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小学语文教学反思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们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学习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思想内容。

能否实现这一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教学的难点所在。

“研究性学习”是学习方式转变的一个转折点。

所谓研究性学习就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并确定研究专题,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具体地讲,就是在教学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并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基于这一点,我在教学中力求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调动学生积极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研究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精神。

教完八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奇妙的克隆》一文后,我对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现述如下:一、自主学习,提出问题,培养学生自求能力。

在预习课文过程中,学生提出了好多问题。

有简单的,有深奥的,幼稚的,有成熟的。

如Clone这个英文单词怎么读?什么叫无性繁殖?能不能克隆人?克隆人将会是什么样的?克隆技术对人类有哪些好处?克隆技术有没有坏处?……以往,对于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答案。

而是引导学生查《英汉词典》、认真读课文,在课文中找答案。

结果学生们查英汉词典,找出了克隆的读音[kl[Un],读出了克隆的含义,读出了无性繁殖的定义,也找到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四方面表现。

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解决了大部分问题。

二、实物图片使用,增加了教学的直观性。

我们农村中学,条件相当差,没有多媒体教室,没有实物展台,没有教学用的课文朗读磁带,没有挂图,也没有电脑课件。

为了增加教学的直观性,为了引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我上网查阅到了“克隆羊多利”的资料,并到中心学校用喷墨打印机打印出来,这算有了一个小小的“道具”。

运用这个图片,很好的导入了新课,给学生一个深刻的印象。

这个直观的第一印象是非常有用的。

图片的使用,生动直观形象。

三、网络的利用,为教学者备课提供了丰富的背景知识。

克隆是一项新技术,究竟是怎么回事,不认真研读是弄不明白的。

为了更好的弄懂弄通克隆知识,我上网查阅了有关资料并打印出来。

有《克隆时代》、《人类进行克隆的历史》、《中国克隆动物研究大事记》等。

通过这些材料,我初步掌握了克隆的有关知识,掌握了克隆技术在国内外的发展与现状。

这为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背景材料,使教学更有了基础。

要求学生会研究性学习,教师首先也应该会研究性学习,应该是个研究性学习的实践者和倡导者。

试想,教师都不会研究性学习,你如何能指导好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呢?而研究性学习中,搜集材料的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

四、研究探讨,有利于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有利于培养了学生们的科学意识和创新精神。

克隆技术,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内容。

他们对克隆技术的发展,有着热切的关心,对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有着浓厚的兴趣。

课文中列出了克隆技术造福人类的几方面应用。

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有着双方面的作用。

用书上的话说“科技进步是一首悲喜交集的进行曲”。

就象核能技术的应用一样,用来建造核电站发电,就是造福人类;用来制造杀人武器的原子弹,就是造祸人类。

如果克隆技术被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可能就为害人类。

有的说,克隆器官,为残疾人服务,这是造福人类。

为了更好的激发学生们的探索欲望,激发学生们的创新精神,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

我设计了讨论这一环节,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学习内容,探讨克隆技术对人类的影响。

讨论过程,基本上还可以。

有的说,大熊猫是濒危动物,繁殖很不容易,运用克隆技术,可以保护国宝。

有的说,如果有人利用克隆技术克隆出病毒,人类可就遭殃了。

不足的是,学生的讨论还不够充分,思想还有些紧张,放不开。

使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

总之,要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还要走很长很艰难的路。

还要与应试教育进行抗争。

单凭教师的努力是不够的。

还要从考试上进行真正的改革。

不然,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只是一纸空文,一种口号,一种悲哀,一种形式。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新的学期开始了,新的挑战也来临了。

担任一年级班主任对我来说是一次重大的挑战。

虽然在开学前已经做了一些准备,但面对开学时的一大堆繁杂的琐事,还是使我觉得有些措手不及。

每天都有一大堆的事情要做。

短短一星期的班主任工作和教学工作,使我深深体会到当老师的辛苦和喜悦。

一年级小朋友课堂自制力比较差,注意力集中的时间也比较短,我在开学的这第一周里,我不断在课堂中一边上课,一边纠正他们回答问题的站姿,语音语调,提示回答问题要声音响亮,回答问题要完整,等等。

此外,及时还要提醒上课要集中思想,不能开小差,提示他们上课应有的规定。

除此之外,一年级的小朋友容易分心,所以需要在课堂上不断变换形式,让学生保持新鲜感,这样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

在入学准备的课程里,我在教授生字时,不断的加入游戏活动,谜语情节,让他们不断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朗读。

在教授拼音环节,我在加入顺口溜,读起来朗朗上口,学生上课听得津津有味,而且记得特别快。

有时个别学生对个别拼音回忆不起来时,只要提醒他一下前一句,他就能记起后面来了。

总之,教师必须做到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上尽量采用正面鼓励的方法,不要轻易发火,因为生气是于事无补的。

