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古代政治文明

古代政治文明

38.“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墨子》:“一同天下”
材料一: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 兼利天下” 《韩非子》:“一匡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思想家言论中 “天下”的涵义,并分析这些思想家共同主张以及这种主张形 成的社会原因。 涵义:周王朝统治区域 共同主张:都主张统一 社会原因:?
材料一: 《孟子》:(天下)“定于一” 《荀子》:“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 兼利天下” 《韩非子》:“一匡天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思想家言论中 “天下”的涵义,并分析这些思想家共同主张以及这种主张形 成的社会原因。 涵义:周王朝统治区域 共同主张:都主张统一 社会原因: 人们饱受战乱之苦,人心思定,渴望统 一。
妻妾 妻(正室) A三哥(21岁) 妾一(侧室)C二哥(23岁) 妾二(侧室)D大哥(25岁)
B四哥(19岁)
王 位 之 争
“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
蒋孝严蒋家身份桂林祭祖
这是二张拍摄于清末和21世纪初的中国家庭聚餐照
时至今日,宗法制已经消亡,但中国传统文 化中的宗法思想影响仍然存在。你能结合当今 社会现实分析一下它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吗?
天子, 诸侯, 卿大夫, 都把自己的位 置传给嫡长子。 所以嫡长子是 这一制度的核心
保证了贵族的政治特权,有利于统治者 内部的团结和稳定
西周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关系
血缘纽带(里) 分封制 宗法制
政治制度方面 的表现(表)
• 宗法制、分封制是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两者 之间相辅相成,共同维护西周政局的稳定。 • 宗法制和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政治制度。宗法 制是维系分封制的血缘纽带,也是巩固分封制 的重要手段,更保证了分封制的顺利推行和稳 定实施。 •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之上的,是宗法制 在政治制度方面的外在体现,两者缺一不可。
精神 文明
必修三:人类社会思想 文化和科技领域的文明
中国古代政治文明
了解古代朝代更替

