船也是一个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