当学生开始走神或者是窃窃私语的时候,采用眼神或是声音的高低来提醒也可以表扬的方式提醒不认真的孩子要做好自己。

让学生学会看老师眼神或是姿体语言非常重要这点需要平时的强化练习。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灰椋鸟》这篇散文描绘来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表达了作者对鸟儿的喜爱和对林场工人辛勤劳动的敬仰之情。

这节课,我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自读自悟,领会并欣赏灰椋鸟归林以及他们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体会作者观鸟时的兴奋,欢呼时的情感,增强学生爱鸟意识。

当时就“先阅读文本,还是先入情境?”这个问题上我们听课的老师产生了一定的分歧。

不过最终我们还是觉得应该先指导孩子去阅读课文,通过对文本的阅读来理解文章内容,抓住关键语段来指导,“大部队”“排空而至”“数百米长的长队”“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等等。

在指导完学生阅读之后,教师再播放了课件,此时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集中的状态,教师播放课件既是给学生以放松,同时也是通过更加形象的内容让学生加深对文本知识的理解。

课堂上,学生通过“读、划、悟”与文本真切对话,教师则在一旁提醒,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学习。

例如:不动笔墨不读书、你不但会思,你很会读等等。

学生通过自学,收获不少。

“学生、教师、教材”三者之间的多元对话过程中,教师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毕竟学生是阅读的主任。

对于学生自己感知到的,自己所发现的,教者都给予鼓励和赞赏。

在整个“对话”过程中,起着激活、指引、协调、保证的作用。

如:引导学生通过词语来感悟,通过句式来感悟,通过情境来感悟,力争使语文课堂成为个性张扬、灵性飞扬、生命律动的精神殿堂。

正因为如此,学生都能畅谈自己的发现及感受,读得也比较投入、到位。

最后画面的欣赏,不仅对全文起到了辐射的作用,而且让学生整体感知场面的热闹和喧哗,而且升腾了学生的内心体验与情感。

结尾,教师声情并茂的叙述,画面的生动感人,音乐的凄婉、深邃,再现了女大学生徐秀娟为了救一只受伤的丹顶鹤陷入沼泽地的悲壮场面,本文最后一段的再现,学生深情的朗读,实现了学生情、教师情、文本情“三情共振”的效果,学生爱鸟,护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4新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我庆幸,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颗颗充满活力的教学弄潮儿,一个个充满生命力的语文课堂。

教学民主衣袂飘飘,楚楚动人,自主合作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款款地向我们起来。

我们激动得想,新课程真好。

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要不断的总结反思。

实践证明,小学语文反思性教学,它是一种在一定的教育教学理论指导下,教师根据制定的教学目标,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审视、回顾,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分析,强化正确认识,发现问题,及时调控,总结规律,进而解决问题,最终实现教师学会教学反思、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教学。

其实施的基本路径以发现问题为基点,以提出解说为起点,以制订计划为中介,最终以形成反思性日记或论文为目的。

并以此为新的起点,指导和完善新一轮的教学,以此丰润师生生命成长的历程。

走进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在这一过程中,我真切地看到了自己成长的轨迹,真切地感受到了一位位充满活力的优秀教师,一节节撞击着智慧火花的语文课堂。

主体意识,创新意识感人深思,“三维整合”耳濡目染。

新课改已有三岁了,如果现在谈到新课程改革还仅仅是“新课程真好”,那课改就值得思考了。

可喜的是,我们许多教师已经开始理性地看待新课程改革,开始用批评与反思赋予教研以新的生机,构建教学以真的精彩。

我谨以个人体会谈谈小学语文教学的一点反思反思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语文课堂?记得在课程改革开始的一次调查中,有位家长这样说:“课程改革虽是一个实验的过程,但它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个孩子一生的命运!”美国教育家杜威先生:“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教育,就意味着给孩子一个什么样的生活!”(一)、给学生一个“情感的课堂”。

1、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

在语文课中,如何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其基点就在于“情感”。

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如何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展现给学生一个“充满激情的我”,陪伴孩子度过每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2、尊重“需要”,注重“激趣”。

通过多种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或直观演示、或旁征博引、或巧设悬念……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和动机,创造“我要学”“我想学”的积极教学气氛。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问银河》这篇课文时,我找来银河、天体、宇宙的录像与学生一同欣赏,当浩瀚的宇宙呈现在孩子们眼前的时候,我是那样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他们渴求的眼神!他们太想了解银河、了解宇宙了!我扣之心弦地提出:“你们想问银河些什么呢?你还想说些什么?”孩子们个个兴趣盎然,跃跃欲试。

“激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教学过程也就“变苦为乐”。

3、教学活动中要注重“溶情”。

“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教学当中的“情”犹如教与学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课文佳境。

(二)、给学生一个“对话的课堂”。

传统的语文课堂,学生只是可怜的倾听者,谈不上和谁去“对话”。

相关主题