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高三上学期语文期中考试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4题;共8分)1. (2分)下列语段中,填入横线的汉字及词语全都正确的一组是()一百年前的今天,一颗巨星落了,但他是永生的。
他著述极富,肩负着最荣耀也最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良知,人类。
这二者对于他来说都是无光荣的。
他受到旧时代的咒骂,历尽挫折;但他又受到未来的祝福,光照万代。
他在咒骂与祝福中溘然长逝。
A . 陨培养教化尚B . 陨培育教化上C . 殒培养教育上D . 殒培育教育尚2. (2分)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蜀道难》以七言为主,其余是散文化的杂言,句式参差错落,长短不齐,形成了极为奔放的语言风格,诗歌形式属于古体乐府诗。
B . 《琵琶行》的作者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作品借着叙述琵琶女的高超演技和她的凄凉身世,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C . 《雨霖铃》的上阕写一对恋人分别时难舍难分的离情,用想象的手法写出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
词人以缠绵凄恻的感情、冷寂幽清的景色、铺叙白描、情景交融的手法,把离别的情、景、事织成了一片幽清的词境。
D . 李煜的《虞美人》最后两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把愁比作“一江春水”,形象生动,抒发了词人深重、难以遏制的愁绪。
3. (2分)(2017·城中模拟) 下面是某报记者采访杨绛先生时的对话。
根据有关内容,提问最恰当的一项是()记者:您出生于1911年,1917年即产生了新文学革命。
但您的作品,不论是四十年代写的喜剧,还是后来写的《洗澡》《干校六记》等,却没有一点通常意义上“现代文学”的气息。
请问杨先生,杨绛:新文学革命发生时,我年纪尚小;后来上学,使用的是政府统一颁定的文白参杂的课本,课外阅读进步的报章杂志作品,成长中很难不受新文学的影响。
不过写作纯属个人行为,作品自然反映作者各自不同的个性、情趣和风格。
我生性不喜趋时、追风,所写大都是心有所感的率性之作。
我也从未刻意回避大家所熟悉的“现代气息”,如果说我的作品中缺乏这种气息,很可能是因为我太崇尚古典的清明理性,上承传统,旁汲西洋,背负过去的包袱太重。
A . 您觉得您的作品这种遗憾产生的原因是什么?B . 您觉得您的作品和时代氛围的距离来自哪里?C . 您的经历和个性对您后来的写作有怎样的影响?D . 新文学革命对您的写作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4. (2分)(2016·江苏) 某同学从自己所写的文章里选出一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标题,编成集子。
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第一组:《看见<看见>》《书虫诞生记》《对话苏东坡》《家有书窝》第二组:《同桌的你》《伴我同行》《奔跑吧,兄弟》《没有麦田的守望者》第三组:《感悟青春》《我的“离经叛道”的话》《扪心自问》《当我发呆时我在想些什么》A . 读书万卷寸草春晖我思我在B . 悦读生活寸草春晖指点江山C . 悦读生活那些花儿我思我在D . 读书万卷那些花儿指点江山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4分)5. (14分)(2017·深圳模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芋老人传清·周容芋老人者,慈水祝渡人也。
子佣出,独与妪居渡口。
一日,有书生避雨檐下,衣湿袖单,影乃益瘦。
老人延入坐,知从郡城就童子试归。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命妪煮芋以进。
尽一器,再进,生为之饱,笑曰:“他日不忘老人芋也。
”雨止,别去。
十余年,书生用甲第为相国,偶命厨者进芋,辍箸叹曰:“何向者祝渡老人之芋香而甘也!”使人访其夫妇,载以来。
至京,相国慰劳曰:“不忘老人芋,今乃烦尔妪一煮芋也。
”已而妪煮芋进,相国亦辍箸曰:“何向者之香而甘也!”老人前曰:“犹是芋也,而向之香且甘者,非调和之有异,时、位之移人也。
相公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今日堂有炼珍,朝分尚食,张筵列鼎,尚何芋是甘乎?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
老人老矣,所闻实多:村南有夫妇守贫者,织纺井臼,佐读勤苦,幸或名成,遂宠妾媵,弃其妇,致郁郁而死,是芋视乃妇也。
城东有甲乙同学者,一砚、一灯、一窗、一榻,晨起不辨衣履,乙先得举,登仕路,闻甲落魄,笑不顾,交以绝,是芋视乃友也。
更闻某氏子,读书时,愿他日得志,廉干如古人某,忠孝如古人某,及为吏,以污贿不饬罢,是芋视乃学也。
故世之以今日而忘昔日者,岂独一芋哉!老人语未毕,相国遽惊谢曰:“老人知道者!”厚资而遣之。
于是,芋老人之名大著。
赞曰:老人能于倾盖不意作缘相国,奇已!不知相国何似,能不愧老人之言否。
然就其不忘一芋,固已贤夫并老人而视芋之者。
特怪老人虽知书,又何长于言至是,岂果知道者欤?或传闻之过实耶?嗟夫!天下有缙绅士大夫所不能言,而野老鄙夫能言者,往往而然。
