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2020年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导学案

人教版2020年中学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雨的四季导学案

《雨的四季》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抓住重音和停连,培养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2.学习作者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感受文章的画面美,体会作者用笔之细腻,提高鉴赏能力。

3.在诵读中,分析四季的雨的不同特点,体会作者对雨寄托的情感,感悟作者对自然与生命的热爱。

学习重点
感受文章的语言美、画面美,学习抓住景物特征描写的方法。

学习难点
赏析语言特色,提高鉴赏能力。

课前预习
1.自读课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读读写写”中的字词。

2.搜集作者的相关资料及雨的相关诗文。

学习方法
1.自读法:自读为主,教师点拨为辅,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诵读法:配乐朗诵,注意朗诵的语气、节奏,通过诵读、赏析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3.探究法:调动学习积极性,展开联想与想象,通过课内外文章的对比分析,提出问题,进行分析探究。

学习资料
写雨的古诗词名句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李煜《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

(秦观《浣溪沙·漠漠轻寒上小楼》)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王维《山居秋暝》)
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李商隐《夜雨寄北》)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
风淅淅,雨纤纤,难怪春愁细细添。

(纳兰性德《赤枣子·风淅淅》)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一)]
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风雨。

(叶清臣《贺圣朝·留别》)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温庭筠《更漏子·玉炉香》)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杜甫《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一霎荷塘过雨,明朝便是秋声。

(项鸿祚《清平乐·池上纳凉》)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过程
一、预习交流
交流搜集到的作者的相关资料及雨的相关诗文。

二、初读感知
(一)预习检测(同桌互查)
1.读准字音。

静谧.()莅.()临
吝啬
..()()咄.()咄逼人
粗犷.()干涩.()
2.掌握下列词语的意思。

静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莅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吝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淅淅沥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咄咄逼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朗读
1.配乐朗读课文,认真听,注意朗读的语气、节奏,并注意四季雨不同的特点,感受作者对雨的思想情感。

2.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语调。

(选择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片段大声朗读,并简述为什么喜欢这个片段。


3.展示朗读。

三、欣赏画面
鉴赏散文的美可从三方面进行:画面美、语言美、情趣美。

先让我们欣赏一下雨中的画面。

1.分小组讨论:四季的雨各有什么特点?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宋代苏轼曾经称赞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样,刘湛秋也用他深刻独到的观察,自然美妙的笔调,饱含深情的笔墨,为我们描述了四季雨的不同画面。

选择一幅你最喜欢的雨景图,交流讨论,运用发散性思维,展开联想与想象,说明你喜欢的理由。

提示:(1)请注意几个基本要素:课文原句、修辞手法、画面描述、表达感情、艺术技巧等。

(2)组内合作完成,并展示。

方法:圈点勾画,写点儿赏析,沉浸式朗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拓展延伸
阅读季薇的《雨的抒情》,比较一下与刘湛秋的《雨的四季》在艺术手法、感情的表达上有哪些异同。

作为一个能这样细腻地体会雨的性格的人,作者该有怎样的一种情怀?你还知道哪些作家具有这种情怀?
雨的抒情
季薇
雨,好像是千万支魔指;好像是千万条琴弦,弹出了千变万化的声音。

春雨柔软,夏雨粗犷,秋雨苍凉,冬雨肃杀;因季节变化,情调各异。

但是,雨色一样美丽,雨声一样动听。

在图画音乐和诗歌里,有许多描写雨的佳作。

线条色彩和音乐旋律,空灵剔透。

轻细的雨花,像飘忽的雾,白茫茫的,轻吻着人的脸,微微觉着痒;又轻轻濡湿着衣裳。

雨伞仿佛是风帆,在雨色蒙蒙中载浮载沉;也像一只只大翅膀,东南西北,无边无垠,因风四处飘航。

沉默的雨,无声胜有声;逗人的雨,真叫人喜悦。

可以不必穿雨衣,在户外踯躅漫步,雨似蜜似酒,滋润着心灵。

——这梦幻似的雨,这奇异的雨,梦幻似的教人幻想。

记得杏花春雨的江南,雨点敲打着船篷,雨中也有梨花的幽香。

记得西湖的夏雨,元气淋漓,满湖荷叶被打得笃笃地响。

记得天目山的秋雨,重雾深锁,万木萧萧,撑天的松柏经雨洗涤,显得格外苍劲。

记得富春江的冬雨,如泣如诉,两岸茅屋炊烟阴阴沉沉,像一幅染湿了的铅笔画。

细雨微风的夜,适宜读诗和散文。

狂风暴雨的夜,则宜恐怖神怪小说。

要不然,便邀几位知己,泡几杯浓茶,买一包花生米,点上一支洋烛,又当另有一番情趣。

风雨更宜怀人,怀人常不寐;一声风一声雨,都似离人低诉。

那年夏天,和友人在春秋阁小坐。

那时候,菱角已经成熟,莲池潭上,乡人驾着小船,忙于采摘;天空的白云,和水面的白鹭相映成趣。

阵雨骤来,如万马奔腾;半屏山忽然不见了,只有密密的雨,密密地替莲池挂上了珠帘。

阵雨里,那些采菱角的船,依然从容地游移摇荡。

船上的人连蓑衣也不穿。

台湾南部雨量不多。

尤其是高雄,树枝树叶上厚墩墩地堆积着尘埃,经阵雨一淋,苍翠碧绿。

雨后的寿山,妩媚地俯视默默的爱河;银鳞似的水波也被青青的山染绿了。

河堤上,那一排水泥柱上,那一排路灯的瓷罩,白玉球似的镶嵌在山水之间,依稀是西湖的景色。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
(有删改)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注音写汉字。

花bāo()浇guàn()静mì()
高邈.()莅.()临池畦.()
2.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半空中似乎总挂着透明的水雾的丝帘,牵动着阳光的彩棱镜。

()
(2)而那萌发的叶子,简直就像起伏着一层绿茵茵的波浪。

()
(3)那是雨,是使人静谧、使人怀想、使人动情的秋雨啊!()
(4)但这时候,雨已经化了妆,它经常变成美丽的雪花,飘然莅临人间。

()
3.全文写雨多用“她”“它”指称,为什么第6段改称为“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能否用“四季的雨”来替换“雨的四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布置作业
根据本课所学习的细节描绘的方法,展开联想与想象,描写一幅你所想象的本地区绵绵秋雨的情景,不少于400字。

七、学习反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