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 —秦——汉(西汉和东汉)——三国(蜀魏吴)— —晋(西晋和东晋)——南北朝——隋——唐—— 五代十国——宋(北宋和南宋)——元——明—— 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
小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西周)
1、分封制与宗法制互为表里。
2、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族权 与王权结合,家国一体。
3、等级秩序,神权维系。 4、实行分权,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 度集中;
4、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
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 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西 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 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 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5. (2011年海南卷)秦统一后,“废封建,立郡县”,确立专 制集权制度,但皇帝之子、弟封王,一直延续到明清。“分 王子弟,以为屏藩”,是历代分封子弟的主要理由。血缘分 封长期存在说明( ) A.分封制有利于政权长期稳定 B.血缘分封是中央集权的基础 C.分王子弟是皇权的一种体现 D.周代制度受到历代政权推崇
探究思路和方向: 1.“尊宗敬祖”、“认祖归宗”等现象 2.传宗接代、重男轻女的思想 3.任人唯亲、唯上是从的作风 4、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老爱幼,易于形 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积极作用是注重家庭建设,提倡尊 老爱幼,易于形成民族凝聚力。消极影 响是强调家庭本位,过分重视人情关系, 人为地划分远近尊卑,个人的自主意识 和平等权利受到约束。这与现代的平等 和法制意识有些违背。
四、论证和探讨问题
问题:指历史事物(人物)、历史结论、历史观点等 历史问题。
考核要求
1.运用判断、比较、归纳的方法论证历史问题
2.使用批判、借鉴、引用的方法评论历史观点
3.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
【例】2011年《考试说明》参考试题
39.材料一:结束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赛和约》包括一项条 款,这项条款明确指出这场战争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 起的。这一“战争罪行”的条款不仅仅具有学术价值,因为它还 被协约国用来证明它们向战败的同盟国提出支付赔款的要求是有 道理的。结果,它激起了一场热烈、持久的争论;这场争论不仅 导致了数以千计的文章和著作发表,还导致了一批批、总计达6 万多份文件的出版;所有这些都促成双方继续争论谁应对战争负 责。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1) 根据材料一并运用所学知识,从背景、性质的角度分析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由德国及其盟国的侵略’引起的”说法是 否得当,并请指出当初某些人宣扬这一说法学术以外的目的。 这种说法不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同盟国集团和协约国集团共同促成的。
三、描述和阐释事物与人物
对象:历史事物和人物本身,历史事物的特征、本质 和规律,对事物和人物的认识和评价等
方法:叙述、概括、解释、认识、评价等
考核要求:
对其主要活动进行归纳, 总结其活动的阶段和规律
1.客观叙述历史事物和概括历史人物
2.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事物的特征或评价历史人物
是分析和说明历史事物 含义、原因等的过程。 一分为二、全面客观
1、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2、秦:开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3、唐宋: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政治制度的成熟 4、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和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专制(人治)
民主(法治)
直击高考
1、(10年广东卷)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 中,忠孝观念源远流长,其源头是 A.宗法制 B. 郡县制 C.君主专制 D. 中央集权制 2(10年新课标卷)西周分封制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 远。下列省、自治区中,其简称源自西周封国国名 的是 A.河南、河北 B.湖南、湖北 C.山东、山西 D.广东、广西 3、(09辽宁文综)西周实行的宗法制在秦汉以后仍 有重大影响,其主要表现是 A.嫡长子继承制 B.反复出现的分封制 C.三纲五常的伦理观 D.传统的宗族观念
分 封
分封对象: 诸侯国举例:王室 Nhomakorabea弟、功臣、先代的贵族 燕、鲁 齐 宋、陈、楚
权利与 义务:
制:
作用:
权利:周王把土地和人民授予诸侯, 建诸侯国,被封的诸侯在自己的封疆 内,拥有全部大权。 义务:受封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 命令,有为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 交纳贡赋和朝觐述职的义务。 巩固统治,扩大疆域,形成对周王室众 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但到后期,周天 子衰落,诸侯国之间出现争霸兼并战争, 最终周天子也被其诸侯国秦国所灭
4、(广东历史单科)“封建社会”的概念是近代引入 中国的。右图所示柳宗元的文章的主题可能是 A、分封制度 B、王位继承制度 C、郡县制度 D、三公九卿制度
5.(10年新课标卷)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评价秦始 皇废封建、行郡县说:“其为制,公之大者也┅┅ 公天下之端自始皇。”郡县制为“公天下”之开端, 主要体现在 A.百姓不再是封君的属民 B.更有利于皇帝集权 C.制度法令的统一 D.依据才干政绩任免官吏
3.认识历史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做出正确阐释
【例】2011年《考试说明》参考试题
38.“大一统”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形态。 材料三:多民族与大一统的局面向来为历代有作为的政治家 和学者所称颂~~~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曰:“今汉兴,海内一 统。”~~~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怀有“廓定四表,混一戎华”之 志。金世宗完颜雍亦曰:“天下如一家。”~~~清康熙帝曰: “合天下之心以为心,公四海之利以为利。” ——张传玺《大一统与中国古代多民族国家》 (3)简述康熙帝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主要事迹。据上述材 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你对中国历史发展趋势的基本认识。 主要事迹:1.尊重中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崇尚儒学,修复 开科取士,延揽汉族文士,加快满汉文化发展步伐;2.加强 与蒙、藏民族的团结,尊重喇嘛教;3.平定三藩之乱,统一 台湾;平定准格尔部叛乱;抗击沙俄侵略,签订《尼布楚 条约》,维护国家主权。 基本认识: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
材料2:(周)王夺郑伯(郑庄公)政,郑伯不朝。 秋,王(令)诸侯伐郑,郑伯击之。„„(周)王 卒大败,祝聃(郑庄公的臣下)射(周)王中肩。 ──《左传》 材料2中,出现了什么新问题?反映的本质问题是什么? 王室衰微,诸侯不尊天子。 分封制崩溃。
王位应该由谁来继承呢? 你的依据是什么呢?
下面这道选择题,按照西周宗法制的规定,有资格继承 王位的是 一般称谓
材料1: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守也。 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 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 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 告子》
根据材料1概括出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 是何关系?
保护周王室; 忠于职守,保卫封地; 定期朝见天子,向天子述职;
诸侯服从天子
农耕 文明 纵向
文 明 史 观 工业 文明 物质 文明 横向 政治 文明
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 和铁器时代
手工工场时代、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
必修二:人类社会经 济和生活领域的文明 必修一:人类社会政治 领域进程中的文明 从传统农业到工 业化,从自然经 济到市场化
从专制政治到 民主化,从人 治到法制化 从迷信愚昧到 科学化
直击高考 1、(江苏历史)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 分工体现了 ( ) 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 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 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 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 2、(10年山东卷)10.宋朝形成了“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 三司主财,各不相知”的局面。这反映出 A.宰相职权范围扩大 B.专制皇权达到顶峰 C.君权对相权的制约 D.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 3、(10年安徽卷)柳宗元认为,秦末农民起义“咎在人怨,非 郡邑之制失也”;西汉七国之乱“有叛国而无叛郡”,“秦 制之得亦明矣”。下列哪种说法最符合材料原意 A.郡县制与秦末农民战争没有关系 B.七国之乱因汉初分封而爆发 C.郡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统治 D.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必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