(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 老人延入坐延:邀请B . 书生用甲第为相国用:因为C . 以污贿不饬罢罢:免职D . 相国遽惊谢曰谢:道谢(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 老人略知书,与语久蜩与学鸠笑之B . 老人犹喜相公之止于芋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C . 命妪煮芋以进樊哙侧其盾以撞D . 不知相国何似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 本文是用传记方式借题发挥的讽世之作,讽喻因地位改变“而忘昔日”的种种世态。
B . 芋老人的借芋说理是全文的主要部分,由回答相国“何向者之香而甘也”直截了当地提出“时、位移人”的观点。
C . 芋老人所谓“芋视乃妇”,即厌弃糟糠之妻,“芋视乃友”,即忘记贫贱之交,“芋视乃学”,即品性堕落,渎职犯法,由家庭、朋友到个人与社会之间,此三者危害的范围比较大。
D . 篇末“赞曰”,这是用史家笔法,由作者直接评论芋老人其人其事,在写法上,表明了传记体的格式,从意义上说,深化题旨。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两处文字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相国昔自郡城走数十里,困于雨,不择食矣。
②然则世之以今日而忘其昔日者,岂独一箸间哉!三、诗歌鉴赏 (共2题;共20分)6. (10分)阅读《新城道中》(其一),完成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2)请从修辞的角度对颈联加以赏析。
7. (10分) (2017高二上·河北开学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亭林景熙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 .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 .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 .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2)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四、句子默写 (共1题;共8分)8. (8分) (2019高三上·南阳开学考)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中,阐明了如果“________,________”国家就会灭亡的道理,强调了“忧患”之于国家的另一种意义。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正好与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3)白居易《琵琶行》中用比喻手法摹写琵琶的声音,既有表现声音婉转流利的“________”,也有用雨声来比喻乐声浊杂粗重的“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26分)9. (12分) (2019高三上·贵港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父亲梁晓声小时候,父亲在我心中,是严房的一家之主,这个三颜抹灰工,靠出卖体力供我吃穿,是我的恩人,也是令我惧怕的人。
父亲从不抱怨,也不叹气,板着脸任我们“吃”他。
我常常希望父亲也抱怨点什么,也唉声叹气。
照我天真的想法,父亲如果唉声叹气,就会少发脾气了。
母亲属羊,像羊那么刷服,完全被父亲所“统治”。
她是一位私垫先生的女儿,颇识一点文字。
孩子长大后有出息,是她本能的惶憬。
关于“出息”,父亲有他独到的理解。
一天吃饭时,我喝光了一碗苞谷粥,又想去盛,瞥见父亲在瞪我,我胆怯了,犹犹豫豫地站在粥盆旁。
父亲却鼓励我:“盛呀!再吃一碗!”见我只盛了半碗,又说:“盛满!”接着,用筷子指着哥哥和两个弟弟,异常严肃地说:“你们都要能吃,能吃,才长力气!你们眼下靠我的力气吃饭,将来,你们都是要靠自己的力气吃饭的!”我十岁那年,父亲随建筑公司支援大西北去了。
每月寄回的钱,根本不够维持家中的开销。
父亲第一次探家,攒的三百多元钱还了母亲借的债只剩下一百多元。
为了节省,父亲始终三年才探一次家。
父亲是很能攒钱的,母亲是很能借债的。
我们家的生活,恰需要这样一位父亲,也特别需要这样一位母亲父亲第三次探家那年,哥号正要考大学。
父亲以说一不二的威严反对。
“我供不起你上大学!”父亲的话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
他让哥哥去市场卖菜挣钱。
卖十斤菜可挣五分钱,哥哥每天回家交给父亲五角钱。
那五角,是母亲给给哥的,哥哥实则是到江边温习功课了,父亲发现后大发雷定,用水杯碎了镜于。
他气得当天就回大西北,我和哥哥去送父亲。
列车开动前,父亲从车窗探出身说:“老大,听爸的话,别考大学!咱们全家七口,只我一人挣钱,我已经五十出头,身板一天不如一天了,你应该为我分担一点家庭担子啊!”语调中流露出无限的苦裹和哀哀的恳求。
列车开动时,父亲流泪了。
哥哥还是参加了高考,母亲和哥哥又一次欺骗了父亲,我“知情不举”,也欺骗了父亲,内疚极了。
哥哥接到大学录取通知时,母亲欣慰地笑了,哥哥却哭了。
我去送哥哥,他没让我进站。
他说:“省下买站台票的五分钱吧。
”又说:“二弟,家中今后全靠你了!先别告诉爸爸,我上了大学……”哥哥随人流走入火车站,左手拎着行李卷,右手着网兜鬼,一步三回头。
我缓慢地往回走,攥着省下的那五分钢币,心中暗想,为我们家祖祖辈辈的第一个大学生,全家一定要更加省吃俭用,节约每一分钱……哥哥在第一个假期被学校送回来了,再也没能返校,他进了精神病院……我从哥哥的日记本中,翻出了父亲写给哥哥的一封错字和白字占半数的信:老大!你太自私了!你心中根本没有父母!根本没有弟弟妹妹!你只想到你自己!就算我白养大你!就算我没你这个儿子!我再也不会认你!所有这些“!”号,似乎也无法表达父亲对号哥的憎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